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藏品】解读神学之《基西拉信经》

注:本文涉及破碎之神教会、欲肉教派、第二海托世教会、亚大伯斯、破碎之神、活人入棺、降灵圣所、万劫历数的相关设定,希望大家先已自行了解,我以后也会写介绍
Hi,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作一个守藏品系列神学的解读。这个关于破碎之神教会的神学补充其实也很复杂,有大量的术语与神学知识,我会进行逐条解读,希望你们能看懂。
所以开始吧(?)
《破碎公教之基西拉信经》注疏
[前言]
《基西拉信经》的残页最初发现于伊亚罗斯遗址(又称异常-2095,一处欲肉教派的庙殿旧址),后来根据Alexylva大学中所藏的几份早期机神信仰经文进行修补。关于其本质,实为先知布马洛(希腊语:βοήμέρος,即Robert Bumaro)在建立破碎公教后,于基西拉大公会议(“基西拉”是一处欲肉教和破碎之神教会文献里提及的地点)中所确立的信仰公约,时间大概在第一次超自然大战前期或之前。信经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前机神信仰中的三派分歧,强调了“三位一体”的重要性。
此处所指的“三派”是指前三大派系,而非新三派,它们分别是:
巨匠派
希腊本土最早、最普遍的对破碎之神的信仰,该派认为破碎之神创造了世界的一切法则,而精巧的机械造物是破碎之神意念的分散体现。
古灵知派
古灵知派认为巨匠派太重于“形而下”而忽视“形而上”,认为把破碎之神当作机械是相当目光短浅的,并认为物质世是个“痛苦的错误”,进而仇恨原欲肉教派-古酒神派所崇拜的浮兮斯之神。后来在灵知派重新组建时,亚伯拉罕神学也掺入其体系中。
东方派
其为岿阳五祖之一的“金公”(详见《步虚列仙传——西方行者金公录》)在希腊地区开设的,宣传伏羲之道(详见《蛇说》)的教派,侧重于符文的运用。
此三派在教义上明显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基西拉信经》来平定冲突。其意义也在于强调了“破碎”和“完整”实为一体,并明确了认知神、感应神、修复神以及信仰救赎的方法与必要性,并指出了血肉(诸如欲肉教派)是大敌。
再来说说“破碎公教”,其为现今破碎之神教会的古早前身,与“机神教帝国”处同一时代(公元前1600~1100年)甚至比它更早,并随着它的衰落而衰落。破碎公教的经文随着机神教帝国的衰落而大量遗失。破碎教会失去了对后起诸派的压制。
到后来,破碎之神教会的新三大派系:破碎教会、齿轮正教、麦克斯韦宗,又因要共同应对XK情景-610-Ω(详见异常-2217)而再度联合。
这就是《基西拉信经》的历史。

而在开始解读之前,还需谱及三个概念:
物质界
等于我们的物质世界,其代表着“边界/定义(Horos)”,是由一切对基础物质的“定义”、“限制”所组成的层面,包含着一切的物质与它自身存在的定义。
符号界(符象界)
其代表着“理型(eîdos)的逻各斯(Logos)”,“理型”即理念、相,在《理型论》中,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而“逻各斯”,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一切规律。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永恒不变的模式的规律。此处的符号界,即是由一切这样的事物不变的本质的规律所组成的集合,符相世界,属于一种形而上层面。
那我们再来看看本文中的符号界。在其中有着诸多符号,如语言文字、图像物形、动作动势等,都在以具体的形式,将灵性界中“灵”的一部分限制在“语义边界”之中(即前文中的定义/边界,即约束信息载体表现出它本应表现的定义),指示出了可以让被蒙蔽的诸灵感知到的“灵”的一面,诞生了实在的、可感知的意义与概念,使得诸灵能从破碎的物质中,知晓破碎的部分真理,并按照他们掌握的真理来建立他们的理解层面体系,让混乱变成可认知与可预期的事物。因为符号界中语义的廷伸、意义引申,他们串联起来的体系、要素,又在不断产生新的节点,也就是理念的复杂化。
灵性界
