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布鲁克纳 C小调第八交响曲

大家好,最近过得怎么样啦?有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呀?我们要继续为自己的目标所努力,我很开心继续与大家分享。坚信我的初心,从未忘却。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我想我都更新了这么久的新生代演奏家这个板块,不如让我们暂时换一个口味。继续去感受一下美妙绝伦的古典音乐吧。
请抓住我的双手,让我把你拽入这个神秘莫测的音乐世界。
那这位指挥家又是谁呢?

谢尔盖·切利比达克,1912年6月28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幼年在家乡学习钢琴,他的父亲想要他在罗马尼亚从政,然而,切利比达克却于1936年选择在德国柏林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他在那里学师从海因茨·泰森(Heinz·Thiessen)、科特·托马斯、弗里茨·斯坦因(Fritz·Stein),此后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继续研究,他在那里学习了哲学和音乐学,师从哈特曼和爱德华·施普兰格尔、阿诺德·谢林等人;他曾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并在指挥比赛中获奖,后在1944年顺利获得学位。
切利比达克在柏林进行研究期间,受到他的老师马丁·施泰因克的影响,接触到禅,佛教的信条对于他的世界观和工作产生影响。
1945年,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富特文格勒,因为其在战争中的纳粹身份,遭到美国为首的盟军起诉,被暂时取消了职务,而不能继续负责柏林爱乐乐团的管理工作,柏林爱乐乐团一时群龙无首,切利比达奇临危受命,担任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此时的切利比达奇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年仅33岁;虽然切利比达凯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但他对此项工作非常负责认真,日以继夜的努力,其成果有目共睹,所以他很快就树立了威信,并且成为一个最具吸引力的指挥家:他将柏林爱乐保持在一流水准,他还大大地扩充柏林爱乐的演出曲目,让乐团走出传统曲目的圈子,其间,切利比达克留下了少量录音。
富特文格勒解禁归来,与切利比达克合作,共同管理柏林爱乐乐团,在合作过程中,切利比达奇从这位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对富特文格勒毕恭毕敬。
1954年富特文格勒逝世后,接替成为柏林爱乐首席指挥的是指挥新星赫伯特·冯·卡拉扬,并不是切利比达奇,而前者最终成为柏林爱乐终生指挥;切利比达克对此相当失望伤心,下定决心离开了乐团,并且长时间不回到柏林;但柏林人并没有忘记他,当他后来率领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到柏林指挥布鲁克纳第8交响曲的时候,柏林人给予他热烈的欢迎。
在此之后,切利比达克便辗转于欧、美、日本等地客串指挥,先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广播交响乐团、法国国家管弦乐团、汉堡交响乐团等处任常任指挥;
1958年被第一次邀请到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后来两者合作增多;1969年,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总指挥汉斯·穆勒·克雷逝世,1972年由切利比达克出任艺术指导,把乐团提高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留下的大量录音;
从1954—1979年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1979年出任这个乐团的音乐总监直至逝世(1992年曾再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1996年8月14日,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指挥大师在巴黎附近的匹斯维尔区埃松河畔拉纳维尔去世,其遗体被安葬在埃松河畔拉纳维尔墓园。
他的指挥风格很细腻,似乎向人叙述一个古老的故事,根本都猜不到开头和结果到底如何。空中飘着迷雾,渐渐模糊了你的双眼。你用手使劲把它挥去,但是它根本不愿离开。将一切的谜底埋在地方的深处。
再让我们聊一聊这部作品吧。
布鲁克纳 C小调第八交响曲
BRUCKNER Symphony No.8 in C minor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不太为人所知的1887年第一版的总谱和现在常用的1890年版的总谱之间的关系就像贝多芬《莱奥诺拉》和《菲德里奥》的关系一样。两个作曲家都是迫于善意朋友的压力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同时这种压力由激发作曲家新的灵感,如《菲德里奥》第一幕的终场部分、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三声中段;不过有得亦有失,贝多芬忽略了一些精彩的片断,而布鲁克纳——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更容易被别人支配——不仅任由这些朋友对他的作品进行涂改,而且还和他们一起对作品进行毫无道理的删节(和1887年版的总谱相比1890年的足足少了164个小节!)。Robert Haas是第一个研究布鲁克纳手稿的人,他所编纂地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总谱被认为是最好的。Haas认为布鲁克纳对第八交响曲的删节并非出自布鲁克纳的本意,而是由外人强加的,因此他在编纂这部交响曲的时候从1887年的总谱中恢复了一些他认为十分必要的段落。虽然Haas的做法受到一些有“科学头脑”的人的反对,但是他所编纂的布鲁克纳第八的总谱却是三种总谱中最好的一个。不过1887年的第一版是布鲁克纳在他的第七交响曲带来的第一次成功的巨大喜悦激励下写出来的,而且丝毫没有受到外人的干扰,更好的表现了布鲁克纳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初动机。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具有悲剧性,是献给即将毁灭的旧世界的挽歌。颤音奏下,在悲剧中拉开序幕。下行的乐句过后,主题再次出现。出现半音动机,下行乐句即是人们的绝望之情。
一阵渺茫过后,副部第二主题出现。这个主题具有震撼力,二加三的节奏型显现出人们漂浮不定的命运。结束部带着一些许的希望,但是很快又回到恐惧中。
发展部非常精彩,反常现象让人感觉到末日的到来。发展部带有紧张感,半音牵头的主题进行发展,像是令人窒息的感觉。副部第一主题把恐惧发挥到极致,然后到第一主题的二加三的节奏型继续进行着,半音动机和副部第二主题的变形。
再现部跟着发展部的结尾,再现第三主题。再现部继续烘托人们的恐惧,再到最后的减慢减弱的乐句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复三部式
快乐的谐谑曲,也是布鲁克纳这辈子写过最好的谐谑曲,具有非凡的感染力,似乎要告诉我到底是谁呀。主题陈述单三部曲,固定的节奏中感到朴实而憨厚。颤音出现后,单三部主题再现,出现后进入中段。
中段庞大,分成两部分。中段的主题:宁静而深处,气氛不同,变化可在竖琴的演奏中感受得到。两部分挨得非常近,却是有质的变化。
第三乐章 回旋曲式
庞大的柔板乐章,用半音的回旋曲式来陈述,渐强渐快的上行乐句。第一插段来临,主题的陈述。第一插部结束,回旋式主题再现。回旋主题发展,第二插部出现:第一插部出现。第一插部出现,变得更加磅礴,然后第二插部直至结束。回旋主题再现,引出第三插部。第三插部高潮到结束。回旋主题再次出现,引出结尾。直至结束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奏鸣曲式
对作品的总结和升华。终曲回归首乐章,能看到黑暗也能看到光明,呈示部的主题紧张地拉开序幕,步步逼近。延续第一乐章的结尾,主题半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副部和主部连接紧密,前者叙述,后面互相依附着。主部主题发展,然后到副部的第一主题发展。副部的第二主题的发展,主部主题也跟着发展,也有所改变。副部的两个主题也跟着变化。
在结束之前,是再现部的结束部。第一乐章的半音主导部分出现,再次出现上行乐句,主部主题的出现,让人发现新的世界。

