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讀 杉山正明,《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選摘 讀書筆札

2023-03-04 13:45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杉山正明 著,郭清華譯,〈在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領域之下〉,《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第六章〈在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領域之下〉[1]

   本章讲述十到十二世纪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发展史,并以两个主轴:由蒙古与元朝在君主更迭下执政路线转变为经;大蒙古帝国疆域扩张与元朝统治区等政权的地理跨区变化为纬,在此两者交织下,探讨大蒙古国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对于世界历史的意义。

    首先关于蒙古政权的出现,是因成吉思汗在统合漠北草原诸部落后,推行的游牧国家体制,将原先的游牧部落打散重组,建立起游牧民族联盟「蒙古兀鲁思」。尔后成吉思汗将新编集团交由的兄弟与子嗣们,并在完成内部统合后,开始对外扩张,向南、东方往西夏、金国等地进攻,并在金国之战后,金国治下契丹族选择投靠蒙古;向西消灭西辽后征服中亚帕米尔地区,与伊斯兰地区接壤,并消灭花剌子模,此时蒙古国疆域东起满洲,西至乎罗珊,草原帝国的样态已见雏形。

    接着在成吉思汗后继者们的带领下,使蒙古成为史上最大陆上帝国。先是成吉思汗之子拖雷分三军成功消灭金国,并为蒙古带来转机,即窝阔台继位后推行犒劳同族诸王与功臣,以及发布全体牧民须遵守的规定,强化部民隶属中央权力框架,并建立哈拉和林与驿传站(站赤)网路;窝阔台下令以拔都为主将,四大王族提供部队向西方进军,兼併中亚钦察突厥部落联盟,侵略罗斯、东欧等地;与南宋发生端平入洛之役,并再继续南下灭宋时遭受阻碍,此时窝阔台逝世,权力始转移到成吉思汗孙辈。在历经两年的权位争议后,于第二次忽理台会决议由蒙哥担任大汗,并开始整肃窝阔台派的家族势力,也因此日后帝国分裂埋下导火索。蒙哥将蒙古国分成四大汗国后,由旭烈兀进军伊斯兰世界,并之后在伊朗为中心建立势力范围;蒙哥则亲征南宋但死于钓鱼山,此机缘也使日后忽必烈有机会发起政变。

    其次是忽必烈政变政权促使蒙古成为跨海陆的超广袤帝国。蒙哥之死使得帝国内部不稳,具有继承正统性与有实力的行动者彼此冲突,如中华本土的忽必烈与留守蒙古的阿里不哥之间爆发历时四年的内战,并在战争后由忽必烈将国家命名为大元大蒙古帝国,并影响日后欧亚世界的走向;另一方面在忽必烈争夺汗位时,爆发李檀之乱,也促使蒙古防范汉人武装,将汉人移往蒙宋边界,并促使日后元朝划分新行政区。此时蒙古帝国东侧直属于忽必烈,而另外三个汗国则在帝国中部、西部呈现鼎立之势,而虽然看似分裂,但蒙古帝国本身是联盟体,即多元複合的存在。尔后元在襄阳城破后,陆续攻下南宋城市并消灭政权;将高丽国收附属国,组织军队三次远征日本失败。另外,此时蒙古远征东南亚的性质,较像是散落在江南各地的汉人军团,若有需要则向中央申请后进军外地,并都以失败告终(蒙古败退),但却也将蒙古拉入海洋体系中。在忽必烈晚年,遭遇两场叛变,一是后来被平定的东方三王家,二是中亚地方的海都之乱。

    再者关于忽必烈的体制化国家建构,试图建立游牧与农业双基础的国家,使一个兼具中华世界农耕产业的人口规模,以及游牧军事力量与中华经济力的超地域政权。为此以上都、大都为核心的双首都圈,并委派子嗣建立王国驻守各地,使军权收拢在忽必烈一系;制度上借用中华体制,建立文官体系,不过表面上虽然是汉制,但人事运作上仍为类似「近幸政治」的蒙古政治传统;经济上透过穆斯林商人串联欧亚的海陆商道网路;又建立以军事为后盾的行省制,负责地方税务行政事务,在以上条件下元帝国形成混合多种族的複合国家,并且是个实力主义时代。