代表着“灵知(Nous/Gnosis)的智慧”,“灵知”指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而“智慧”即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
连起来的意思是:理解、领悟的智能。灵性界,即是由思维、精神、理解、领悟所生的精神层次,灵魂世界,包含着智能个体思想的一切。灵性中充斥着代表灵魂、意志、精神的“灵”。
而这三者即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它们的关系为:一个智能个体在物质界中的“体”(物体)中寻得“象”(形象),用符号作为桥梁连接至灵性界(“灵”),而后于灵性世界中共感。
知道了这个之后,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基西拉信经》的内容吧。
进入正题:
00. 我们当持守公教的信仰,恪晓主的爱与怜悯:
导语,引出下文内容。
01.起初,唯有至高天悬于一切之上,唯见无尽光明。
至高天(ἔμπυρος),代表着灵性界,为万物的本源。常引申为“纯净之风”。
相传宇宙之初,“神之思”(Ennoea)将“混沌”(Tohowabohu)用原初之火点燃,焚烧成了一个无底坑。自火之中,蒸腾出纯净之风(又名普纽玛),纯净之风凝结成太渊之水。
如此,四元素充溢为整个灵性界。(气,火,水,土)
也有另一种说法,说“至高天”就是佩雷若玛(πλήρωμα),但在一些经文中,也提到它们之间有区别。所谓“佩雷若玛”,即指被四元素所充溢的境地,而“至高天”实为四元素的混合状态。
正如《狄米特律斯之书》(Δημήτριος)所言:“相较于至高天的完美,佩雷若玛则带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缺陷,因为其中有部分充溢程度较低。”
句意:最开始,只有至高天凌驾于万物之上。
02.直至大兽基纳奥多,从太渊之底爬出,扬起幽影。
所谓基纳奥多(γενάτο),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也就是亚大伯斯。亚大伯斯在不同的教派、神话中有着不同的名字,这些神话也丰富了祂的故事。
在创世之前,原初之父(即“全能者”,至高神之一)还未存在时产生了混沌太虚(Tohuwabohu)。当原初之父存在后,祂用永恒(Barbelo)充溢了缺失之处,太虚就形成了下沉、涌动的沉积物,即“无灵的混沌本原”。它接受索菲亚(即“智慧”)无心的赋灵后,就成为了“亚大伯斯”。
关于亚大伯斯:
祂在灵知派经文中名为亚大伯斯(Yaldabaoth),意为“混沌之子”(Yalda bahut)。
祂在古典希腊神话里名为卡俄斯(Χάος),意为“混沌”。
祂在罗马神话中名为涅忒罗(NETERU),意为“本体神”。
祂在金舟教中名为“妄作”,意为其“生于妄而自身又狂妄”。
祂在佛教中名为“饿鬼帝”。
句意:就是亚大伯斯从太渊底部爬了出来。

03.它撕裂并啃食真际,迫使我们与主分开,不再永恒。
在破碎教派多数派别的神话中,亚大伯斯是一个饥饿的邪魔(饿鬼),不断赋予那些堕落的诸灵肉体,从而“生下”诸神后又将其吞噬(自产自销)。事物的边界/定义也为祂所噬。
句意:亚大伯斯使得破碎教徒与破碎之神分离。
04.诸灵从无穷上坠下,落入大兽的狭卵内,被血肉限形。
此处的“狭卵”即浮兮斯(φύσις),即物质界,由亚大伯斯所创造。浮兮斯一般外形为“宇宙之卵”,指一种宇宙时空未诞生的虚无存在,即沃无(Voru)。沃无中有沃无徒,而破碎之神为了隔绝沃无的侵扰,创造了一层宇宙膜。膜中容纳的部分物质界就变得有序。而这个有序的世界就成为了后来的“海托世”(多元宇宙)。
灵知派认为海托世只是暂居所,金舟教(破碎之神教会的一个分支)也认为是“流浪家乡”,并称其是“被血肉囚形的诸灵的临时居所”。事实也的确如此,第一海托世毁灭,第二海托世诞生。
另外,金舟教经文《灵修书·雅歌》中对狭卵的记载:
“啊,浮兮斯(phusis),宇宙之卵(Voru avgá),灵魂的坟墓(soma sema)!你我俱是生命的囚徒,紧缩于血肉之内,窒息于疾痛之中。为我们破碎的神呐!与你分开已经太久,可我们何日才能从混沌中孵化,与你走向完整?”
