投资回本后,该不该卖?
试想你是否遇到过此类情景?基金或者股票在亏钱时不愿卖,从中短线变成长线持有,希望有一天能够回本;而基金或者股票刚回本之后又急着卖出?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这种“赚钱/保本卖出,亏损持有”的倾向,在行为金融学上叫做“处置效应”。产生这种行为饿的原因就是“沉没成本”在你心中形成了一个“锚”。同时你将这个成本价作为你最重要的盈亏标准。这种下意识将基金的价格当作买卖标准,一旦回本就卖出,是受到“处置效应”的潜意识影响。这种锚定对投资并没有实际意义,也不应该成为投资依据。
那么如何判断卖出的依据呢?
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的关键区别不在于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是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一些潜意识的本能。可以对以下几个问题反复思考再行决定:
你的初心。即你当初买入基金或者股票的逻辑是否还成立?是否有变量已经影响了这个逻辑,导致这个逻辑在现在的时间节点和环境下不成立。
考虑你是否有更好的投资可以替代现在的投资?
卖出的标准不应该建立在是否回本上,而是更关键的核心逻辑。这才是专业投资者应该考量的标准之一。
注释:
处置效应:指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倾向于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即“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在盈利时投资者时风险回避着,在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
沉没成本:指发生在过往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从决策的角度来看,过往发生的费用是造成当前状态的一个因素。而决策所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能带来的收益,而不是过往发生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