    其次讨论蒙古帝国促成融合欧亚非的世界联邦与其崩溃。一方面是因海都王国结束后,出现新的察合台政权使中亚趋向和平;另一方面的转变,则是东边的大元兀鲁思内部政局变动,即以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两势力之间的权力竞合,而此变乱后使非纯蒙古中央集团军掌握权力。不过蒙古家族内斗,并不妨碍此时的贸易,伴随战事消停也迎来更大规模的商业往来,然而受到全球规模的天灾影响,世界即将迈入后蒙古时代,各兀鲁思治下地方政权出现割据分裂倾向;而在元朝则因黄河治理上劳民动众又遇飢荒,各地农民纷纷组织武力割据集团抗元,使元朝海运与运河的经济基础受到动摇,导致忽必烈王权复灭,并朱元璋势力在南方建立明朝,然在接下来二十年中,元朝仍在北方与南方的明朝相抗衡。

    最后回顾本章,可以看到蒙古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在继承人的路线之争与帝国本身的扩张下,不断吸纳东西各国的人群,其中为巩固权力的忽必烈,建立起参考吸纳中华王权体制,建立大元大蒙古国,并在之后形成首个贯通的欧亚大陆地理区的世界性帝国,而且即便蒙古帝国内部分为四大汗国,并且在政治上四大家族彼此争斗倾轧,却未就此阻碍东西方商业往来。然在灾害下与各汗国统合自身内政失败,终使蒙古帝国联盟逐一崩溃,然而蒙元的影响并未直接消失,以明代为例,其国家体制或郑和下西洋也都算是元遗产,而在世界方面蒙元此一世界性的帝国也为日后全球化的开端打下基础。


〈通往全球化的時代之門〉[2] 

    最後在本書最後一節,杉山正明先是回顧本書的各個面向,進而討論中華從原先被地理環境封閉的世界,成為被打開的世界。即自唐初以來六百年來的發展,尤其是當東亞的漢與北亞兩個系統的傳統王權被拓跋國家整合後,形成名為唐的瞬間世界性帝國,又在安史之亂後,則變成羸弱的唐中央政府與各地軍閥化;在討論宋遼金西夏等政權鼎立的現象時,尤其是得注意到民族與國家之間並非完全轉化;以及宋與遼是王權並存下的產物,澶淵之盟可以看做保障國家間免於戎馬的跨時代發明;以及後者北方民族透過部族聯合體的方式形成混合體國家,草原與中華之間的融合則相繼交棒於這些政權間,直至蒙古的出現。蒙古帝國轉化了各地不相通的王權,將其化為己用,進一步成為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國,而其的遺產除了則成為其治下後世政權們的根基之外,也為東亞地區能夠整合為大中華版圖與多元複合國家、社會的打下基礎。總而言之,蒙古帝國的出現,可以給今人思索自身所處21世紀這個全球化時代意義的機會。


[1] 杉山正明 著‧郭清華譯,〈在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領域之下〉,《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頁266-345。

[2] 〈通往全球化的時代之門〉,《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頁346-352。


後記

首先先感謝Lyt不辭勞苦,幫我借這本書,真的真的超級感謝她QAQ

而且她這學期真的超級忙的說,我還一直去盧她 030


這次摘要的關於〈在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領域之下〉,即蒙元的部分是12月9日先完成的,

其餘部分 就看心情補上(我只打算會補上結語的部分 嘿嘿 我好懶)3/4筆


總之,這本書讀起來的樂趣,絕對得靠自己去翻書才能體會,尤其是看到杉山正明教授的駕馭文字的能力,雖然我是看翻譯本的 哈哈

累哇歷史2023-3-4 台北故宮圖書館 無雨 晴日


讀 杉山正明,《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選摘 讀書筆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