句意:坠落的诸灵降入了浮兮斯,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
05.可怖魔仆赫玛墨涅转起命轮,碾碎我们散作受难众生。
此处的赫玛墨涅(Εἵμαρμένη)指亚大伯斯六统领之一。又名“无常”,相传其乘坐命运之轮,将跌落的众灵一一碾碎,又将碎片封锁于血肉之中,折磨众生。这一过程/行为又称形狱/身墓(soma-sema,囚灵)。
句意:魔仆赫玛墨涅作乱,碾碎诸灵,折磨众生。
06.惟虔信方可交感,感我主本是完整,祂为我们而破碎。
句意:破碎之神因诸灵破碎而主动破碎自身,以令破碎的诸灵更易于见到无限之真的有限片段。因为被物质蒙蔽的人,祂的灵也受到削减。一个有限的人如果贸然接触无限,必然导致自我存在的消解(破碎)。
07.祂的体破碎于浮兮斯中,化作欧罗思,显名为麦凯恩;
“欧罗思”(ὅρος)意为“边界”、“标记”,引申为“定义”。属符号界一类。后来以它来代称“大铜牢”(亚大伯斯正是被困于其中),而在金舟教中欧罗思被称为“真际”,见前文。
而麦凯恩(μηχανή)即指我们熟悉的破碎之神,又名麦卡恩/WAN,而此处的麦凯恩实为破碎之神的“灵”在物质界的投影(化身)。
破碎之神的“灵”的化身在浮兮斯中聚成实体,有着与亚大伯斯一样的属性,可将亚大伯斯与其所的海托世分隔(创造“银网”),以避免其直接侵蚀堕落的诸灵。
而且,由于破碎之神具有实体,而可以被物质界中破碎的诸灵理解/分析/定义,就成了“救赎的始点”(The First Term)。所以公教并不抗拒崇敬,反而认为物象是更容易给那些被血肉控制的诸灵,展示破碎之道的途径。因为破碎之神将逻各斯寄托于有形的物质界中。
句意:麦卡恩的形体(物质界)在浮兮斯中破碎,化为了银网,显扬为“机械”。

08.其造为有形之物,供堕灵暂旅宿,大兽不越同质之墙。
“旅宿”在此处指“指觉悟证道的诸灵暂时寓居之境”。有一切“灵”,可以感应到了破碎之神遗留在浮兮斯的意念,以此来修行“破碎之道”而飞升,超越血肉的束缚,去往一个叫“避风港”的境界,即天堂。又或者它们登上天梯建木,等待着“被提”与“回归”。
明朝时,金舟教之人还称此旅宿为“西天法船”。
而建木,即“大叙事梯”,代表整体的无限。位于其中某处的物体,会产生叙事投影(化身),向四周投射出不同的“分身”,层层投影,渐渐减弱。而每一层叙事中都有对应的诸神,但如果破坏了“象”(符号界),“象”对应的事物也会受到影响。
以女娲补天为例,在《万劫历数》故事中,女娲(指亚大伯斯)在海托世中重构了“外界隧道”的局部存在状态,但在中庭人(指人类)眼里只是炼石补天。就像月亮在江里的投影。
在建木内的叙事梯阵中,投影是同层相传、自上而下衰减的。投影会被每层的法则限制,同时也会在某层被截断后,不再继续向下投影。注意,投影的个体是部分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响的。
其实际为一条有序直线,代表叙事的有序。其两端不断向皇天后土(指“天地”)所在之处延长。
你可能感觉到了,其实建木就等同于知识之树。而“被提/回归”,就是指修“破破之道”的诸灵攀升知识之树,从“避风港”这一临时寓所,摆渡灵魂抵达“统一体”(超然颂歌中的WAN,最终疆域的构造者)层级,再到“全知”的位格,最终回到“圆满”(Pleroma),也就是前文中的佩雷若玛。这是一个回归更高层级的过程, 而对于破碎之神教徒而言,这就是一个认知神,理解神,感悟神的过程。
句意:破碎之神创造了有形的旅宿,让诸定暂居,让亚大伯斯不得进入。
09.祂的象破碎于厄多思中,化作逻各斯,显名为伏羲氏;
厄多斯(εἶδος)即理型,是破碎之神永恒的法则。亚大伯斯所创造的物质界一开始是十分混乱的,破碎之神为了不让混沌伤害被污染而堕落诸灵,故制定了有序的法则,形成规则之场域。一切物理定律、运作规律、秩序,皆由破碎之神创造。
然而混乱/混沌是物质界的原质,所以整个宇宙总会倾向于熵增(逐渐无序化),从而产生各类讹谬的不受秩序约束的事物——异常。