让我们在这里聊聊这部作品。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摸不到看不见任何有光明的深处。用我的手去触摸,最冰冷的湖水,不由得让我微微发颤。我对着我的手微微呼气,呼吸带来的阵阵迷雾。这可能是唯一跳动的生命脉象。周围十分荒凉,一阵阵怪异的雾气,逐渐飘满空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旁边的墓碑已经埋藏在此处许多年了。旁边的森林,飞来了两三只乌鸦,它们嘎嘎的叫声,告诉人们千万别踏入这个荒凉之地。天上的光明逐渐照向了大地,迅速消失殆尽,重归于黑暗。空中的闪电凶狠地向大地咆哮,这一切都是属于黑暗,容不下任何的琐碎之物。一切都抵不住黑暗的吞噬,放弃了任何的挣扎和逃离。它将所有的一切将你逐渐侵蚀,化为灰烬。
带着一种紧张的感觉,似乎没有给你任何的思考时间。就把你拽进一个未知深处的地方。但是你从未到过此处,似乎是一个森林的深处。神秘而诡异,一切充满未知。似乎带有危险的感觉,让人不由得感觉到胆怯。却是不愿独自面对和体会,最深邃而漆黑之处。有一股暗涌在深处微微流动,是黑暗中最闪耀的光芒。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气息,让人似乎要窒息于此。失去对这一切的希望和寄托,前路漫漫,看不到所达之处的光明。我生而人,我很抱歉。——太宰治(日) 这句话用在此处,也颇有感觉。唯有一死才能让我得以解脱,唯有黑暗才能把我这个有罪人解救出来。目前我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就算我没有任何的呼吸,我愿意把我的所有献给这个世界。
我不停地在原地踱步思考,寻思我是否能重新回到过去。但是黑暗逐渐掩盖在我的身旁,不愿意离去。但是所爱之人已离去,我根本没有任何生存的意义。我只想静静离开这个世界,不给大家带来任何的麻烦。生与死或许在一念之间,在于自己的选择。抓不住的未来和压抑的窒息之感,渐渐沉沦于你的内心深处。
最终还是黑暗笼罩一切,没有任何的光所能照到此处。天空中的雾气把这一切都掩盖了,森林里高高耸着一棵课的棕树,草儿在荒凉之地凄凉的生长。旁边的教堂敲着钟声,告诉人们这里有人已经离开了,到达另外的世界。一阵微风吹过旁边的墓地,几乎看不清碑上到底刻的什么。无知和恐惧一直充斥此处,离开世间就是这么的短暂而不从容。这一切在于你的选择,如何选择与面对。
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对我这一路上的支持,你们的支持一直是我更新的动力。感谢音院大佬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学习吧。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