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译学文献 | 本地化视角下的图书翻译质量管理

2023-09-15 20:21 作者:翻译技术点津  | 我要投稿

本地化视角下的图书翻译质量管理

梁本彬 崔启亮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摘 要:受制于翻译标准不明确、翻译及审校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我国图书翻译在21世界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代表着语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与项目管理实践的本地化,其翻译质量管理经验和模式可为图书翻译提供极好的借鉴。本文认为,图书翻译可借鉴本地化在翻译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如质量规范化、流程标准化、管理技术化、质控科学化,制定规范化的翻译质量标准、重视翻译审校过程中的技术使用、制定标准化的翻译审校流程,提升图书翻译的质量管理水平,保证图书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图书翻译;本地化;翻译质量管理

Book Trans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ization

Abstract: Book translation in China faces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21st world to unclear translation standards, traditional translation-review methods, and poor-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s. As the leading part of the modern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localization excels itself in trans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mechanism, which can be referential for book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book translation should learn from localization in trans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by the use of technology in the translation-review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review proces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book translation.

Keywords: book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trans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1.引言

我国图书翻译出版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图书翻译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常常招来公众和学界的严厉批评。有评论认为我国的翻译出版业大而不强、差错堪忧(全晓书、樊曦, 2004),精品译著越来越少,已经陷入恶性循环(张妍妍 周润健,2005),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图书的翻译出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张慧玉 李景端,2019)。2021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以“人工智能时代,再审视翻译追求——中文译著的喜与忧”为专题,再次探讨了不容乐观的图书翻译质量现状。当前有关图书翻译质量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译者和编辑的职业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而图书翻译当前面临的翻译标准、翻译手段及翻译质量管理方面的严峻挑战,却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

2.图书翻译质量现状

图书翻译出版实质上是编辑、译者、读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互动结果(冯全功 张惠玉,2017),图书翻译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译者翻译能力、翻译态度、翻译周期、编辑的审校能力等。当前有关图书翻译质量问题的研究多从静态视角展开,探讨图书翻译的理想化质量,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微观领域,如提升译者翻译水平、职业道德,呼吁编辑和译者强化责任意识等,对新的翻译手段、流程、模式缺乏必要的了解,从翻译手段、翻译管理流程等角度展开的论述极为少见(徐彬 梁本彬 王臻,2021)。根据笔者的图书翻译出版经验,以及与众多编辑和图书译者的交流,笔者发现图书翻译质量标准、翻译管理手段、译审流程三个方面对图书翻译质量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值得深入探讨。

2.1 翻译质量标准不明确

明确的翻译质量标准是翻译、审校和评定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翻译质量、提高翻译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图书翻译质量标准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图书翻译的质量。译林出版社总编辑袁楠指出,翻译标准多元化会让译者陷入困境,有时即便译者已足够用心,也未必能获得所有读者认可(肖人夫,2021)。出版社通常以“信、达、雅”作为翻译质量标准,要求译文准确、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等。尽管存在文体特征和读者群体方面的差异,出版社设定的翻译质量标准却并没有体现出差异来,从下面两家出版社在《图书委托翻译合同》中约定的翻译质量标准就能明确地看出来。

A出版社:信、达、雅,内容准确、符合作品本意,文字通畅、准确、无生涩硬造词汇,表达方式符合中文阅读习惯,格式统一,书写清晰,齐全发稿。

B出版社:应完整、准确、忠实地将上述作品翻译成中文,文字表达应通顺、流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和专业技术要求。原作品如存在违背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或存在内容、文字错误,译者须进行适当处理。

由于翻译合同中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翻译质量标准,译者只能根据自己对“信、达、雅”这一抽象质量标准的理解进行翻译,不管原文文体如何,均要兼顾原文的文体风格,往往导致译文句式冗长、结构松散、句意晦涩、翻译腔严重等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问题。此外,由于翻译合同、翻译说明等资料中没有明确规定度量衡、日期、年代、时间格式、标点符号、图片、地图、注释、参考文献等方面的翻译要求,译者往往只能自由发挥,导致译文表述和格式混乱,编辑需耗费大量时间处理这些本可提前规避的问题,影响图书翻译编审效率。

