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林一叶 | “榴梿”终于坐正《现汉》殿堂

2023-02-10 13:06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榴梿”终于坐正《现汉》殿堂

◎汪惠迪


榴梿(durian)原产于南洋群岛,有热带“果王”之称。

我出生在中国不出产榴梿的江南水乡,年幼时从未见过这种水果。20世纪70年代末,我移居香港,亦未曾在街头或水果店里邂逅榴梿。1984年秋,我到新加坡工作,在榴梿成熟的季节,但见大街小巷街道两旁到处摆卖榴梿,当地人买了迫不及待地请小贩剖开,就在摊旁大快朵颐起来。

新加坡本岛东部有个离岛叫乌敏岛(Pulau Ubin),亲友介绍说,这个小岛是政府特地保留的,未曾开发,现在只有在那儿才能观赏到新加坡当年的原始风光。一日,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请亲戚带领,乘搭渡轮,上岛观光。但见那高高的榴梿树东一棵西一棵地站在那里,其高度约莫有20米,枝叶在海风中摇曳。跟榴梿零距离接触,我才对“果王”有了感性的认识。

如今回首往事,我对“果王”颇为不敬,因为我曾与它“抗战”了8年,大凡亲友们请吃榴梿,我都婉言谢绝。原因倒不是其貌不扬,像狼牙棒似的浑身是硬刺,而是它散发的那股浓郁的气味儿。后来,亲友们讲了句重话,说到新加坡不尝尝durian等于白来。香港人喜欢对游客说,到香港不上太平山等于没到。兹事体大。终于有一回亲友再请吃榴梿时,我鼓足勇气尝了尝,不尝则已,一尝,从此以后,它居然成了我的“最爱”。我在新加坡客居了16年,实际上只有8年,因为前8年未尝榴梿,等于白来。于今回忆起来,觉得好笑,亦颇遗憾。今天我离开新加坡整整20年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啊!

 

 

说到这儿,不禁联想到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祝寿版,1981年,台北远东图书公司),他把durian音译为“流连”,堪称颇费心思。据说外乡人到durian原产地吃了durian,连家都不想回了——流连忘返啦。遗憾的是大师的“流连”未为广大语言用户所赏识,迄今唯有躺在辞书里。
 

1985年1月,我拜读了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专栏作者彼岸先生的文章,他说:“‘榴梿’是本地的写法,应当统一写成标准的‘榴莲’。”彼岸先生长期生活在盛产榴梿的国度,却认为当地习用的“榴梿”应以“榴莲”为标准,令人纳闷。于是我翻检了《辞海》(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980年香港商务版)、《汉英词典》(1979年北京商务版)、《英华大词典》(1984年北京商务修订第2版)和《英汉常用农业词汇》(1980年)等工具书,这几部辞书都把durian译为“榴莲”。这才明白彼岸先生建议采用“榴莲”是为了跟中国的标准保持一致。那么中国这个译名是否理想,能不能为新马华人接受呢?

说实在的,音译用字只取其音,不取其意,译者用字,任由选择。可是,汉字是表意文字,炎黄子孙用汉字生性喜欢望文生义,这种语用心理不容忽视。先举个别的例子。在计算机进入平常百姓家的今天,无人不憎恨“黑客”(hacker),却称赞这两个音译字选得好,好就好在它够“黑”,而且确实是个不速之“客”。“榴莲”的“莲”字大抵只能让人联想到荷塘里那亭亭玉立的莲花吧?因此,我觉得新马人选“梿”做译音字比“莲”好。在译名用字的选择上不必唯中国辞书马首是瞻。就像是“峇”字,新、马、印尼为常用字,中国罕用,似也无须把“峇厘”改为“巴厘”吧?笔者从结识“果王”后,就一直认为还是“榴梿”好。

2000年笔者退休回到香港,看到连街边的水果店都摆卖榴梿了;回到内地,看到超市里几乎都卖榴梿。在标价卡片上品名一栏,写“莲”或“梿”的都有,而“梿”已很普遍。这或许是进口时包装上带进来的吧,又或许是受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新、马、泰等国长期使用“榴梿”的影响所致吧。

《现代汉语词典》最初的两版都用“榴莲”立目,1996年第3版删除“榴莲”条,2005年第5版重出“榴莲”条,并以“榴梿”作为副条立目。为此,笔者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了篇题为《喜见“榴梿”入〈现汉〉》的书介,发表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文内说“期待着‘榴梿’能够‘扶正’”。2012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榴梿”果然“转正”为主条,“榴莲”成了副条。编者这样的处理,就使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新、马、泰、印尼等东盟国家durian的中文译名一致了。

走笔至此,还得补充一段插曲。1999年8月14日,晁继周先生出席了在新加坡报业控股礼堂举行的“词典与华文教学”座谈会,并发表了学术演讲。晁先生从第3版起就一直参与《现汉》的修订或审订工作,自然十分熟悉《现汉》的修订详情。在学术报告后与听众互动时段,就有听众对“榴莲”的词形提出意见,认为应当改为“榴梿”。回国后,晁先生给《联合早报》发了一篇短文,他说:“考虑到这种植物(榴梿)的特殊重要性,我认为《现汉》下次修订中应当重新收录它(榴梿),并且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既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华文均写作‘榴梿’,中国词典把‘榴莲’改为‘榴梿’也是合适的。”(参看《榴梿?榴莲?》,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1999年9月17日)果然《现汉》(第5版)增设了副条“榴梿”,再经过7年的考验,在《现汉》(第6版)中,“榴梿”终于以主条身份坐正词典的殿堂。

