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踩过的AI产品坑】AI产品立项经验分享
关于我:当过乙方→传统游戏行业→选择加AI公司创业→某大厂,做过也看过不少AI创新产品/游戏,有一些经验和思考(主要是失败的教训哈哈)想写下来与大家讨论交流
一、 “将技术和产品解耦,不要贪心同时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
● 要么用成熟技术做创新产品,要么在成熟产品里尝试还在发展中不稳定的新技术。
● 曾立项过一款虚拟人产品
○ 产品形式上是大投入没做过的(对于当时的公司来说)
○ 技术上要求能突破现有模型的中文对话能力
● 结果是技术和产品互相甩锅,技术和产品确实都达不到立项时的期望,最后流产,还导致了同事之间出现矛盾
● 但所选择的市场定位,也就是做中文版的Replika主打AI陪伴,个人认为到现在也仍然是一块市场空白
二、 “做AI创新产品/游戏,首先做的是产品/游戏,而不是AI“
● 这波AI浪潮中与很多技术背景的同事交流,部分同学有自己十分坚信且坚持要做的方向,比如某种AI工具平台。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问他们的核心用户群体哪些,不少同学都会说出“喜欢研究AI的人”。
● 但对于产品来说,”喜欢研究AI的人“真的是个好的目标群体吗?显然不是的,这些群体往往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偏好于自由度更高的开源社区,并不需要封装好的功能有限的APP
● 我并不喜欢诸如”AI native“、”AI原生产品“、”AI First"之类的口号和概念,给人一种AI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概念。用户在意的是“好用“或者”好玩“,用大模型还是用行为树终端用户是感受不到的。
三、 ”要明确技术的边界在哪,目前AI能打好一个辅助,但并不能生成万物“
● 持续能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各类demo视频和各类”划时代“的公众号消息,在一些非AI从业人员似乎认为AI已经”成熟了“,经常会提出一些目前来看并不适合落地的想法。
● 如近期大火的《斯坦福小镇》demo,大家惊呼”西部世界“要来了,是不是可以做一些类似模拟人生的游戏?但实际上斯坦福小镇调用GPT的token数量非常大,无法做到实时演算,实际上我们看到的demo是提前演算好进行”播放“的视频,难以实现与玩家的互动。
● 想象力与创造力固然关键,但想要做好AI相关项目,先要明确的知道AI目前能做到什么、有可能能做到什么、还不能做到什么,避免立出脱离实际的”大饼“项目。
四、 ”AI创新游戏是未来,是蓝海,但也需要更多的耐心“
● 游戏天然就是AI最好的落地场景,现在也依然如此,市场有大量的AI+游戏相关的探索与研究。但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仍然是一片蓝海,存在着广泛的机会。
○ 技术主导的公司普遍缺乏产品力/游戏设计力,典型例子为character.ai,技术表现非常惊艳,但产品缺乏目标感与游戏化设计导致大量用户初期流失
○ 成熟游戏公司普遍希望在现有产品/成熟品类上做出突破,希望直接做出大动作,如网易的逆水寒,但实际上AI在成熟品类里大多只能锦上添花
● AI创新游戏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发展时间,不会突然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品类,就像网络游戏也是从最早的文字模拟慢慢发展起来的。AI游戏仍在发展初期,需要一步步走,休闲/独立游戏或许是比较适合的切入点,可以快速验证玩法创意,也拥有广泛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