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
第二章头部


写在前面:头部包括前下方的面部和后上方的颅部。
掌握
1、腮腺的位置和分部
腮腺以下颌支后缘/面神经丛为界分为浅深两部。 浅部位于咬肌后,深部位于下颌支后内侧。
2、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颈内动静脉、茎突诸肌和后4对脑N(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共同形成。 1骨 2血管 3肌 4脑神经
3、①腮腺咬肌筋膜的形成:颈深筋膜浅层上延续至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浅深两层筋膜在腮腺前缘有汇合覆盖于咬肌表面,即腮腺咬肌筋膜。
②腮腺鞘的特点:鞘与腮腺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将腮腺分割成许多小叶。故腮腺化脓欲切开排脓时,应引流每个浓腔。
③腮腺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黏膜,开口处称腮腺管乳头。腮腺造影。
④腮腺LN——颈外侧深LN
4、穿经腮腺的血管和神经
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和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及其分支。
由浅入深: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

1)面神经:被腮腺分为3段。
第一段:面神经干从茎乳孔至腮腺,此段未进入腮腺实质内。
第二段:腮腺内段。病变时此段与腮腺异常紧密粘连。
第三段:穿出腮腺部分,分为五组。
2)下颌后静脉:无同名动脉。颞浅静脉+上颌静脉=下颌后静脉
下颌后静脉前支+面静脉=颈内静脉
后支+耳后静脉=颈外静脉
3)颈外动脉: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发出面横动脉)两终支。
4)耳颞神经:穿腮腺鞘,伴行颞浅动静脉上行至颞区。因腮腺病变受压时,产生由颞区向颅顶部的放射性痛。
5)咬肌 了解:上起颧弓下缘,下止下颌支外侧和咬肌粗隆,表面覆盖腮腺咬肌筋膜。浅面有面横血管、腮腺管、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与颞区的颞肌和面深侧区的翼内外肌组成咀嚼肌。
5、上颌动脉的分段及各段的分支
写在前面:
了解:面侧深区/颞下窝的位置和内容
1)位置:位于颅底颞下窝的下方,口腔和咽的外侧。
2)内容:翼内、外肌、翼静脉丛、上颌血管、下颌神经。
①翼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内,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之间。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组成翼静脉丛。
②上颌动脉的分段及各段的分支:
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3段。
第1段:下颌段 自起点至翼外肌下缘。分支有下牙槽动脉(经下颌孔穿下颌管,终支出颏孔称颏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穿耳颞神经两根之间,经棘孔入颅,前支恰经过翼点内面。)。
第2段:翼肌段 翼外肌浅面或深面。分支有咀嚼肌动脉和颊动脉。
第3段:翼腭窝段 翼外肌两头之间至进入翼腭窝以后的一段。分支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
③下颌神经:发出运动支支配咀嚼肌,还发出4条感觉支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颏神经感觉支和下颌舌骨肌运动支)。
6、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
1)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面与下颌支间。咬肌的血管和神经经下颌切迹入此,前通下颌第三磨牙。
2)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和下颌支间。经下颌切迹通咬肌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及其动静脉。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术时,麻醉药注射于翼下颌间隙。
7、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
写在前面:①颅部包括颅底、颅顶和颅腔。颅顶包括额顶枕区和颞区(境界为上颞线与颧弓上缘之间)。颅底内面包括颅前、中、后窝。
②额顶枕区的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上项线;两侧为上颞线。
层次: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腱膜下间隙和颅骨外膜(与颅骨疏松连接易于剥离)。
8、头皮、腱膜下间隙及颅顶部的危险区
1)头皮=帽状腱膜+皮肤+浅筋膜 这三层难以分离。如帽状腱膜损伤,手术时应及时缝合。
2)腱膜下间隙:即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位于帽状腱膜和颅骨外膜间。头皮凭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
腱膜下间隙的静脉可经若干导静脉与颅骨板障静脉及颅内硬脑膜窦相通,因此此间隙感染可经此蔓延至颅内,故腱膜下间隙也称颅顶部的危险区。
9、颞区的层次: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
1)颞筋膜:在颧弓处分为浅深两层,分别附于颧弓内外侧面。这两层间的间隙称颞筋膜间隙,内有颞中动脉(起自颞深动脉)、颞中静脉和脂肪。
2)颞肌:与其浅面的颞筋膜深层间的间隙称颞浅间隙;与其深面的颅骨外膜的间隙称颞深间隙,内有颞深动静脉神经。
3)颞深动脉起自上颌动脉;颞深神经起自下颌神经,支配颞肌。
10、颅底内面的一些知识点
1)颅中窝的鞍区:蝶骨体上面,为蝶鞍(垂体窝和鞍背)及其周围区域。有垂体、垂体窝和两侧的海绵窦。
2)

3)海绵窦
位于蝶鞍两侧。窦外侧壁内,自上向下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窦内,内侧为颈内动脉,其外侧为展神经。窦内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血栓。颈内动脉紧贴海绵窦的内侧壁穿海绵窦腔行向前上,至前床突的内侧弯行向上穿出海绵窦。
4)颅内外静脉交通:

了解
1、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
面部和颅部分界线: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尖的连线。
2、面部浅层结构 熟悉
面部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面侧区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1)皮肤与浅筋膜:颊部有颊脂垫(脂肪组织);血管丰富(交感N支配);神经;腮腺管。
2)面肌:属皮肌。包括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颊肌、枕额肌额腹(面神经支配,损伤致面瘫)
3)血管 掌握 走行重点
主要是面A和面V。
①面A
走行:颈动脉三角内起于颈外动脉,前行于二腹肌和下颌下腺深面,至咬肌前缘和下颌角下缘交界处浅出面部(此处可触及面A搏动;压迫止血处)。
分支了解:颏下动脉、内眦动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②面V
走行:起于内眦静脉,伴行于面A后至下颌角,接受下颌后静脉前支,注入颈内静脉。面V经眼上静脉、面深静脉和翼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
注意:危险三角指鼻根与左右口角之间的区域,因该处静脉无瓣膜,面部感染可经面V蔓延至颅内。
4)淋巴:丰富,经下颌下LN和颏下LN注入颈外侧深LN。
5)神经:
①三叉神经 颅腔内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主要与面部感觉有关。

(详见系解)
眼裂、口裂为界
②面神经 重点
茎乳孔出颅,前至腮腺浅部,分为五组穿出腮腺,支配面肌和颈阔肌。主要与面部运动有关。

从上至下: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支配颈阔肌。
3、腮腺的毗邻:上缘为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至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