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MBA复试3类考生容易淘汰

复试目的
复试是为了淘汰不合适的学生淘汰啥样的学生呢?淘汰高分低能的学霸高分=笔试成绩高低能=管理综合评价很低根据山大历年复试结果来看,210分左右的考生淘汰也属于正常。先说明一点不是埋汰考高分考生能力一定不行,而是可能你现在不行,未来可期。为什么管理能力不全部用笔试进行呢?笔试公正公平,效率还高复试老师面试一天多累啊因为管理能力≠管理学知识从管理发展史来看管理大师一直在创造管理学知识不是管理知识塑造了管理大师我们常见的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乔布斯、张瑞敏马云、任正非······都是实战出真知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第一身份:一名作家
他擅长从成功企业中总结经验德鲁克名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所以复试中的潜力尽管是笔试题
但是不考管理学知识所以没有指定教材没有开始大纲因为教材和大纲里没有管理能力能力在每个人的头脑里
我们通过问题和交流潜力用笔试题,其他用面试提问需要考官通过问答来发现和评估这也是为啥要设立提前面试因为要留下低分高能的考生MBA的五大名校北大、清华、人大、复旦、上交大提面不通过的没必要报考提面通过的考生就是学校最钟意的学生提面通过考生数量足够了好的学校师资有限
只能投入到最合适的学生身上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1
淘汰率最高:大企业的管理小白
毕业时间:3-5年
单位:国企、银行、证券等上市公司
职位:最普通工作岗,最多是个助理
岗位分析:薪酬高,单位人才多,都很优秀,论资排辈的可能性比较大,没机会走上领导岗位,最多干个助理啥的,还是光杆司令
问题分析:没有实践,没有成果,若潜力不大,只能被淘汰
2
淘汰率第二高:半生不熟的演技派
时间:毕业4-6年
职位:初级管理岗位
岗位分析:最普通的管理岗位,可能只有1-2下属,参与过一些重大管理性事件,但是没有参与关键部分,管理实践相对较少
问题分析:有些同学把公司的重大成就有意或无意放到自己成果里进行展示,复试时一旦问及与此有关的深度问题,无言以对,全靠演技了,假装自己在某个事件里担任重要角色,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二三四,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面试老师都是阅人无数,逃过他们的眼睛很难,况且还是三个人,这种不诚实感一旦被察觉,结局预计挺惨。
3
淘汰率第三高:煮饺子的茶壶型人才
俗语: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
职位:财务管理者、技术大拿等
岗位分析:从事财务、技术等工作的同学工作扎实,岗位关键,深得公司信任
问题分析:不善言辞,不会表达自己的,有料说不出,给人一种好像可以,但是找不到实证,这中情况被淘汰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