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ving Notes 12:一个虎头蛇尾的总结
实验室老师让大家做年终总结,我突然觉得过去的一年也很适合做一些心路历程上的总结与思考,因为我觉得这一年是真正开始思考“三大关系”(我与自己的关系,我与ta人的关系,我与世界的关系)和三大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世界应该是哪个样子,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的一年,是真正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的一年,也是通过自己的艰难探索有了一些自己的相应答案的一年。
1.与自己的关系
1.1 如果要谈与自己的关系,那就不得不提到山本耀司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1.2 首先就不得不从我的主业谈起,虽然课题中了面上,但是一个全新的模型和玄学的课题对我来说真的很难也很有挫败感,我开始面临“科研意义”和“人生意义”的拷问,与此同时我还通过现实案例和书籍(《可能性的艺术》《始于极限》《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看到现有制度对人类尊严和自由的剥夺,看到“父权社会”得以维系背后的剥削与压迫。那段时间,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割裂感,我好像是看到了实然(事情实际的样子)和应然(我们期待事情的样子)的差距,但我无法面对实然,也无法相信应然会到来,更不相信我们能将实然改变成应然,我无法在这个差距中和谐地面对自己当下的生活。于是,我陷入了彻底的怀疑,我变得更加自我、更加应激、我像个刺猬一样见谁扎谁但又渴望被看见,那段时间的我无疑是匮乏的。
1.3 事情开始出现转机,在我也无法确定的时刻。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可能对我起了正向作用的东西大概有书籍《为什么长大》《被讨厌的勇气》《理解人性》《与神对话1》,播客《放学以后》《随机波动》《自我进化论》,b站up主:亲爱的嘉倩,还有与家人朋友的交流。我像是给自己做了一次心理咨询和内在清理,我在这次清理中看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我看到我的那个“内在小孩”最真实的恐惧和最真实的欲望,看到我的那个“小我”为了保护“内在小孩”形成的惯有反应机制,我看到其实我们都很像是“被习惯拴住的大象”(驯象人用一条细细的链条把小象拴住,长大后的大象也不会想要挣脱这根细链),我觉得我的那根细链大概就是自卑感衍生出来的虚假优越感(这一点我是在看《理解人性》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
1.4 我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有着自卑、恐惧和不被看见的失落,看到小我为了保护我的内在小孩长出了许多刺,我尝试着鼓励自己的内在小孩,也尝试着跟小我对话:“谢谢你过去的保护,帮我把风险和美好同时挡在了门外,以后你可以慢慢卸下那层保护壳了”。这听起来其实很玄学很魔幻,但是这可能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虽然我还没去看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大部分体悟都是在跟家人朋友的交流和书籍中完成的),心理咨询会帮你连接你的过去和你的现在,帮你看到过去对你现在的影响,并且会让你做出一个选择:你看到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如果你不肯改变,大概率你的现在会「像过去影响现在一样」影响你的未来;如果你肯改变,那你要怎么改变?
1.5 怎么改变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想说说我现阶段的答案:
首先当我们意识到现实是自我构建的牢笼之后,我们首先应该去提高和扩大自己的认知去看到我们有哪些可能性,因为我们无法成为自己不认识的人,所以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到底现阶段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没有一个短时间的榜样让我去模仿ta?我觉得我的榜样是我的导师和实验室老师,她们都是那种专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很洒脱很有人格魅力的标杆。
然后最重要的是树立关于你自己的最高观念并提高行动力,设想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最高观念生活的话,你会怎么思怎么为怎么说以及你应对别人行为和言语的方式。我觉得我的最高观念就是每天投入足够的时间做我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我喜欢做的事情,我希望自己能每天都在知识水平和心智水平上有所进步,我希望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我能发自内心地觉得我这一天是有收获的是没有白费的,我希望自己能逐渐自我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向宇宙发出一些友善的信号、对身边人尽可能友好一些、也让这个世界因为我可能好那么一点点。
但这些都只是我现阶段的答案,与神对话一书中提到:如果有罪行这个东西的话,那任由你们自己因为别人的经验变成现在的你就是罪行。所以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去探索自己的答案,我唯一能说的或许就是未来是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以及永远都不要灰心吧。
2.与ta人的关系
2.1 谈到与ta人相处就不得不谈到李娟的《冬牧场》,只看了一小部分,但我觉得李娟的文字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她不是站在一个作家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去观察和评判牧民的生活,而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牧民站在ta人的角度去思考、以ta人为中心去替ta人考虑,并且李娟的语言真的很朴素真实没有矫揉造作。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与ta人相处和谐的话,就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做任何居高临下的评判。各行其是,不做评判。
2.2 其实我觉得与他人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与自己的关系,你无法包容自己也就无法包容别人,你无法忍受自己也就无法忍受别人,你把自己当作一个工具也就必然会把别人当作工具,你物化自己也就必然物化别人,你无法善待自己也就无法善待别人,你无法与自己相处也就无法与别人相处。请放弃那些“牺牲自己照亮ta人”的自我奉献式感动,人的首要课题是自我完善并成为一条充盈的河流,那些你溢出来的善意自由地流向别人才能带来真正长久的滋养与感动。你若是干涸的,你所谓的爱便不能经由你流向ta人,你所谓的爱很容易演变成绑架对方的工具,你只能给出有条件的爱,这样的爱终有一天会演变成伤害。人类所有的想法和行为要么处于爱要么处于怕,爱不是索取与绑架,爱是给予和让对方自由,爱不是胶水将彼此粘在一起,爱更像是磁贴,在远处时相互吸引、在近处时让对方自由。
2.3 爱与被爱 被爱的感觉足够好,你可以在对方爱你的眼神中看到自己的那份美好, 你会感受到被包裹被托举,仿佛在你们之间的方寸之地,你找到了自己可以栖息的第二故乡。但只有爱可以激发你的主体性,让你产生充盈自己的内在动力。本自具足之后,爱意自由流动,那是一种强大、平和、由内而外的暖流。正如《圣经》里面的“Giving is happier than receiving”。(本文提到的爱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
3.与世界的关系(想不明白)
世界看起来有一个大框架和隐形的运行体系,但其实发生在你和具体的人身上的事件可以是无序的无缘由的,不合理但又无力反抗的。一些人主张“唯有意识到你对这个世界的现状负有责任,你才有能力去部分地改变它。” 波米也提到过“ 我们与时代互为因果”。可即便这样想着,我发现我们还是只能先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因为人的精力其实真的很有限。只是或许虽然你还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你的心态变了,你不会再对那些不合理性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了,你会从“反正做什么也没用”的犬儒主义中走出来,转变为“或许我可以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美好一点点”。
我正在写这个总结的时候,一个多年未联系过的同学突然给了我很多鼓励,他问我会不会把这个发出来,我想了一下,其实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尝试着不去在意大部分人的评价了,也慢慢地不再对自己的表达抱有深深的耻感。在我表达的过程中,我让自己的感受随自己的表达流动,一旦写完我觉得我的任务完成了90%,至于别人会怎么评判会给别人带去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都没那么重要了,这些部分甚至小于10%。并且其实表达一定是有限的,一定是会失真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表达,这大概就是罗翔老师所说的「表达的悖论性」。其实生活中也很多悖论性的存在,我愿意尝试着接受这些悖论性。
其实自从不再愿意刻意讨好别人之后,我就不太喜欢说吉祥话了,但如果非要祝福点什么的话,那祝愿我们都能穿过怀疑的迷雾,拥抱真实的自己,感受到强大的内在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