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罗杰疑案》 不睡懒觉的推理阅读日记⑦
我是村里唯一一个医生,最近村里不是特别太平,有一位老寡妇死了,对于她的死亡,村里有着不少流言蜚语。这天,大富豪罗杰似乎是心事重重,我在他家串门时候感觉他好像是知道了什么,但是罗杰却没有机会告诉我们更多事实了,就在那天晚上我收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告诉我,罗杰被杀了。我赶回罗杰家里,发现有一把刀刺进了他的脖子。案件发生后不久,我发现在我隔壁种西葫芦的退休大叔开始调查起这次案件,原来他就是那个解决了斯泰尔斯庄园事件的侦探波洛。我自告奋勇担任了他临时的助手,决心要把这个案件的前因后果查个水落石出……
2018年夏天,准备(补)考专四时候看了这本书。看完的那天正好就我一个人在快乐食间呆着,从吃完晚饭看到了宿舍快关门。那天回宿舍感觉头昏昏沉沉的,心里只有一个握草。

万恶之源!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请停下任何看书评、看影评、逛贴吧的行为!这本书要泄底,用四个字就可以把谜底给透个明明白白。可能你随便一瞥,就能不小心把谜底给透个底掉。所以在你老老实实读完它之前,不要看任何解析,包括我写的这一篇。“折返吧!”
要评价这本书,不剧透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但即便如此,我也希望这系列专栏能够秉持不剧透、不泄底关键情节的原则。可能我会提到XX道具非常重要、XX看上去有些可疑,或者直白地说XX的推理很好,XX的推理很烂——但我不会明确告诉读者这些线索能推出什么结果,即便我认为读者应当看完这本书再来看这个剧情。我就从两个角度简单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首先是公平性,推理小说喜闻乐见的公平性。《罗杰疑案》出版于1926年,创造了“推理小说二十守则”的范·达因也就是在这一年出版了《班森杀人事件》,推理的黄金时代已经正式开始了。《罗杰疑案》这本书可能有争议,认为它不够公平,它隐瞒了关键的线索,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罗杰疑案》的公平性,哪怕是拿到埃勒里·奎因第一时期的著作中,都算得上是极其出色的。稍微有点小秘密的嫌疑人在被侦探讯问的时候都会撒一两个小小的谎言,可能是真的为了掩盖真相,也可能只是不想让自己丢人的小秘密被大家知道。这都是人之常情,不管是从嫌疑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情节都是正常的,甚至能说是只要不过分就能让案件显得更曲折的。
举个例子(我瞎编的所以不用担心泄了什么底),比方说在旅店里死了一个人,隔壁是一对恋人,其中一个不想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搞对象了,因为他家里人不喜欢那个女孩,于是在侦探问及他的行踪时,他隐瞒了自己的恋人跟自己住在一起。但是后来侦探通过推理确定了一个女人出入过他的房间(理由我都能现场编一两个,比如保洁阿姨的目击,床上的长头发,垃圾桶里的卫生纸上留了些口红印等),他承认了自己撒谎了,找来他的恋人一问,发现她好像有印象在去前台买水时候看见死者在门口跟某个人说过话。就比如说是个穿着黑西装、留着爆炸头、一米九五的男人,让她印象很深,于是侦探就得到了一个新的线索,他接下来会去调查什么时候有过这样一个男人出现在附近。
这样的情节难道在推理小说里不是很多吗?而且我想这样的小小的谎言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公愤。只有某人明明是清白的却还是死皮赖脸地嘴硬、拒绝配合的时候,大多数读者才会对这种人物心生反感。那么我觉得,《罗杰疑案》这个凶手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的言行,也构不成是多么严重的欺骗和误导。在我看来他就和常见的、在调查过程中给侦探捣乱的凶手一样,在问及他的行踪时说了一些真话,也说了一些假话,还隐瞒了一些事实,侦探自然有法子去验证他是否诚实。在阅读这种推理小说时,我认为观众就该跟侦探站在一个角度思考,自己手里有什么证据,见过什么人,能用什么方式验证推理的准确。既然阅读的作品采用的是这种古典的思维竞赛式的写作方法,那么读者根本就不该因为案件某位当事人的口气、情绪而受到误导。要知道,这本书的主角是“福尔摩斯”,故事的主题是“解开谜团”,除了福尔摩斯之外的人,哪怕是“华生”,都毕竟是为福尔摩斯做绿叶的陪衬。波洛不是告诉过黑斯廷斯,不要因为对女孩子的怜爱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吗?读者不是都很鄙视《高尔夫球场命案》里黑斯廷斯被灰姑娘三两句话就套出话来的那段黑历史吗?那怎么能跟他犯一样的错误,思路被嫌疑人给带着跑呢?
事实上,《罗杰疑案》这本书的线索都是相当公平的。如果说去掉凶手对于读者出色的误导,他也绝对是阿加莎作品里中流偏上、甚至准一流的佳作,不过那样的话,这本书也就不会有这么高的地位了。总之,我并不认为这本书不公平!恰恰相反,它太公平了。罗杰一家人的所有动机都可以根据证词、线索去验证,所有行为都得到了完美的解释,就看读者会不会、敢不敢往那边想。
那么可能有些读者就会问我,我当时往那边想了吗?我也算是想到过这一层,但是不能肯定。拜托现在都已经2023年了,谁还没看过几部电影、几部电视剧、几部动画?这种手法就算是没见过,也谈不上是完全超乎想象、根本就想不到。但是我觉得这种直觉性的联想其实就是胡猜,没有意义,要在波洛开始推理之前,把房子里每个人这一晚的行动都干干净净地推理出来,然后指着凶手说:这就是凶手,罗杰就是他杀的——这样才有意义,而这是相当难的了,我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我认为,即便是吃了时代的红利,现在各式各样的悬疑、侦探作品层出不穷,我能想到这个点子,但是我依旧是被阿加莎给耍了。
这就是因为,这本书创意过硬的同时,诡计也过硬,推理也过硬。作为现代人,能接触到的作品太多太多了,各种奇技淫巧都见过了,但人的大脑还是那么大,推理可不会因为只是见过套路而有所增进。于是,我的结论就是:不必在意年代!也不必关心自己是否能被百年前的阿加莎骗到。看就行了,哪怕是猜到了,哪怕是被剧透过,甚至哪怕是被整个剧透了也没关系,只是去跟波洛一样摸清每个线索、然后推出每个人物那天晚上都在干什么,这也是极其爽的一件事。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看完书回宿舍的一路上,一直在脑子里想着握草的缘故。
《罗杰疑案》我给9/10分,这可是阿加莎的成名作、代表作。我已经讲过的7本书,分别是1920年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1922年的《暗藏杀机》,1923年的《高尔夫球场命案》,1924年的《首相绑架案》和《褐衣男子》,1925年的《烟囱别墅之谜》,以及今天这本1926年的《罗杰疑案》。创作这七本书的时候,阿加莎还是个年轻的新人作家,虽然其中有一些摸鱼之作、失败之作,但在以波洛为主角的三本长篇小说里(三本蓝皮的),阿加莎展现了雄厚的创作实力和惊人的才华,并在1926年走到了大前期的最高峰,一部《罗杰疑案》震惊天下。我将这七本书归类为阿加莎第一时期作品,这些书青涩,但是充满朝气,非常成功。从阿加莎的下一本《四魔头》开始,阿加莎将进入到人生中最为黑暗的一段时间,从《四魔头》到《悬崖山庄奇案》,阿加莎的烂作、庸作层出不穷,但却又有那么两颗星星在乌云间闪耀。我们到时再谈。
下一本讲江户川乱步的《帕诺拉马岛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