心系榴梿廿七载,风物长宜放眼量。(2012年8月首发,2021年3月改写)

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和现任总理李显龙都谙熟英语、马来语、华语和闽南话,华族平民百姓会讲英语、马来语、华语和一两种方言者也大有人在。新加坡人的语言能力令人艳羡。

我从事文字工作,作为“新客”,初来乍到,对新加坡人,特别是华人的语文生活特别敏感。内子生于新加坡,亲人都在新加坡,因此我经常有机会跟他们聊天。记得有一次在闲聊时,我听到他们用福建话说,有位亲戚全家到中国ziah hong去了,我知道福建话ziah就是“吃”,可“风”怎么ziah呢?

在中国的普通话里,“风”不能ziah,倒是可以“喝”,而且只能是“西北风”,“东南风”就不行。“喝西北风”比喻没有东西吃,挨饿。在某些方言,比如吴语(上海话)中,就不说“喝西北风”,只说“吃西北风”。后来,我才知道,新加坡华人所说的“吃风”是借词,源自马来语makan angin,makan是“吃”,angin是“风”,原义是“散步”“兜风”,引申为“旅游”“度假”等义,由此,又衍生出“吃风楼”,“吃风楼”即“度假屋”。

“度假屋”之所以叫“吃风楼”,或因“度假屋”大多建于度假胜地,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兼且远离尘嚣,清静幽雅,是香港粤语所谓“叹世界”(享受生活)的好去处。既然“度假屋”是休闲、享乐的好去处,把它叫作“吃风楼”,似亦顺理成章。

香港奉行“三语两文”政策,“三语”指普通话、粤话和英语,“两文”指英文和中文,回归后的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仍讲粤语。粤语不说“吃”,而说“食”(sik),如“食饭”“食粥”“食烟”,“喝西北风”就说成“食西北风”。

同是“西北风”,可“喝”,可“吃”,可“食”,“喝”“吃”“食”义近,用法有什么区别呢?

“喝”指吸进液体或流质食物,“喝西北风”的“喝”,用的是它的比喻义(吸入)。“喝”表示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用“饮”,不能换成“喝”。“饮”唐代用“喫”,明代用“吃”,现代通用“喝”。

“吃”指把食物咀嚼后咽下去,有时也指“喝”,上海话里的“吃”能延伸表达多种意义,不但可以“吃西北风”,还可以“吃上风”(碰上好运气)。

“食”做名词,表示一切可吃的东西;做动词,表示吃。“吃”在普通话中常单用,但是“食”表示“吃”在普通话中不单用,一般只出现在合成词和熟语中,如“吞食”“废寝忘食”。古代汉语中“食”常单用,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大老鼠呀大老鼠,别吃我种的黍。《诗经·魏风·硕鼠》)。俗语“民以食为天”也不说“民以吃为天”。

“民以食为天”出自《史记·郦食其列传》。故事说,楚汉相争时候,刘邦被项羽困在成皋,他想放弃成皋,这时谋士郦食其(Lì Yìjī)劝道:我听说知天命者为王,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对老百姓来说,粮食最重要。现在楚国粮食囤积在敖仓,楚军未派重兵把守。如果大王派兵去攻打,夺得楚国的粮仓,那就等于争取了楚国的人民。这样一来,大王必然能扭转战局,打败楚军。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派兵攻取敖仓,扭转了战局。因此,郦食其的名言“民人以食为天”得以流传千古。

郦食其所谓“天”,是指“所依存、所依靠的事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王者以民人为天”,因此打天下必须依靠老百姓,而老百姓要生存就得有得吃,如果食不果腹,甚至饿殍遍野,那是要造反的啊。

正因为“吃”对每个人来说是那么重要,所以这个“字词”(一个字同时是一个词)的含义十分丰富,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收录的56 008个常用词语中,按频级升序(frequency level ascending)排列,“吃”居第184位。

在“吃官司”“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种纸不吃墨”“黑方的炮被吃了”“他在公司里挺吃香的”“这工作很吃重”“这事儿做起来挺吃力”等语句中,“吃”表示各种不同的意思,尤其是那些明明不能“吃”的事物跟“吃”的组合,使学习者,尤其是初学华语的老外,或以英语为母语的华族学生在学习时倍感困难。

相比之下,“食”按频级升序排在第1 864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跟“吃”相去甚远。它主要表示可吃的东西,如“主食”“副食”“荤食”“肉食”“零食”“猪食”“鸡食”;或表示供食用或调味用的,如“食材”“食品”“食物”“食盐”“食糖”“食油”;或用在成语中,如“食不甘味”“食古不化”“食言而肥”;“食补”“食疗”中的“食”表示进补或治疗的方式;“食言”指不履行诺言,失信。

在中国历史上,“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炎黄子孙无论身处何地,“以食为天”的观念无不根深蒂固。(2021年4月)

(《“榴梿”终于坐正〈现汉〉殿堂》与《到吃风楼吃风》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2期《书林一叶》栏目。)

 


书林一叶 | “榴梿”终于坐正《现汉》殿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