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问答丨听不出不同演奏版本的区别,怎么办?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本周问题☟
最近看了您的一些音乐对比视频,为什么在我听来还是觉得每个版本都差不多?甚至觉得都挺好听的。像我这样很难听出不同演奏家之间区别的,是不是不太正常?从哪里着手才能有进步和改善呢?
——White teeth teen
听不同版本的演奏,体会不同演奏版本的区别,是我们听古典乐时最常用的提升鉴赏力的方法。早前我们就在节目中,对比过郎朗妻子吉娜和钢琴家卡蒂雅演奏的同一首曲子《音乐瞬间》,并从基本功和情绪表达两个角度分析了吉娜的演奏水平。

通过对比,相信很多人都了解了吉娜的基本功问题,也听出了她在情感表达上的欠缺。
从上个月的肖邦钢琴比赛开始,我们又陆续做了一系列的对比鉴赏视频。
这些选手能登上国际顶级大赛的舞台,基本功自然是没有很大问题的。所以,这次我们更加注重音乐表达的对比。很多人听完之后恍然大悟,但难免还有一部分人,只觉得旋律似乎都很“好听”,却依然无法明确听出其中的差异。

所以,无法听出不同演奏家之间的区别,这种情况正常吗?又该如何改善与提升呢?
以下是Yusi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一、“好听”从来都不是鉴赏音乐的标准
在给出答案之前,我想先纠正很多人的一个误区:好听,从来都不是我们鉴赏音乐好坏的标准。
这个观点,我们之前多次跟大家强调过了。很多伟大的音乐刚刚诞生时,就是因为旋律“刺耳”、“不和谐”而备受争议,但历史证明,这些在当时被认为“难听”的音乐终究也成为了经典。
至于“好听”,那些听起来不刺耳、符合当下听觉习惯的音乐,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而按照这个标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音乐都是“好听”的,更别提可以在世界顶级音乐赛事上呈现出来的演奏了。所以在对比两版不同的演奏时,你说感觉两首曲子都“好听”,自然并没有什么意义。
包括我在带领大家鉴赏音乐的过程中,也从来没有说过哪个版本“难听”。相反,我经常说的都是:听起来很优美,很悦耳,但情感表达是不到位的。

所以说,音乐鉴赏千万不能只停留在“好不好听”的层面上,而是需要去探索和挖掘音乐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听出好不好听是人的生理本能,而辨别音乐情感表达的好坏,才是音乐鉴赏能力。在想要听懂音乐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这两者的区别,不要朝着错误的方向去努力。
二、感受力天生有区别,后天练习都可以提升
搞清楚前提之后,我们再来解答今天的问题。很难听出不同演奏家之间的区别,这正常吗?
其实很正常。虽然我们说每个人天生对音乐就是有感知力的,但既然被称为一种“能力”,自然是有强有弱。
很多人因为遗传或者成长环境的影响,对艺术的感知力、共情能力会更强一些。所以在我们放出对比片段后,再稍微结合音乐的背景,很容易就能辨别出哪首曲子的情感表达更贴切;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天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就比较弱,或者在成长过程中,这方面的能力被打压得比较严重,因此,短时间内对音乐的感受力很难被唤醒或者提升。所以,听不出不同演奏的情感表达差异也是正常的。
但不管每个人先天的基础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对音乐的感受力是需要培养且可以持续提升的,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

比如我从小听的几乎都是古典音乐,读研究生时,突然接触到很多不同的音乐类型,包括爵士乐、世界音乐等等。那么最初在听这些音乐时,就不会像听古典音乐时那样熟悉和敏感,想要产生情感共鸣也比较难。但随着日后积累越来越多,对这些音乐越来越熟悉,感受力也就不断得到了提升。
当然,即便现在,依然有很多音乐风格是我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的,靠先前的经验也无法支撑我去评价和判断这些音乐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所以依然要继续学习。不过有了先前的积累,在了解新的风格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但我知道,目前对很多人来说,关于音乐的储备实在是太少了,甚至是没有的。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我们目前推出这样对比鉴赏系列内容,就是想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带领大家迈出第一步。

所以,想要改变现状,首先可以坚持跟着我的节目听,了解作者的基础信息,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尽量有意识地去比较、去思考,这是提高音乐感受力的前提。
同时,自己私下在听音乐时,也要坚持系统性地去听,并且有意识地去了解音乐的背景、主题,并尝试去思考、理解演奏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以及需要明确的是,与我们生活中知识类学习的即时获得不同,音乐感受力、鉴赏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它需要积累,也需要有耐心,不要因为遇到一些困难就气馁。
持续挑战自己的耳朵,并保持学习,保持思考,感受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