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恐龙新资讯】河北承德丰宁发现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皮肤的剑龙和新属种角龙化石
2023年9月7日,当广大古生物爱好者们还在为前一天荣登《Nature》的福建第一龙——奇异福建龙(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感到欣喜时,河北承德丰宁又传来了有关国龙的新资讯。尽管还未有正式研究论文发表,但新华社、央视新闻及地方媒体对这一新发现的连续报道足见其重要性。当日的《新闻联播》也在国内资讯中对该发现进行了播报,让人们对这些化石的未来研究又多了几分期待。




据现有公开信息得知:经国家专业研究团队5年多的发掘、修复与研究证实,2017年、2018年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乡相继发现的两具恐龙化石均为植食性恐龙,其中一具是在热河生物群以及河北省首次发现的剑龙类恐龙,其骨骼、皮肤印痕保存近100%,超过了已知的所有恐龙皮肤化石,堪称世界恐龙皮肤化石之最,被誉为“热河第一剑龙”;另一具为新属种角龙类恐龙。


2017年以来,丰宁满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四岔口乡进行常规的化石产地保护、勘察工作中,先后发现了这两例恐龙化石,后经自然资源部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古生物学专家实施现场勘察与论证,并通过丰宁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与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的通力合作,经过5年的发掘、修复与研究证实,其中体长约1米的为恐龙新属种,属于较原始的角龙类恐龙,另外一体长约5米的属于剑龙类恐龙。


对于这具新发现的剑龙类化石,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郭颖表示:“在丰宁发现剑龙类恐龙化石证实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核心区域内依然有剑龙类活动的痕迹,这为研究剑龙类恐龙的演化过程及其与环境演变的关系提供了化石依据。”更为罕见的是,该剑龙类骨骼化石四周散布着完整的皮肤化石。似鳞片状排列的纹路十分清晰,类似于现在的蛇或者蜥蜴,其鳞片状印痕保存完整程度超过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所有恐龙皮肤化石,保守估计面积约为3平方米,堪称世界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之最。这为人们认识剑龙类的体表特征、生理机能以及早白垩世时期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后续对该化石开展的修复工作将有助于揭示剑龙形态特点、时空分布、骨板作用,以及剑龙灭绝与环境变化关系等科学问题背后的秘密。








另一新属种角龙类化石的完整程度同样十分可观,其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这是一种原始的角龙类恐龙,体长约1米。根据长期从事热河生物群研究、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福成教授介绍:“这一出自早白垩世地层的新属种角龙兼具两足行走和微弱的头饰结构特征,恰好处在角龙类由两足转向四足行走方式、头饰逐渐变大的中间位置,是填补角龙类恐龙演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该化石不仅为早期的角龙类恐龙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新证据,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原始角龙类恐龙的演化路径,并再次证实新角龙类恐龙可能起源于东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具恐龙化石标本所在地层的时间为1.3亿年前。根据化石发现地,对应的地层应该是花吉营组,属于热河生物群下部最古老的地层,过去曾发现的非鸟恐龙为美颌龙类的英良迅猛龙。但在该地层产出的化石中,更加受到关注的则是那些早于义县组地层的众多古鸟类,如处在基干位置的郑氏始孔子鸟;属于反鸟类的丰宁原羽鸟、多齿胫羽鸟和马氏始鹏鸟,以及属于今鸟类的弥曼始今鸟。花吉营组的古鸟类化石证据显示热河生物群的主要鸟类支系在1.3亿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分化和辐射,并将今鸟型类的起源时间向前推进了500~600万年。

冀北的热河生物群代表着已知最早的热河生物群生物组合。此次发现的两具植食性恐龙化石丰富了我们对早期热河生物群组成的认识。那具剑龙类化石亦是在我国华北地区首次被发现,这让剑龙家族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再次拓展;生存至早白垩世的剑龙类成员也因此再添新丁。作为世界知名的古生物产地,丰宁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较其他产地更为原始,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种类繁多的趋势也较明显。这些保存精美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地区的古生物种类多样性,对探索热河生物群的演化历史、追根溯源早白垩世陆地生态系统的面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围绕丰宁热河生物群早期阶段的研究,也将为人们了解燕山运动地质活动背景下燕辽—热河生物群的物种更替提供更多的全新科学信息。
期待未来这两具恐龙化石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