2.2 译审手段落后

我国近年来图书引进数量快速上升,从2014年的977.81万册,飙升到2019年的3139.18万册。图书翻译出版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领域更广泛、翻译质量要求更高、翻译周期更短、翻译协作渐成主流等,为图书翻译活动带来重大的挑战。出版社当前要求的图书翻译效率基本上是一个月内翻译完成100页左右,即每天翻译完成2000-2500字。与此同时,我国的图书译者以高校外语类教师为主,面临着翻译时间不足、知识背景缺乏等方面的巨大挑战。据教师译者反馈,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翻译图书时,仍然以word文档等传统翻译手段为主。面对翻译时间短、专业性强、文本版式复杂的图书项目时,译者很难保证图书翻译质量和效率。 独自翻译的译者要么因为耗费大量精力查证专业知识和术语而难以按时交稿;要么为了赶进度而牺牲译文质量;传统翻译手段模式下的多人协作看似解决了翻译效率问题,然而这种依靠word文档的翻译协作往往只有简单的任务分配,翻译过程中并无实质上的协作,极易出现译文风格混乱、术语统一性差、误译错译频繁、漏译漏审严重等问题。

在审稿环节,出版社编辑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人工审读”审稿流程。为了找出译文中通过阅读无法察觉的翻译错误,编辑必须采用译稿与原稿双语对照审阅的方式,通过逐句对照,审查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改。这种方式会耗费审稿人大量时间,所以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是打折扣的。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图书翻译事故案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审稿流程的缺陷。由于翻译和审稿都是用传统手段进行的,因而绝大部分出版社尚未形成特定领域的术语库和双语语料库,没有积累下可供后续项目使用的语言资产,无法为今后同类题材图书翻译提供术语和译文参考。

2.3 翻译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

翻译过程管理是保证大型翻译质量的根本(崔启亮 罗慧芳,2016:15),翻译进入产业化、团队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以后,管理技术的使用使得翻译质量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遗憾的是,出版社在图书翻译项目质量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健全的、基于翻译过程管理理念的翻译质量控制机制,缺少译前、译中、译后的翻译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度量控制流程,这是造成图书翻译质量缺陷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孙京平(2004:6)所言,“图书翻译质量低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出版社如何操作是根源所在”。出版社现行的“三审三校”流程要等到翻译完成之后才启动,与翻译过程割裂,致使出版社无法掌握图书翻译的具体过程,难以及时发现翻译质量问题并予以干预,成为图书翻译质量监管中的黑洞。部分出版社也采取分批次交稿的做法,试图跟踪翻译进度和质量。然而在实践中,编辑极少对分批返回的稿件进行查验并及时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翻译过程监管缺失导致的往往是翻译质量和效率的双重问题。如果译文质量存在重大缺陷,编辑要么让译者返工,要么换人重译,要么自己对照原文逐字逐句修改。无论出现何种情况,整个图书翻译项目的翻译时间成倍增长,影响图书出版质量和效率。

3. 本地化视角下的翻译质量管理

翻译行业已经发展升级为语言服务行业,其先进的翻译质量管理理念和手段为翻译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代表着语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与项目管理实践的本地化,融合了信息技术、翻译实践、项目管理等,其翻译质量管理经验和模式可为图书翻译提供极好的借鉴。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从本地化视角对图书翻译质量展开系统研究。

3.1本地化概念及内容

本地化是集语言技术、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兴服务业(冷冰冰,2012:53),自 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便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前语言服务市场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2016)。Esselink(2003)认为本地化是一种结合了语言和技术的服务产品,从而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将本地化定义为对产品或服务进行修改以应对不同市场间差异的过程(LISA,2007:14)。中国翻译协会(2011)将本地化定义为将一个产品按特定国家/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要求的生产活动。

上述本地化定义在表述上虽有差异,却都很好地揭示了本地化的实质,即对一个国家或文化环境中开发的产品进行语言、实物、商业与文化、技术方面的改造,使该产品适合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特点,给人在本地开发生产的感觉(LISA,2007:14)。本地化旨在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让产品和服务适应本地市场和用户的功能要求,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质量,推动企业和产品的全球化。本地化发端于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业务范围已渗透到经济全球化的各类活动之中,如游戏、广告、电子、机械、通讯、航空、能源、医药、政府、食品服务等领域,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翻译活动的主流(张莹 柴明颎,2011:77)。

3.2 本地化的翻译质量管理经验

与传统翻译相比,本地化具有显著的特征,如源语文本的角色转变、处理范围、译文标准、读者对象、翻译规范、工具使用、操作流程、翻译质量管理等(Pym,2004;李广荣,2012;王传英、卢蕊,2015;崔启亮,2015;方梦之,2019等)。由于本地化的内容包括业务、技术、流程、规范、运作等许多方面,从本地化对图书翻译质量的启示与借鉴角度考虑,本文聚焦于本地化在翻译质量管理方面的几个显著特征,即质量规范化、流程标准化、管理技术化、质控科学化。

