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

一、中医药学史概要
1.先秦、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学经典著作的我问世。(例题: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分《素问》、《灵枢经》两部分,各9卷,81篇,共162篇。(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难经》(秦越人所著,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解释了《黄帝内经》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加以补充;
《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是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体系,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称“方药之祖”,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 学专著。收藏药物365种。为后世历代本草的蓝本。(首次提及“四气五味”的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2.晋、隋、唐时期
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该书首创药图,并以图谱加以说明;唐代孙思邈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编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重视单、验方的收集。是研究方剂的重要文献之一。
3.宋、金、元时期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宋代官府组织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了医药和民间的许多有效方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药典;宋代钱乙的儿科学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金元时期出现的四大医学流派的学术争鸣,医史上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或攻邪派)、李杲(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朱震亨)——养阴派(或滋阴派)
4.明、清时期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为世界药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了温病学派,出现了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辩证纲领、吴瑭(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辩证纲领、薛雪(薛生白)的湿热条辩阐明湿热病的病因、病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王士雄(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清代吴有性(吴又可)的《温疫论》创“戾气”理论;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发展了淤血致病的理论,创立了血府逐淤汤,补阳还五汤等名方。
习题: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吴择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是()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
4.金元时期,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是()A.张仲景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李杲 E.朱丹溪
5.创立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湿病辩证论治理论的医家是()A赵献可 B张景岳 C叶天士 D吴鞠通 E王清任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考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证和辩证论治(辨证施治);
问题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主要有两个方面: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形体组织、五官九窍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反应。
问题二:什么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基本原则。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考点二:人是一个以心(心为君主之官)为主宰,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考点三:辨析病、证、症。
1.病,病即疾。疾病这一概念反应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感冒、痢疾等皆属病的概念。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于证候的概念。3.症,即症状和疾病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称体征)。
考点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同样是感冒,但是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可不一样,其理论依据是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例题:为什么要同病异治?因为证候不同(病机不同);为什么要异病同治因为证候相同(病机相同)
习题:1.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什么为中心?()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2.“证”的概念是()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预防为主 B.整体观念 C.辩证论治 D.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4.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主要体现于()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精神情志活动可以致病 C.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D.异丙同治,同病异治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认为,下列因素可以影响人的生理、病理的是()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区气候的差异 D.地理环境的不同 E.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
7.所谓辩证,就是要辨清病变的()A.部位 B.原因 C.性质 D.邪正关系 E.治疗原则和方法
三、阴阳学说
考点一: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考点二: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性(相对性:1.阴阳中复有阴阳,即无限可分性;2.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也会发生变化,即阴阳转化):
无限可分性的三个必背举例:(1)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2)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3)五脏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五脏分阴阳,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肝为阴中之阳。
考点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2)阴阳互根互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称为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之间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所谓“消长平衡”,即指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相对的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表现在事物变化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必背举例: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阴阳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又各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消长平衡: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阴阳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考点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阳 表 上 外侧 腰背 背 胸 六腑 心肺 手足三阴
阴 里 下 内侧 胸腹 腰 腹 五脏 肝脾肾 手足三阳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分析病理的阴阳属性:六淫(阳)——风邪、暑邪、火邪、燥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阴阳偏盛:阳偏盛——阳胜则热——实热证;阴偏盛——阴胜则寒——实寒证
阴阳偏衰: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阴偏衰——阴虚则热——虚热证
(记忆技巧:盛——实、衰——虚)
(理解:正常阴、阳各占50%,阴阳偏盛是阴、阳其中一方大于50%,另一方还是50%;但阴阳偏衰是阴、阳其中一方少于50%,另一方还是50%。)
总结:所有的偏盛导致的结果都是实证;所有的偏盛导致的结果都是虚证;阳偏盛为实热证,阴偏盛为实寒证;阳偏衰为虚寒证,阴偏衰为虚热证。
(例题:导致虚热证的阴阳失调是阴偏衰、导致实寒证的阴阳失调是阴偏盛;)
论述题: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正气(人体的抗病机能)与邪气(致病因素)两个方面。病邪有阴邪和阳邪之 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当邪气侵袭人体,邪正抗争而导致阴阳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时候,就会发生各种相应的病症。例如阳邪致病,则是导致阳偏盛的实热证。阳胜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所以说“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邪致病,则导致阴偏盛的实寒证。阴胜的的病变又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说“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又如阴阳偏衰的病证,人体的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所以说“阳虚则寒”。若人体的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则出现阳相对偏亢的热象,所以说:“阴虚则热”。在阴阳偏衰的病者中,还会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证。此外,还有阴阳的转化,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尽管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病理总纲。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阳 阴
色泽 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浮数大洪滑 沉迟小细涩
病变部位 表、外、上 里、内、下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为总则
调整阴阳: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偏盛——寒者热之
——阳偏盛——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偏衰——滋阴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偏衰——扶阳抑阴——阴病阳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必(记忆技巧:治“什么”就是“什么”虚,“什么”虚就是“什么”偏衰)考
(例题:“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阳虚、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阳病治阴)
(3)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作用方向:升、浮——阳;沉、降——阴。
论述题: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答: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两方的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衡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性能。(1)确定治疗原则:对阳偏胜的治疗,由于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治疗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若阳热盛损伤阴液,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益阴之法。对阴偏胜的治疗,由于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治疗宜用湿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ruoyinhanshengsunshangleyangqi
xx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