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打二站, 30岁入行, 54岁失业, 97岁获诺奖, 大器晚成的锂电子之父


201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等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的成就。时年97岁的古迪纳夫,常常被称作“锂电池之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22年,古迪纳夫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耶鲁教授,兄弟姐妹也都在学术圈工作。不幸的是父母关系恶劣,12岁的古迪纳夫被送去读寄宿学校。因此他和父母关系非常冷淡,几乎从来不提他们。他在中学似乎也并不好好读书,不过最终还是去了耶鲁念数学,毕业成绩优异。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古迪纳夫主动申请服役,直到三年后才回到耶鲁继续完成了他的本科学业。毕业之后,他远赴欧洲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气象师的身份在美国陆军航空部队服役,传言还参加过诺曼底登陆。

二战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帮助一批退伍军人到芝加哥大学参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生课程,古迪纳夫选择了物理专业。当时录取他的面试官有点瞧不起这个大龄青年,说道:“凡是在物理上有过重大成就的人,在你们这个年纪就已经做出了成绩”古迪纳夫当然不会被这些话吓退,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步伐继续前进。在这里,他在二极管之父齐纳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固态物理,先后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76年,牛津大学化学系恰好出现了一个空缺。凭借在林肯实验室的出色工作,古迪纳夫得到了这个职位,成了无机化学实验室主任。这年,他54岁。三年后他找到了钴酸锂材料,但因为牛津不愿帮忙申请专利,被索尼买走继续开发,成为了今天各种便携设备电池的基础。今天锂离子电池至少价值350亿美元,但Goodenough 教授没有拿到钱,不过他本人对此事倒是毫不在意。
75岁时他又做出了新的材料磷酸铁锂,常用于电动工具里。90岁,他开始研究固态电池,还有如何用更廉价易得的钠来取代锂。97岁,他获得诺贝尔奖化学奖,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诺奖得主。从古迪纳夫开始入行到获得诺贝尔奖真的花费了一生的时间。虽然走得很慢,虽然半路出家,但是最终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获奖前,他依然是著名的科学家,获得过无数的荣誉,好在最后有诺贝尔奖填补了人生的圆满。古迪纳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有些人一直像只乌龟,爬得缓慢,但最终会到终点。开始或许有先有后,胜利却没有先后,永远只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
他说的这句话就好比是说自己,虽然人过90,但他对研究的热爱丝毫不减,每天都工作不息、步履不停。坚持到了最后,终于等到了诺贝尔奖的青睐。但是,古迪纳夫从来没觉得自己已经good enough了,他只是不断收集线索,继续向着自己热爱的研究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