3.2.1 质量规范化

本地化从诞生之初,就非常注重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其形成与发展也一直是在标准和规范流程的支撑之下进行的。无论是国内外成立的本地化标准委员会,还是制定的各类本地化的标准化规范性文件,都很好地体现了本地化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特征。1990年,瑞士设立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成为国际本地化行业的正式形成标志;2009年,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成立,致力于推动中国本地化的规范化发展,制定并发布了分门别类的本地化标准和规范,如《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本地化服务报价规范》《本地化供应商选择规范》《本地化翻译和文档排版质量评估规范》等。2011年,国际语言行业研究机构TAUS提出本地化翻译动态质量评价框架(DQF),充分考虑了影响译文质量评估的文本类型、交际功能、用户需求、语境、译文生产模式等因素。在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时,该框架会自动根据文本的参数值(功用、时间、观感)和交际渠道类型,动态地选择相应的评估模型,已经在国内外跨国公司的产品本地化翻译中广泛应用,对规范本地化的生产流程、服务标准提供了有力保障。

规范化的翻译质量是保证产品本地化成功、使其顺利融入本地市场并被消费者接受的基础。王传英、卢蕊(2015:65)指出,“翻译规范在本地化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可以粗略分为法律规范、技术规范和专业规范”。法律规范指译文必须符合产品目标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如语言文字、产品质量、敏感问题表述方面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技术规范则指译文必须符合产品目标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翻译服务规范、行业标准、翻译质量要求以及各类文本的行业要求等。专业规范则指本地化过程中的具体翻译要求,如译文质量标准、文档翻译处理规则、术语翻译规范、标点格式规范等。

3.2.2流程标准化

质量既包括产品质量,又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崔启亮,2013:80)。本地化翻译质量也由两部分构成:译文质量和译文生成过程的质量。合理的流程是本地化翻译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仅决定了翻译的成本和效率,还决定了最终译文的质量。严格的流程能保证翻译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和专业性,便于管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等,也易于对翻译质量进行跟踪和追溯等。本地化行业一直在探索并实践标准化的翻译流程,其翻译项目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通常分为预处理、TEP(翻译、编辑、校对)和后处理三个流程(崔启亮,2013:82),每个流程都有标准化的实施步骤和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这些标准化的翻译流程,确保了译文的统一性、提高了专业性、增强了可用性,减少了错误发生概率,也完善了项目管理(王传英 卢蕊,2015)。



3.2.3质量控制科学化

科学的翻译质量控制机制是保证本地化翻译质量的有效手段,流程化和标准化则是其质量控制科学化的具体体现。本地化项目流程和要求都很复杂,需从组织层、语言资产层和实施层三个层级,从整体上进行全程、全员、全面地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才能有效保障本地化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崔启亮,2013:80),全程管理是本地化的重要特征,管理贯穿于产品本地化的启动、计划、执行、监控和交付全过程(崔启亮,2015:69)。本地化项目管理者认为翻译过程管理影响翻译结果(译文)质量,缺乏行之有效的翻译项目过程管理将导致不合格的译文。同时,本地化项目管理者认为提高译文质量需要加强译前管理,贯彻预防译文产生错误原则,而不是对已经产生错误的译文进行译后校对。在本地化项目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根据项目特点设计合适的工作流程,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如何有效识别和规避项目风险,如何确保内外部人员有效沟通等(王华树,2014:54)。

本地化重视甲方乙方密切而充分的沟通交流,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是本地化过程中保证翻译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实施本地化翻译质量控制时,通常会采取全流程、分阶段的方法,将质量控制细化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整个本地化翻译过程于是分为译前(预处理)、译中、译后(后处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严格规范的翻译质量管理措施,进而全方位保证翻译质量。为了解决各类数据兼容、提高语言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本地化行业还设计制定了各类数据标准,如便利企业数据交换的翻译记忆数据库交换标准(TMX)、术语库交换标准(TBX)、断句规则交换标准(SRX)、本地化数据标准XLIFF等(王华树等,2013:10)。

3.2.4 管理技术化

本地化对象是信息技术的产物,是语言和技术联姻的结果,常常被视为“高技术翻译”,因而现代化的工具是本地化的存在基础(方梦之,2019:12)。本地化对象复杂多样,需要处理的包括文本、图片、符号、视频/音频、图表等类型,必须采用多种软件才能进行操作和处理。产品本地化时效性强,质量要求高,需要专业的本地化团队协作完成,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均需要采用技术手段(王传英 卢蕊,2015)。就产品本地化的翻译技术而言,可以分为翻译记忆技术、机器翻译技术、术语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技术和质量保证技术(Choudhury,2013),如译后编辑、术语技术、文字和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文件解析与格式转换、语料库工具、译文检查与修改等方面的技术。

