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改稿
机械生命的可行性
既是类人,那么什么是人。在我看来,人是生物学界定的“人体”与人思维方式的聚合体。人的思维方式又属动物的思维方式,自然人就具有动物通有的思维方式。比如饿了进食。但不同在于,人的食物源于小部分人获取,大部分人用钱交易,其他动物全由自己获取(除给幼崽喂食)。大部分人饿了第一时间想到用钱交易,其他动物觅食,那么机械生命就应该是补充能源。因此思维方式就是行为逻辑。人性由人的思维方式产生。比如说,思维方式:这个动物很大→会对我造成危害→我害怕它(人性)。人性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先天,可以说就是动物通用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也就是动物性。二是后天,这是在人与人交往中产生的,说的完整一些就是生活的社会环境。一个婴儿在诞生的时候,不属于任何物种,有的仅是一具人的躯壳。让它在狼群中生活,它就是一头狼;让他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它就是一个人。因此类人机械生命想要有“人性”,就必须在人类社会中生活,而且周围人有认可它人的身份,让它认为自己是人。思维方式决定人性,人性反过来作用思维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思维方式和人性都在改变。
人性中的猜疑会使人与人之间才能猜疑链。但类人机械生命可不会猜疑。人对着一个机器人说的话一般都是真话,因为人认为它不是人。即使一次的假话,它也会反驳并纠正。但在一次一次的谎言中,它会开始统计人话真实性的概率,但程序必须建立于由人的思维方式小小改动产生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否则无论说多少次谎话,它只会反驳并纠正。当统计的概率低高于阈值,它会表现像孩子一般;低于阈值,就会表现的十分精明。而阈值使全体人类说话真实性概率的平均值。
因此,类人机械生命想要有自我意识,首先程序要建立于人的思维方式小小改动的另一种思维方式,生活在人类社会,周围人认同它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