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历史】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 经济大危机 | 为什么牛奶倒掉也不送给穷人

13 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柯立芝繁荣】
②美国工厂生产率呈爆炸式增长,但工人工资却远不及工厂生产率,购买力严重不足
③美国人民常常分期付款,为了还贷而产生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时间:1929年-1933年
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暴跌,无数投资者破产,导致投资者还不上贷款,引发银行破产,最后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而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商品积压,而工人买不起其生产的商品,最后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因这一天发生在星期四,所以又称“黑色星期四”,之后由美国席卷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典型事件:倒牛奶、胡佛村、胡佛袋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①沉重打击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②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日两国的发展,两国法西斯势力抬头,德国法西斯煽动民族仇恨,日本法西斯宣扬军国主义【对法西斯主义】③经济大危机没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明显影响,苏联趁此时机发展了重工业,完成了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苏联】
【2】罗斯福新政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讲中说:“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只有恐惧本身”】
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1933年3月9日,罗斯福要求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重新开放有偿还能力的银行,重新组织可以挽救的银行,关闭无法修复的银行。罗斯福还亲自下场和老百姓在收音机上与老百姓进行“炉边谈话”,成功让人民停止挤兑,恢复了对银行的信誉
②计划指导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限定工时,对工业生产进行控制和调节以防止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接受法案的公司将获得一个蓝鹰标志;1935年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③调整农业政策:颁布《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社会保障制度: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⑤“以工代赈”:通过兴建公共工程扩大就业,政府负担减轻,社会矛盾缓和【比如田纳西水利工程】
特点:国家对经济大规模的干预与指导
意义:①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