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教你打天下——顺理《太公兵法》文韬·文师篇上

距今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有一老者。前半生贫困潦倒默默无闻,却在垂老之年大放异彩,在上古华夏自如挥洒自身才华,掩盖了同时代其他人的光彩,其智慧更是在历史河流长明星空。他就是姜太公——吕尚。








有人会说那既然如此,大大方方引荐好了,为什么搞那些虚的呢?演给谁看呢?
之所以如此煞费苦心是因为他们做是一件极难事,一件直接挑战“封建社会”价值观的事。(这里封建特指商周时期的分别封制度,君主把土地分封给宗亲和功臣作为采邑)那便是“任人唯贤”(和三国曹操的“唯才是举”一个意思,都是开通外部人才管道)。有人要问“任人唯贤”不好吗?当然好了。只是有个问题,贤从何来?
古时选贤任:唐代时有科举制,三国有九品中正制,汉代有察举制,这些商周时都没有。但不代表这之前就不重视人才。在上古尧舜禹时代,举贤和让贤成为美谈。到了三代(夏商周)也就是《六韬》成书和背景的时代这个传统不是说没有了,而是“贤”主要被"君子”垄断了。先秦时代的“君子”主要指的是贵族。
王的封臣便是贵族,所谓贵族说白了就是王的亲戚和亲戚的亲戚。在家国一体的封建时代,王其实就是家族的首领和。这些王亲国戚其实也和寻常亲戚没什么不同:在困难时鼎力相助,富裕了相互攀比,也时常为一亩三分地争作一团。姜子牙原来是不是商的贵族不知道,是也是没落贵族,但肯定不是周的贵族,跟周王可谓非亲非故。做为家族领袖的文王要认一个外人为“贤”,让一个外人去管理家族资产,就是让一个外人来主持"分蛋糕"。这还不单是名分问题还关乎利益。况且那班子亲戚可是有封地、财权、军队的。所以说“任人唯亲"在三代才是常态,任用外人反倒是不合“情理”的。君臣血脉相连,血统代表地位,周礼就是这么来的。可以这么说在这种制度下贵族就是“君子”占据资源和舆论的双重制高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文王和史编操作不当,姜子牙会被“君子”们扣上“小人”的帽子。
周文王志在天下,选择人才自然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亲戚里,必然要举天下之才为己所用,并且打破贵族在决策层位置上的垄断。简单的说就是开通外部招聘的管道,跳出血缘和身份之外,广纳天下贤才。综上所述此事极难,那么没有先例可寻呢?还是有的。
商王武丁的相博说原本是个筑城的奴隶,武丁怎么找到他的呢?梦见的,而且还梦得还相当详细还配有画像。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太公钓鱼”简直是“武丁寻相”翻版。
博说和姜子牙之最终能进入商周的决策层,首先靠的是得到武丁和文王的支持进行“技术入股”。而“技术入股”的关键在于向“股东们”能证明其“技术”的确过硬,可以充当“股份”。要短时间内证明向武丁和文王的亲戚们证明这点可不容易。因为智慧本是无形物,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正的智慧的发挥展现并非一朝一夕。而且姜子牙和博说一个前半生碌碌无为另一个根本就是个底层奴隶,连简历都没法写。这种情况也就剩下写一份牛气哄哄的介绍信了。
谁的介绍信最好使?自然是老天爷了,毕竟他老人家又不会说话。解析权全然在自己手里。可以说借鬼神之口实属无奈之举。(在这方面来看武丁还棋高一着。他说老天爷托梦给他,真实性都没法质疑。你最多只说他解梦解错了。)
总而言之,在史编这一番操作之下,不但为姜子牙和周文王牵线搭桥,还给姜子牙以后身居高位,进入周王朝高层打下了舆论基础。而且周文王也树立起了求贤若渴和用人不拘一格的形象和姿态,这为将来其他势力及在野人才投奔周王留下了口碑。
现在路已经铺好了,关键还得看真本事。毕竟凭“技术入股”最终能否把周做大做强才是关键。那么姜太公在文王的亲自“面试”下是如何对答如流,彰显自身才学,让一代君王诚心折服拜其为师的呢?又提供了什么治国良策呢?让我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