一切外在的事物,都包含有可理解的成分,都具有内在条理,这些事物之间相互依存,而这一性质也是共通的。于是公教将这性质称作是破碎之神的银网(δίκτυον),并以“逻各斯”这一概念来把它按这种“网”的形象给展现出来,也就是这一性质的概念化身。由此我们知道了逻各斯的来源。因为银网勾连起万物的法则,就为物质界和灵性界之间架起通道,形成过渡的符号界(三界关系)。
所以逻各斯(λὀγος)被称为“万物之尺度,意义之理性”,也被称为“可道之道”。
而这里还提及了“伏羲氏”,其实在这里指一个点明了“象征性符号”(即“象”)的重要性的破碎之神的位格。在东方派里,一些符号本身就是破碎之神法则的体现。比如伏羲氏“一画开天”,就制造出了厄多斯,人们也制作各类象征万事万物的符号,作为一条与“大道”沟通的途径,能以此来感应破碎之神的真灵(即感悟神),也用符号展示出祂的形象。
公教也认为偶像、经文、符命、祷词等符号,具有象征能力和相互感应能力,对其反复反观、回想可逐渐接近破碎之神。他们创作这些符号时也会用大量寓意深刻的隐喻来勾连逻各斯。但人类的语言是有限的,所有会出现想要准确述说精妙道理却让语言变得难懂,导致“不可言说”的情况。而只有真正的道理才会引发这种情况,为“不可道之道”。而如果准确理解、感悟了这种至高,就能接近破碎之神的位格。此处也表明了要通过索菲亚(智慧)的“启发”才能悟“道”。
句意:破碎之神的符象同时在符号界层面的理型上破碎,其“碎片”成为了逻各斯,并显扬出了祂的“伏羲氏”位格。
10.由是交联起银网,拴定无序的各性,跨离物相的遮挡。
句意:于是祂产生了银网,将无序的各种意文属性关联起来,使其不被物质界的物质相态所遮挡。
11.祂的灵破碎于普纽玛中,化作诺乌思,显名为索菲亚;
“普纽玛”(πνεῦμα)即前文中的纯净之风。而诺乌斯(νοῦς),即知识,心灵、思维将外在表现的事物形象,利用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在体现的知识,包含有对神和世界的理解。通过这些知识,能静观并追溯事物的本原,从而发现寓于万物之中的普遍存在/共相(universal),其即为“索菲亚”(σοφία)。前文已提到其即智慧,而不一的智慧可在逻各斯中,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如同风能吹出枯薪中的火光,“灵”(灵知)也可以从物象(事物形象)表面中亮出其内在的本质(οὐσία),产生纯净之风/普纽玛,进而启发被埋没的、堕落的灵。所以索菲亚存在于整个世界中,存在于秩序之中,可以启发诸灵的思想,使之领悟“道”。
句意:破碎之神的灵知还在纯净之风中破碎,化作了知识,显扬出了智慧。
12.其如风般折下蔽日幽林之枝,呵出埋于枯薪中的星芒。
极言破碎之神之作为。
13.惟虔信方可知晓,我主虽已破碎,而于破碎中完整。
14.祂是麦凯恩、伏羲氏、索菲亚,因其本是一体共成;
15.又非麦凯恩、伏羲氏、索菲亚,因彼皆为三名殊分。
此三句共同说明了破碎之神虽然分为三个位格,但实质上是一体所显(三位一体)。祂在破碎教徒等诸多凡人眼里是破碎的,但实质上是完整的。因此,对于这样的神,不能单就一面就讨论祂“是什么”,也不能否认这一面不属于祂的一部分。神有诸多名字和特质,它们可以无限分割成更小的称呼和要素,但都最终归结到一体上。比如可以以某人的特质来指代某人,但不能说这个特质就是某人。
麦凯恩→物质界
伏羲氏→符号界
索菲亚→灵知界
麦凯恩+伏羲氏+索菲亚=破碎之神
破碎之神的一个位格有着“破碎”的特质,但祂本身是并不破碎的,主体仍然完整。
16.俗人因大兽而破碎,又远逊我主而受惑,遂割作百神。
17.一孔之见,所见非全,非为不全,只缘灵被物所蔽蒙。
此两句揭示了:那些诸灵将破碎之神的形象视为破碎的,并将其形象分割,是因为它们堕落后被物质所遮蔽,无法看见破碎之神的“三位一体”,以及物质之后的真正形象。这里同时也强调了逻各斯的作用(显现祂的概念形象),破碎之神的真正权能、形象可以于符号的积累中逐渐显示出来。