在技术的辅助下,项目成员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翻译任务。翻译记忆技术使得译者可以重复利用之前翻译的内容,保持译文一致性,提高翻译效率。术语管理技术使得译者能有效地完成术语抽取、翻译、修改、存储、传输等工作。翻译项目管理技术提高了翻译工作管理的透明度和自动化能力。质量保证技术提高了译文质量评测的客观性、一致性和效率,可以预防本地化的缺陷,改进本地化过程。这些翻译技术提高了本地化工作的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保证的自动化能力,是本地化翻译得以顺利的技术保障(崔启亮,2015:70)。本地化方法论在图书翻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本地化极大地满足并推动了企业和产品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当前语言服务市场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2016)。图书从翻译到出版涉及多方面的改造,经历书名翻译、封面和内文板式设计、语言文字转换等诸多流程,最终须符合目标语市场的出版政策规范、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并被目标语市场所接受,在本质上是一个本地化过程,因而本地化在翻译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模式,对保障图书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欲使本地化的方法论在图书翻译质量管理中发挥作用,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4.1明确规范化的翻译质量标准

翻译图书要在目的语国家成功出版上市,对不适合的内容要么删减,要么改变表述方式,才能在政策和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出版,并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能完成图书的跨文化传播使命(冯全功 张惠玉,2017),这本质上是对图书翻译质量的规范化要求。图书翻译质量标准应符合目标市场和读者对不同文体语言的规范化表达,既要遵守目标市场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也要符合不同文体所特有的文体规范等。不同题材的图书,其语言表述风格各异,读者对不同类型图书的语言期待也不尽相同。对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图书,其最大价值在其文学性,译文风格应尽量忠实于原文,力图再现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色等;对学术型图书而言,思想和事实源于文本之外,逻辑清晰、概念明确是译文的取胜之道,文本作者的个性特征和表达形式不是文本的重要内容(吕乐 闫栗丽,2014:72)。在翻译儿童读物时,语言必须简洁、明快、地道、有音韵美和节奏感,适合亲子共读,不能有憋足的译文,以免影响孩子的母语学习等。这些都是出版社应该明确的译文质量规范。鉴于此,出版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1. 借鉴本地化企业的做法,制定符合具体图书项目的《翻译风格指南》,用以指导和规范图书翻译质量。针对不同题材的图书,总结梳理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炼出疑难句型的具体翻译处理办法,在准确传递原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从目的语角度审视译文的规范性,使译文表达符合地道、流畅、专业等要求。

2. 明确标点符号、图表、地图、货币、度量衡单位等的规范化处理方式,将出版社编辑对读者和市场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可供译者翻译参考的翻译规范,进而更好地规范译者的译文表述和格式规范,保证译文质量,提高翻译和编审效率。

3. 对于译者语言表达的个性化问题,应明确指出译者可以有各自的语言风格和表述偏好,但译文风格总体上是“去个性化的”,应该符合当前主流汉语行文规范。这样才能既忠实于原文所言,又忠实于当下的汉语语言风格和读者。

4.2 重视译审过程中的技术使用

以神经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技术为主导的翻译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翻译的形态和模式,已经演进为翻译人员的必备工具,翻译技术能力成为译者的核心能力之一(PACTE,2005),翻译也由此前的文本创造行为转变为译后编辑(MTPE)行为,译后编辑已然成为翻译新业态(潘平亮,2013:61;崔启亮,2014:68;冯全功 刘明,2018:55;李梅,2021:93)。翻译技术的发展使翻译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翻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由人直接参与的口译或笔译,还包括人机互译、机器翻译等(穆雷 方梦之,1997:167),翻译也因而被视为一种人与机器协作完成的活动(Alonso and Calvo, 2015)。谢天振(2015:15)指出,翻译的定义也被人们视为一种翻译标准,甚至视作翻译行为的准则,并以之指导和规范当下的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代表了先进翻译生产力的MT、CAT、MTPE等翻译生产工具及模式,理应在图书翻译领域得到有效普及。

