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益生菌常见的几大误区,你“中枪”了吗?
大家都知道,摄入足够数量的益生菌,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对益生菌的认知存在误区,在使用和选购上屡次“踩雷”。以下几种常见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补充益生菌,喝酸奶就够了
首先要明确一点,喝酸奶,不等于补充益生菌。
酸奶在制作过程中,被添加了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这两种乳酸菌都属于有益菌,对人体也有好处,但作用非常有限。有些主打益生菌概念的酸奶,主要含有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这些益生菌如果数量足够,确实比一般的酸奶更有优势,但成活率是否达标很难说。
所以,尽管酸奶的营养价值很高,但要想补充益生菌,仅仅喝酸奶是不够的,必须要服用更加优质的专业益生菌产品。

误区二:益生菌等于益生元
事实上,益生菌与益生元,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益生菌,是对人体和动物有益的细菌,是一种生物;而益生元是一种膳食补充剂,能够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是益生菌的“养料”。
补充益生元可以为有益细菌提供喜欢的食物来扶持它们,压制有害细菌。它们不能直接对机体起作用,而是通过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长发挥功能。而补充益生菌就是直接吃进活的有益菌,类似于空降一些“好细菌”来抑制“坏细菌”,可以直接对人体起作用。

误区三:益生菌可以取代药物治疗
益生菌对人体有益,那么是否可以用来治病?实际上,人们研究益生菌是为了配合药物治疗,而非用其取代药物。
医学专家特里夏·希巴德博士表示:“我绝不会提倡用益生菌替换药物治疗。但是,人们应该把益生菌作为他们已有的治疗程序的辅助,或者将其用作预防手段,这样他们也许不至于走到药物治疗的地步。”

误区四:选购时不看活性、不问数量、不管菌种
(1)益生菌是有生命活力的微生物,只有保证活性,才能产生功效。无论是生产加工过程还是体内胃酸、胆汁的腐蚀,均会消耗益生菌的活性,只有通过这些关卡并在肠道繁殖存活的益生菌才能发挥作用。
(2)肠道正常菌群的缺失和有害菌的大量存在,决定着只有足够数量的益生菌,才能弥补这些伤害。据统计,每天19—20亿的益生菌是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最低限度。
(3)益生菌的功效是以“菌株”为准的,并非所有菌种的益生菌都具有一样的功效。活性高、耐胃酸胆碱、依附性强的菌株,效果会更加明显。

误区五:所有的益生菌营养品都基本相同
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想法。理论上讲,市场上供应的益生菌产品,菌株往往不同,即使同一菌种中的不同株系作用也有所不同;益生菌的数量在不同产品中差别也很大。这些不同之处,很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