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清华北大2020年强基计划的深度解读及预测!

昨日,清华、北大两校正式发布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今年作为强基计划实施的首年,清北的简章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清北简章中有哪些亮点?预计会怎么考?升学君为大家带来独家解读。
招生专业变化
通过与原自主招生专业对比可以发现,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发生了较大变化。

通过对比发现,清北强基计划展现了新的学科培养重心,基本上符合教育部指导意见里的“突出基础学科专业引领作用,聚焦国家重点领域”,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为主,同时兼顾新工科专业,而原自招中金融类、城乡规划类等专业则未能入选。
清华大学释放的信号则更明显一些:直接将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分为理科学术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和理工衔接类专业。
今年是强基计划招生首年,因为没有合适的经验可以参考,所以多数高校都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预计招生专业上都会以基础学科为主、其他相关学科为辅。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并不是所谓的“冷门”和“就业困难户”,根据清华大学行健书院培养方案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绝对是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的。

而且,因为强基计划还肩负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探索任务,所以在本科阶段着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在硕博阶段可以让学生依据兴趣选择专业方向进行学科交叉创新,通俗的讲:学生在硕博阶段,对于研究和学习的专业方向,将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入围名额的玄机
清北都明确表示,强基计划入围条件可分为两大类:
依据学生高考成绩,按照生源所在省份各学科组或专业组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数的5倍确定入围高校考核学生名单(末位同分同时入围)。
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且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可以破格入围。
简单来说,考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入围校考:1凭高考成绩,2凭竞赛奖项。
虽然清华及北大并没有在简章中公布整体招生规模及具体分省投放计划数,但考生和家长朋友们不用过分担心,因为清北特别赋予考生两个“附加政策”:
凭高考成绩报名的考生,将以对应专业计划数5倍人数确定入围名单,这意味着,假如清华(或北大)在某省投放某专业名额50人,那么所有报考该专业强基计划的考生中,共250人可以入围后续校考,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考生参与选拔的机会,这也是目前已公布简章的高校中,入围比例最高的两所学校。
其次,对于凭竞赛奖项入围,清北等绝大多数高校都规定“此类考生入围、录取均不占用第一类考生名额,且不受入围比例限制,达到要求即可入围、录取”,这对于两类考生来说,无疑都是个好消息。
校考如何定生死
入围只是第一关,真正左右能否被录取的,还是在校考这一关。
根据招生简章规定,高校会把考生的高考成绩按85%权重、校考按15%权重,折算综合成绩后,择优录取。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第一类以高考成绩入围的考生,能去竞争清北的,高考分数大多集中在690分到670分之间,620分、600分这种分数段的考生是不会报清北的。
那么来看这些高分段考生的分数,690分比670分多了20分,在高考领域,是非常大的悬殊,但按照强基计划综合分数计算规则(百分制)折算后,分别是78.2分、75.93分,二者仅相差2.27分!

所以在校考环节,完全有可能逆风翻盘,一张百分制的考卷,后者只需要多出15.13分,就可以了。

可以看到,按照同样的算法,后者校考分数比前者高出16分,折算到综合成绩中,则高出2.4分,加上高考分数部分,最终反超0.13分。
对于绝大部分没有接触过自主选拔笔试的考生来说,是否觉得一张百分制的考卷,要拉开15分以上的分差是很困难的呢?
事实是:往年顶尖名校自主选拔校考中最重要的数学、物理两门科目中,会有大部分考生的得分率不足60%,平均得分率只有40%左右!
结合今年清北强基计划笔试科目来看,北大各专业组笔试科目分别为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历史、政治/数学、物理/语文、历史(专业组及对应科目详见简章);清华各专业组则分别为数学、物理、化学/数学、语文、历史。
可以发现,虽然清北自主选拔进入到了强基时代,但在众多专业组笔试科目中,数学和物理的“出场率”依然是最高的,这足以证明这两门学科在基础学科专业中所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北大有些专业组笔试科目不含数学、物理等科目,但根据2019年北大博雅计划文科笔试来看,题目考察方式非常新颖,问题设计思路跳跃性很高。
所以根据往年清北自主选拔的规则,升学君预测,今年清北的校考同样会非常拉分!
校考难度几何
校考之所以得分率低,主要原因是里面涉及到大量超出高中考纲的知识!下面是两道往年北大自主选拔真题,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为什么校考的难度会这么高?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有实力竞争清北的同学,在高考中,数学、物理得分率都已经达到95%以上了,对于这部分考生而言,高考分数已经不再具有区分度,清北完全不需要再通过一次“高考”来筛选。
校考的内容除了考察学科竞赛知识以外,还会涉及到一些高中选修知识、大学先修知识、应用型/创新型试题,难度远超高考,非常考验同学们的数理基本功。

根据升学君的预测,今年的清北强基计划校考同样会“难出天际”,预计会与学科竞赛省赛的水平相当,那些没有经过竞赛相关训练的同学,将会在笔试中受到很大制约!
所以对于那些本身数理基础优秀,但没有系统性学习过竞赛的考生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好高考后至校考前的这段时间,有选择性的进行一些短期竞赛相关知识学习,或进行有针对性的数理逻辑或刷题训练,在保证高考稳定发挥的前提下,扬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校考中的竞争力。
竞赛生的隐形优势
今年强基计划破格入围“银牌起步”,竞赛圈“哀嚎”一片,很多低年级竞赛生萌生退意,据说一些竞赛强校的竞赛班人数已不足往年的三分之一。
升学君认为,大家不用因为强基计划将破格门槛提高就盲目唱衰竞赛,竞赛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并不会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变化,从高校角度来看,竞赛生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毅力、专注度等素质是培养学科拔尖人才所必备因素。
所以高校必然会在选拔人才中,对竞赛党或具有类似潜质的群体进行适当倾斜,而具体方式就体现在校考阶段,高校普遍会将题目设计的更“竞赛”一些,这也就是所谓竞赛生们的“隐形优势”。
不仅是笔试,根据多所高校强基简章所述,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学科特长、专业兴趣、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内容,对于那些接受过一定竞赛训练的考生来说,对学科的理解、相关学科知识掌握都会比未经训练的考生要深,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清北强基政策影响
总的来看,清北的强基政策与其它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特殊性,但正是由于清北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军者的地位,才使得两校在强基计划落地执行层面具有更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所以升学君认为,今年清北的强基计划中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如果最终得以验证,证明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有利的,那么在将来势必会有更多高校会复制这些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