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几人湮灭几垂名

《七律·端午》
当代 林从龙
伍奢屈子各风骚,法海白蛇莫论妖。
艾草年年遭此厄,龙舟岁岁浪逐高。
从无吊古能醒世,但喜鱼鳖有佳肴。
朋友圈中皆是粽,管他太子与狸猫。
林从龙,不知何许人也,多年前在互联网上偶尔看到这首诗,感到有点趣味,恰逢今日端午,又不想断更,故就拿端午写个文章,顺便也就把林公子这首诗放在首位了。
这首诗其实没什么深意,就是觉得有点意思。另一首有意思的诗是《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写端午的诗,有点类似段子:
四角尖尖草束腰,热水锅中走一遭。
台前遇着唐三藏,上岸剥得赤条条。 这首诗的韵味在于将粽子这种东西拟人化,第一句话很形象,既是写粽子包装的外形,又是将乞丐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第二句就不解释了,把粽子煮熟了,第三句的“唐三藏”其实就是将白糖往桌一端,然后粽子就被剥去外面的竹叶,浑身就赤条条了,多么形象灰谐,吴敬梓这种幽默基因在《儒林外史》中到处都有痕迹,只要花点心思去看看就到处能找出来,呵呵,又扯远了。 关于端午纪念屈原这件事的考证,越到后来越是离谱,曾经有大学者认证屈原的投江而死并不是自我的意愿,而是一场蓄意的谋杀,另外,还有人考证端午不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而是为了纪念伍子婿的,更为可笑的事,高丽棒子还认证了端午这个节是高丽棒子的传统节日,呵呵。其实高丽棒子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们心里难道没有一点数吗?在此不对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展开讨论,本公众号主要用来和喜欢诗歌的朋友进行诗歌上的交流与探讨,故重点还是放在诗歌之上,今天讨论的是关于端午的诗歌。

关于端午的诗歌,有诗可查的就有七百多数,如果加上一些失传的或当代无名氏所作的端午诗,恐怕一千首都不止,而其主题不外乎宣扬一些精神,比如“忠君,爱国”等等,我对这类诗的感受并不好。故要从这些诗中找一些另类的诗歌出来,还并不容易,好在今天下午有点时间,本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精神,我就着力为大家寻找一些另类的端午诗,让大家在享受粽香的同时,也让精神有点飘滑。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朝·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公这首写端午的词多少带有点艳词的成分,欧阳公本人也因为诸多的艳事问题而遭对手打压被流放,在宋朝,文人逛青楼本身不是太新鲜的事,宋微宗为了和名妓李师师鬼混,居然还从皇宫中挖了条地道通到李师师的房间里。
《五日观妓》
唐朝·万楚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万楚其人没有出现在《唐才子传》中,但他这首端午日观赏歌妓的诗水平却不低,这首诗其实跟端午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因为用了五日(这个五日即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这个题目,也算另类端午诗吧。

《同州端午》
唐朝·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这首诗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有就对了,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现在已经弄不清是谁抄了谁,呵呵。殷尧藩此人并不知名,而这首诗却能深深打动人心,一个离家三十五年的人在端阳这天回到了故乡,小孩子都不认识,反而问他是哪里的人,怎么到我们这里了。这种错位在当今更是普遍存在着。想想当年被绑架到北方的“刘阿斗”,无奈说出那句“此间乐,不思蜀”的违心之语,是需要何等的勇气,而司马昭在刘禅这句“没心没肺”的话语里,顿时放下了杀机。
《端午》宋朝·朱淑真纵有灵符共采丝,心情不似旧家时。榴花照眼能牵恨,强切菖蒲泛酒卮。
纵观整个朱家历史,其才女或许只有朱淑真一人,可惜这么优秀的女子却嫁了一市侩,怪不得郁郁而终,更可气的是,她死后,其父母把她几乎所有诗稿付之一炬,曾经看过一句至理名言: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把这句话用在朱淑真身上,真是太过恰当。我依稀记得还有一句和这个类似:“天才不敢践踏的地方,蠢才却蜂涌而至”。
《龙榆生寄示端午漫成绝句、即追和其去年秋》
朝代:近现代|作者:钱钟书
知有伤心写不成,小诗凄切作秋声。
晚晴尽许怜幽草,未契应难托后生。
且借馀明邻壁凿,敢违流俗别蹊行。
高歌青眼休相戏,随分齑盐意已平。 知道钱钟书的人不少,但知道龙榆生的人恐怕没有几个,我也是在查词谱的过程中了解到龙榆生为词谱的勘定工作所作出的贡献。龙榆生人品如何,看他的朋友钱钟书也就不用多想了。我记得钱钟书的太太杨绛在一百岁时曾说过: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还有一句很悲凉却又很哲理的话: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北宋 · 释怀深《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一 》写端午,能够窥探当年吃粽子已经用糖,至于是白沙糖还是红沙糖还需要考证,不过红糖的可能性大一些,因白沙糖的制糖工艺要求更高。《端阳采撷》宋 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这首写端阳风景的诗很接地气,读这首诗忽然感觉千年的端午从未改变,还是那样的人,还是那样的龙舟,还是习惯于艾叶和黄酒,生命其实就是在不断的轮回,如明月,如潮水,如歌亦如诗。
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探求端午的历史,还真得感谢这些无所事事的诗人们,虽然他们中大多数的人歌颂的是一些老掉牙的忠君爱国,然而,也还是能从他们的诗中窥探我们的先人是如何把端午过成了诗的境界。生活,需要诗,就象我们需要干净的心灵一样。
五丝 唐 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五丝即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汉族的节日习俗,一般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绳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演变而来。端午节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在诸多辟邪习俗当中,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五色丝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PS:为了准备今年的龙舟赛,据同学夏老倌说,兰溪做了历年最大的一艘龙舟,长度为99.99米,意谓:长长久久之意,龙舟上坐了420位划手。看来盛世之时,龙舟也兴盛呢。
说到龙舟,很多年前,我在汕头,那年龙舟赛很“特别”,因为汕头是临海城市,是不适合龙舟这种活动的,当时偏有想别出新栽的领导弄了一出海上龙舟的闹剧,海里波浪一个最少也有一,两高米,加上稍有一点风,便人舟皆没,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呵呵。
小时候是看过不少龙舟赛的,我们那里条小河叫志溪河,河宽也就三,四十米,这种河其实更适合龙舟赛,作为乡镇上举办的龙舟赛,舟虽不大,但看的人却是真多,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次去看,几乎都找不到地方,小时的热闹其实就是挤在人群中听吆喝。
这些年在外面,也就没有真正看过一场龙舟赛,想想家里的龙舟赛虽小,却是那样的真实,特别是放称的声音总是那样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