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推荐】《玛丽和马克思》,从寂寞到孤单

2022-05-04 14:40 作者:战斗红猪阿特拉斯  | 我要投稿



我年轻时想变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马克思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不能理解表情和肢体语言,语言沟通能力差,行为刻板、爱好局限,肢体不协调,但是智力正常。所以,他们能感受到这个世界对人的要求,但是却难以达到。因此,他们会陷入抑郁、焦虑。


马克思一直在接受治疗,但是却假装问题不存在。直到年幼的玛丽,问起这些问题,马克思崩溃了。幻想的朋友消失了,他被拉回了真实的世界。


从此,开始重新去面对“真实的世界”。直到自己的情绪爆发,流浪汉恐惧的表情。让马克思意识到,所有人都一样。马克思才开始接纳自己,认识到“人无完人”。


马克思原谅了世界。



8岁的玛丽,母亲是酗酒,流水线上工作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玛丽没有朋友,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自卑,爱幻想,认为自己不受欢迎是因为不够完美。


某种程度上,马克思就是玛丽的“幻想中”的朋友,她向他倾诉,也希望治疗他。因为马克思的症状伴随了玛丽整个成长时期,玛丽可以用马克思的症状掩盖自己的问题。因而治疗“马克思”就是治疗自己,所以当马克思生气拒绝“治疗”后,玛丽就认为自己失去了痊愈的可能。


最终,玛丽接到马克思的原谅信,并看到马克思一直保存着自己的信,才意识到不完美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玛丽原谅了自己。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玛丽和马克思,像是对方的镜子,他们通过对方看到了自己。我之所以是我,是我通过与他人互动得以呈现出“我”。人并没有一个在出生之前就存在的、固定不变的本质和目的,人就是他所做的一切行动和实际生活的总和。


我们不是带着什么伟大的目的和使命来这个世界上的,不过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是无内容的,人成为具体的人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是后天塑造的,并没有一个什么命中注定的标签。


【电影推荐】《玛丽和马克思》,从寂寞到孤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