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陆》书摘记录-10
欧洲人


欧洲商人

碎碎念:有点想到清朝人认为洋人的膝盖不能打弯儿……最重要的是,要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欧洲人通过地理大发现,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想象力、当然也有无尽的财富。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在欧洲人眼里,虽然有点虚无缥缈,遥远神秘,但是绝对的富有,充满着香料和宝石。为什么欧洲人要大航海?因为就是要找到印度啊,和印度直接贸易,获取无尽的财富,甩开威尼斯和伊斯兰中间商。



这些东印度公司,垄断了本国在亚洲的贸易,他们之间的竞争可不只是普通人想象的商业竞争,那么的文明,那么的温良恭检让。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是殖民者,强占土地,与印度的当地政权进行谈判,当然也有战争。
欧洲通过一群商人统治印度领土及其人民,这在印度史无前例。

英国统治



在之后的岁月里,英国人总爱说他们 “稀里糊涂” 地就在印度建立了一个帝国。然而过程并非这句话所暗示的那般轻率和清白。英国统治印度的直接原因是英法在世界范围内的争霸,两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加入争霸,而英国接管了孟加拉的财政管理权,这是始料未及的结果。


军事方面,莫卧尔帝国当时也已经全面进入了火器时代,英国人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并非仅靠“船坚炮厉”。第一,英国人担任指挥,少数英国士兵和大量印度士兵组成的军队,他们的线列战术,组织度高,纪律好。英国人的排队枪毙水平,懂得都懂…… 第二,联合部分土邦,打击其他对手。分化,挑拨离间用的好。

1857年,因为要用牛油和猪油作为步枪子弹的润滑剂,引起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士兵的不满,哗变演变成了印度的大起义。


而最重要的后果也许是,起义者杀死英国人以及起义失败后英国人对起义者的严厉惩罚所造成的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的裂痕。之后,对英国统治的反抗在新领袖的带领下,有了全新的形式,也有了全新的目标:将印度变成像欧美一样的民族国家。

印度与欧洲文明

早期的英国统治者是东印度公司,他们就是为了赚钱来的,来印度工作,早晚也要回英国。

为了尽可能少的摄入印度人的传统和习俗,东印度公司禁止在自己控制的区域里传教。后来1813年,议会终止了这个禁令。
东印度公司有自己的法庭,有司法权力。但是他们基本上不干涉印度人的家庭事务。承认印度教法和伊斯兰教法对于各自的婚姻,继承等相关事务的管理。
土地税收方面,采用永久地税制。地主阶层(柴明达尔 Zamindar)每年交固定税额的税。好处是不用养大量的低级税收官员,把收税的责任转嫁到柴明达尔身上。

土地税改革,测量土地,把税定在农民身上,而不是大地主身上。新税制目的在于赋予农民明确的土地所有权,提升农民生产动力。自这时起,这已然成为印度地方政府的通用模式:一名高薪的英国租税官,享有极大的行政权与司法权,管理着大群低薪的印度收税员。通过这种方式,政府能够直接触及每位农民,而非以大地主为媒介。
这一时期,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也面临许多改革,扩大选举权和改革议会等等。英国的自由改革也影响到了印度,使得印度也自上而下推行自由主义概念。英国本土的政客希望大量传播欧洲思想改变印度。我们甚至可以说,印度土地税收改革背后,就有通过私有财产权和激励个人收益促进发展的自由主义倾向。
1857年大起义后,英国对印度的欧化改革趋于保守。但是欧洲势力和在印度流传的欧洲思想,仍旧在印度人身上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并非总是清晰明朗的,有时甚至相互矛盾。


将人民作为政府权威唯一合法来源的思想,与殖民关系全然冲突,因此很快引发了要求民族自治的运动,其中最早的运动就出现在19世纪中叶。这一影响引发了反抗英国统治的民族主义抗争,以及最终的独立。

英国工业革命最直接的冲击的就是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印度从出口国到沦为原料产地与倾销市场。印度也出现了铁路交通,以及一系列近代技术。


我的碎碎念:文明史观,本身是一个学术观点,这个是可以讨论研究的。但是看历史,万万不可以全然用文明史观看待。印度被殖民了,学习了欧洲文明,就铺就了通往未来的新道路?没有你们欧洲人的时候,印度的文明也很璀璨啊,难道印度就不能有一条通往 “现代化” 的自己的道路吗?
一定要明白,所谓殖民者带来的文明,本意是为了更好的统治你,更多的榨取你,而不是好心来帮助你。我们有些历史学家,有些学者就喜欢片面的鼓吹欧洲殖民者带来的这种 “文明” ,而故意忽略他们带来的苦痛、屠杀和掠夺。
同志们看书的时候,看视频节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