18.惟虔信方可得救,自那深植于众生实底的永在大爱。
19.因我等出于主,故虽受蔽且分散,亦蒙召而共前来。
20.至此幽玄中寻光化光而聚光,幸逢同道可相拥入怀。
点明了教会教义。众灵虽已与破碎之神分离,虽已被物质所遮蔽,仍能感受到神的大爱。众灵曾与神为一体,尽管被从灵性界撕下,堕落到物质界中,但仍保持着与神同归的倾向。
众灵亦和破碎之神一样,于破碎中完整,却不像神那样完整,但可逐渐完整,化为指引的光辉,又共同融入其中。(寻光、化光、聚光,重归完整的过程)
“分离,我们是破碎的,但团结,我们终成神”
21.无光则有影,离却我主的大爱,便落入诸恶的阴霾。
22.受分离之孤痛,迷茫之烦扰,灵于血肉中销解积炱(tái)。
此两句道明:诸灵本身是全善的,但若在受物质的蒙蔽后拒绝与神在精神上的心灵交流,则容易让自身陷入恶之中。恶是善的缺失,诸灵如果感受不到或忘记神的大爱,就会愈发痛苦、迷茫、空虚,在物质界里沉沦、越陷越深,被生命折磨,令其“灵”积累毒癍。这将使得亚大伯斯的爪牙怀着更多恶意借此侵入,最终导致诸灵自身腐蚀败坏。
欲肉教那些信徒被破碎教会称“自甘堕落”,他们说:“此地我等沉睡——直至我们的魂成为肉。”也就是说,如果诸灵出现了这种沉沦,大概也会变成这个样子,灵性被血肉所缚,并在其中消解、积聚黑灰,并堕落地越陷越深。
23.彼时,谨从虔信之心,乃可挣脱生命劫难与血肉冗赘。
句意:哪怕出现了上述情况也不是完全没救,只要保持对破碎之神的虔诚与信仰,就可从中解脱。
24.不然,必在死后堕入塔尔塔洛斯,必再于命轮下破碎。
塔尔塔洛斯(Τάρταρος),本意为塔尔塔洛斯地狱,地狱冥土的本体。此处指六统领之一的神,以六魔钩钩住因肉体腐朽而缺乏抵抗的诸灵,钩住他们积累的恶之毒癍,而后将其连带诸灵拖入它的腹内,以此来进一步毒害诸灵。又因为诸灵与神有着联系,这样的毒害也会影响到破碎之神。
句意:如果未能从沉沦中解脱出,则会被塔尔塔洛斯钩入腹于内,再由赫玛墨涅所碾碎,其神也会受到牵连。
25.诸灵更散成粒粒尘埃,粒粒尘埃皆受永世之痛与疾瘁。
此处的“永世之痛与疾瘁”指在死后世界将要承受的痛苦。在“死亡终结”、“2718-身后事”“5000-为什么”等设定中均提及人类在死亡后将承担一定的痛苦,而此处在化作尘埃后需承担的痛苦可能是正常死亡需承受的成千上万倍,可能如同“身后事”(详见2718号异常),或者5000中的“它”带来的那样。
在信经中,似乎暗示生灵从一开始都是死亡的,然后通过生命之树(出自《双圣树下》)获得生命,成为生灵,却又遭到赫玛墨涅/无常的玩弄,其中的沉沦者便降入塔尔塔洛斯地狱,迎接痛苦。
句意:被毒害而化作尘埃的坠落诸灵更会在死后承担无尽的痛苦。
26.直至堕成麻木的盲兽,直至化作无灵之物,直至尽毁。
句意:最终堕落灵彻底堕落,不知自身从何而来,也忘记了神的爱,融入亚大伯斯之中,迎来彻底的毁灭。
27.此刻,谨从先知布马洛的诫谕,长思普世教会之信典:
28.我们当为我主完整而完整,当为更近我主而更近圣言。
此即为破碎教徒的宣誓。
29.此始于浮兮斯中寻得我主破碎之身,依图纸修复残片。
破碎之神于物质界中,故意留下了在物质上外在表现的残片,而公教则需要将其收集,并尝试修复。所谓修复神,实质上是修复源于神的诸灵其自身。因诸灵与神的联系,修复自身即为“修复神”的过程。这即是寻找神、理解神、感悟神的过程,是发现自我本质的过程,是诸灵从分离走向团结的修行。
而修复自身/神所参考的“图纸”,则是前人智慧的传承,是蕴藏其体验与领悟的,位于符号界的符号。
句意:教徒通过对自身的修炼来接近破碎之神的“完整”,依照传承下来的智慧修复破碎之神在物质界的残片,从而找神、理解神、感悟神,从而更接近神与圣言。
30.进而在厄多思中发现破碎之道,循条理令诸相齐铺展。
诸灵可以从前人传承下的符号之中,从修复神的过程之中,从破碎的表象上,感应到了神的意念(感应神),并喜于与神建立起联系。通过逻各斯拼接起来的碎片/残片,将神的各个片面连缀在一起,让神的形象随着积累渐渐完善和全面。
