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出题人水平低导致「争议题」该怎么应对?

2023-03-24 19:55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行测个别「争议题」就是因出题人水平低而导致的,本质上就是错题。之前西瓜曾多次解析过此类题目,在这里提供一个「十六字方针」供大家参考,这十六个字为:

了解规律,说服自己,保证效率,无视出处

从历年行测的情况来看,国考的水平要高一些,平均每道题约0~2个可能有点问题;省考会多一些,可能2个以上,但总体来说不会特别多,不太可能出现一套卷子七八个错题这种情况。

具体应对方式如下:

1.了解规律

因「出题者水平低」导致的错题主要就集中在3个小板块,分别是「言语理解-选词填空」「言语理解-段落概括」和「判断推理-逻辑判断-加强削弱」。

其他板块偶尔也会出现错题,但概率较小。上述3个板块出错题的原因分别为:

①「言语理解」错题的原因主要是「选材不好」。
上一篇文章提到的2023年省考那道题就是「选材不好」的典型例子,「戴上VR眼镜更直接地解锁/体验超算『超能力』」这两个表述中,「体验」明显比「解锁」更好,这属于「选材本身就有问题」。

另外一种错题是「选材本身没问题,但在删改、合并后,其具体含义或段落重点已经发生了改变」。

例如2022四川省考有一道题,它选材原文中对「传统文化」有具体指代,包括「古典诗词」「国家宝藏」以及「摆放在博物馆、故纸堆里的文物」;但经过选材删改、合并后,在题目中完全看不出「传统文化」具体指代什么,导致答案有争议。

为什么「选材」容易出现问题?根本原因是公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出题者会尽量提升题目的难度,在选材时就可能会有意避开特别主流的文章,去选一些专业论文、科学杂志、非著名媒体和二流作家的素材,结果选着选着就出事了。

②对于「判断推理-逻辑判断-加强削弱」类,出现错题的原因在于出题者的失误。

「加强削弱」是所有行测题型中最容易出现主观失误的。此类题型文字量并不比其他文字类题目多,但对逻辑的要求极高,描述稍加变化,就可能导致整个选项的加强/削弱力度发生质变。

如果出题者本身水平有限,就可能出现失误,比如要求选出「最削弱原文结论」的,结果出现了两个削弱力度难分伯仲,或者4个选项都跟削弱无关的情况。

2.说服自己

西瓜建各位小伙伴,无论是备考还是现场应试,最重要的都是「说服自己」。

所谓「说服自己」,就是做题时要有一套持之以恒,稳定运行的逻辑,哪怕是在备考时遇到「出题者水平低」导致的错题,也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①有一套持之以恒,稳定运行的逻辑

举例来说,西瓜在讲「资料分析」题时,明确告诉大家所有题目都不需要「背公式」,尤其是不需要记忆什么「基期、现期」等莫名其妙的概念;另外,只要涉及计算,至少90%的题目都有「快速估算」的技巧,几乎没有题需要列竖式精算。

西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5年多的自媒体生涯中,「不背公式、尽量估算」始终是我解析「资料分析」的原则能完美覆盖到每一道公考真题,这就是「持之以恒,稳定运行」的逻辑。

②坚定自己的选择

在遇到「出题者失误的错题」时,一定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举例来说,虽然原文和公考机构给出的答案都是「戴上VR眼镜更直接地解锁超算『超能力』,但西瓜认为「体验」比「解锁」更加合适,原出处的表述就有问题。

与其借助外力,不如相信自己。对于争议性的题目,只要有说服自己的逻辑即可。当然这种「说服自己」不是指自欺欺人,而是在充分查阅了各种资料后,经过全面的思考,认为自己的选择确实没有问题。

3.保证效率

在备考时我们可以对一个「争议题」反复研究,甚至研究几个小时都没问题,但是在考场上,杀伐果断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上了考场,就一定要默认题目都是合理的、没有争议的。当发现有哪道题做起来比较不舒服时,直接根据自己的解题逻辑选一个看着顺眼的答案即可,千万不要耽误正常思路。

4.无视出处

「无视出处」专指备考阶段对题目的分析过程。

理论上说,「出处」应当为正确答案,行测题目应该对应原文表述。实际上,由于出题人水平低等原因,很多题目取材并不好,导致理论上的正确答案和实际情况有所区别。

因此,各位小伙伴要做到「参考出处,但不要迷信出处」。通过找到行测题目的原文,能够更好地了解其具体语境,并借此强化解题的逻辑,但是不要认为出处一定是正确的。

行测大部分题目的出题水平很高,有些题目甚至可以说是构思精巧,能做到「题目不冷僻,但考查角度刁钻」以及「正确率很低,但绝对难度却不高」。

与此同时,也有个别题目出的并不好,甚至存在争议。我们要做的就是「考试中不受影响,备考时全面分析」,也就是本文说的「了解规律,说服自己,保证效率,无视出处」十六字方针。

出题人水平低导致「争议题」该怎么应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