我国图书翻译需求量巨大,运用以翻译记忆、神经机器翻译为代表的翻译工具提供高质量的翻译辅助,已成为应对图书翻译挑战的必然选择。以翻译记忆为代表的翻译技术已经出现并在翻译行业应用了近30年,大量研究表明翻译技术有助于提高几乎各类文本的翻译效率和质量,有关翻译技术提升图书翻译质量、效率,改善图书翻译管理流程等方面的作用也在研究中得到论证(徐彬 郭红梅,2015;梁本彬,2018;梁本彬 李天云,2021等)。此外,服务于翻译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弥补自身知识与能力体系的欠缺,促进知识升质和智能增量,应对翻译行业的各种挑战,实现翻译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王少爽,2017:62)。现代翻译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也使得现代意义上的多人合作翻译成为可能(谢天振,2015:15)。无论是单机版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还是基于云端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均具有翻译项目管理的功能,便于团队成员翻译协作和项目管理。

图书出版已经进入电子化时代,电子化的文档为翻译技术使用创造了条件,而翻译技术的使用也为出版社积累特色领域的语言资产提供了便利。无论是出版社编辑,还是图书译者,都应意识到在AI技术盛行的时代,拥抱翻译技术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译者和编辑都应该掌握的先进生产工具。如果出版社图书编辑和译者熟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可以直接翻译InDesign和FrameMaker等写作的图书文件,无需转换成Word格式,提高了翻译效率,也保证了排版质量。现代化的翻译技术对于图书中的图片、表格、地图、排版等都有极好的处理功能;基于现代翻译技术平台展开的图书翻译,在过程中能生成基于统一格式、便于交换的双语记忆库和术语库,经过整理之后可形成标准的术语库和语料库,并会随着图书翻译项目的增多而不断扩大,这些语言资产能帮助后续同类题材的翻译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对机器翻译引擎进行训练,提高机器翻译在同类型图书翻译中的质量,同时也提高编审的质量和效率。

4.3 译审流程标准化

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是本地化企业顺利推进生产、保证质量、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本地化翻译过程中采取的TEP标准化流程(Translation, Editing, Proofreading,即翻译、编辑、校对)将翻译、编辑和校对各环节充分整合,各环节参与者充分沟通,确保了译文的统一性、专业性,减少了出错概率,节约了成本。出版社应充分借鉴本地化翻译的标准化流程,积极承担起图书翻译的项目管理职能,充分将译者、编辑、翻译技术及管理平台、语料资源、译文规范和经验等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兼顾图书翻译环节和“三审三校”的编审环节,进而形成合理、高效的标准化译审流程。标准化的图书翻译—审校流程可以分为译前、译中、译后三阶段,各个阶段实施既定的操作步骤,负责不同的管理内容,同时又确保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全流程、技术化的管理,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标准化的图书翻译审校流程能较大程度地避免翻译过程和编辑过程割裂所导致的质量和进度等问题,确保了译者和编辑之间资源同步共享,编辑的编审经验能较好地服务于前端的翻译,同时也提高了翻译管理的可视化程度,也便于追踪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版社源源不断积累的同类题材高质量术语库和双语语料库、《翻译风格指南》等规范性资料能让译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译者需要投入创造性精力和智慧的地方,不仅提高了翻译效率,也保证了译文质量,便利了后续的审校,进而形成图书翻译行业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当前图书翻译出版面临着翻译量不断增加、翻译复杂程度日益加剧、翻译周期越来越短的严峻挑战,严重制约着图书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本地化服务企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在翻译质量管理方面已经实践总结出一套高效可靠的机制,其以质量规范化、流程标准化、质控科学化和管理技术化特征的翻译质量管理经验,对图书翻译质量管理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一方面,出版社编辑和译者均应深化对图书翻译出版的本地化属性认识,充分意识到规范化的翻译质量标准对确保翻译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编辑和译者均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工智能语言技术的巨大优势,拥抱翻译新技术,让翻译技术为译者赋能,提高翻译的质量和交付速度。与此同时,编辑也应借助本地化服务企业在翻译质量管理方面的理念、经验和手段,积极完成角色转变,承担起项目组织者、管理者和语言资产整理者等多重角色,将编辑的管理、编审和译者的翻译过程纳入翻译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的可视化管理,充分保证图书翻译出版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略】

文献信息

梁本彬,崔启亮.基于本地化理念的图书翻译质量管理模式构建[J].翻译跨学科研究,2022,3(02):155-167.

作者简介

梁本彬,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崔启亮,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本地化、语言服务、计算机辅助翻译等。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转载来源:云彬翻译社区

转载编辑:陈柯淼

审核:沈澍 李莹 崔馨月 赵恩婷



译学文献 | 本地化视角下的图书翻译质量管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