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藏古今之书,闻天下之义

2023-03-05 20:21 作者:Francasta  | 我要投稿

是日也,雨过微凉,行于林树参错,楼宇掩映之间。阁外市声环绕,阁内景致清幽,尘埃不起。 珍藏之画幅书轴, 图集卷帙, 它悄然在时间里穿梭, 在岁月的漂洗下熏成了酽酽的微黄。——题记

踏入天一阁, 先来到宝书楼。

墙面斑驳, 繁复的木质结构撑起了古楼的斗拱线条, 优美流畅,简洁大方。 剥落的红漆掩映间, “天一阁”三个大字赫然撞入视野。 未见古书,却似嗅到丝丝缕缕的书卷气和墨香。 光线从木扇门间穿过, 殿上水纹淘洗着古楼。 蓝白线条交替着, 汇聚在穹顶, 冲开我的层层思绪。

人类成熟文明的传承, 主要靠文字,文字的选择和汇集,就成了书籍。” 而承载着文明的书, 却是那样柔弱脆薄;只有那些对书无比痴迷之人才有心守护。

而修建天一阁的人范钦, 正是这样一个人。

只要触到薄薄的、轻盈柔和的宣纸, 就感觉到指尖传来宜人的温度与心跳。 仰头望去, 一座范钦的半身铜像恰巧坐落在楼中。 峨冠长髯, 两鬓灰白,尽显其温文儒雅;颇有书生气度, 却无书生之文弱, 大气自然。 他在朝廷为仕时已开始收集古书, 辞官归里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修阁修楼。 他临终前将书传给长子, 嘱咐要书完好无损, “书不可分”。 而其长子范大冲以一生护书后又将书与楼传给范钦之孙—范光文。

也许是碰巧想到了《易经》中“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抑或是惧怕一楼的古书被付之一炬而化为灰烬, 范钦之孙就在此处建了天一池。

清水漾出些褶皱, 游鱼宛似林间小鹿, 红锦若霓裳羽衣, 时而曳尾于水面, 顷刻又搅开池底些许的淤泥。 池边假山重重叠叠, 如几只慵懒的睡眼惺忪的狮子趴在池上, 绿藤环绕他们的全身, 遮掩了原先的样子, 却又平添几分绿意。

水池如范氏的子子孙孙, 守了天一阁四百多年。 它尽职尽责, 在历经了无数磨难之后, 又完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行走在绿树掩映间, 聘婷石像闯入眼帘。绿叶随性点缀着全身, 影影绰绰间, 亦可见可见轮廓之柔和、曼妙。

随手翻开天一阁的历史介绍, 发现古时一个酷爱诗书的女子, 为登楼看一眼书, 甚至看一眼夹在书缝中的芸草, 嫁到了范家;却又因为天一阁不允女子登楼的禁令而不得上楼, 悲愤成疾, 抑郁而终。 我轻闭上眼:一个古代的女子,为了书,为了文化与知识, 以自己脆弱的生命与文化之渴求周旋一生;她虽失败了,但是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求,却经久不衰。

女子青衣素衫, 白嫩纤柔的手放在身侧;衣衫翩翩,目光却仍坚毅, 眺望那一楼、一书。

这样的目光, 我似乎并不觉得生硬, 反而愈加熟悉起来。我的思绪飘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见几位少年举手提问的眼神;明澈的眼神里带着的是求知,是对文化与知识的向往和喜爱。

想到这里, 不禁有些感慨;天一阁虽是藏书, 但书可能淡出大众的视线, 但传承者的身影和精神却持续了百年。范氏子子孙孙护书代代相传, 又有徐绣芸慕书数十年, 还有许多仰慕天一阁的一代代学者、书生……

甬人有此先人,必亦有此后辈, 先人造福于我辈,而我辈如何造福于后人?

身畔, 清脆的童音响起。

一个小学生, 挂着红领巾,带着一个小扩音器,手臂上挂着“小小解说员”的袖章。他面向游客,落落大方地介绍着天一阁。我清晰地听到了四个铿锵有力的字:

“书藏古今”。

我走到小导游一边,细细地品着“古今”二字。

书藏古今,从古至今。



(投个征文吧 去了趟天一阁 看了文化苦旅 就修了一下初一时候的作文啦)


藏古今之书,闻天下之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