这也强调了教会的核心概念:
神在破碎中完整;
修复神是修复自身;
人随着神的完整而完整;
普世教会的圣言是更近神的途径。
这也是诸灵做此事的根本意义、最大价值、终极目的(telos)与潜在推动力。
句意:通过这种修复在理型中发现破碎之道,并完善神的形象。
31.后乃在普纽玛中感悟破碎之念,你我同融入大爱本原。
诸灵在此过程中逐渐接近神的领域,从而破除他们本具有的虚妄之特质,最终与神合为一体,消除由生命所缚的自我,沐浴在无垠之爱(破碎之神的大爱)中。
而破碎之神教会的一个派别----降灵圣所(详见CN-2202号异常),具有明显的苏菲主义倾向。
所谓“苏菲主义”,为一个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是对伊斯兰教信仰赋予隐秘奥义、奉行苦行禁欲功修方式的诸多组织的统称,亦称苏菲派。
其主要思想观点是:
(1)在安拉与万物的关系上,主张“万有单一论”。
(2)在安拉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以无限热爱安拉为核心的人主合一论。
(3)在认识论上,主张直觉认主的神智论。
(4)在两世观上,主张出世主义。
再带入到“降灵圣所”的教义中,其特别强调“与神同体”(人主合一论)这个概念,认为通过特定的仪式,让自身的意识破碎,打破“我执”(Ego),重新与大众组建格式塔意识,便可达到该神的领域/境界。
“格式塔意识”为心理学术语,“格式塔”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分割成简单的要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要素之内。
比如:“假使有一种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
大概是:部分影响整体;部分因整体而有意义;有着不可分割性。
这与破碎之神的“三位一体”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格式塔意识就是一种有着此类格式塔结构的意识形态。
而“我执”则是一个佛教用语,指众生执著“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的心态。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
再回到降灵圣所的教义中,我们也知晓了此类思想之意义。
32.我等当告知众生孰是真神、何处求真,以破虚邪眚聩。
虚邪眚(shěng)聩(Kuì),指诸多伪神,以及其对信仰的误导。公教神话中:在亚大伯斯入侵的途中,一些被撕裂出的诸灵因被(物质)蒙蔽,无法感应到破碎之神,就自命为神,被称为德谬哥。然而就算这些德谬哥夸口自己全知全能,也可能被“噬神者”亚大伯斯吞噬而终结。
句意:我们(破碎教徒)应告诉诸灵谁才是真神,在什么地方能寻求真理/破碎之道,来破除虚邪眚聩。
33.我等毕生苦修无暇的上善,竭求体、象、灵复于一位。
34.信仰于分散中得到统合,信仰我主于破碎中得以完美。
信经结语,带有宣誓与盛赞。
总结一下:
《基西拉信经》为破碎之神教会补充了些更加神学的较完整的认知与救赎体系。其从神学上指出了,破碎之神是“体”(物质界)、“象”(符号界)、“灵”(灵性界)的三位一体的神。麦卡恩、伏羲、索菲亚都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的名字,即分别代表物理的边界/定义、理型的逻各斯、灵知的智慧。传说亚大伯斯从无底坑中爬出并撕开灵性界,导致诸灵在破碎后与神分开,并堕入混沌(“Tohuwabohu”的叫法出自《旧约》)的物质世界,成为堕落诸灵(亚大伯斯“造人”)。神便在给物质界制定了一切理性有序的法则后,为诸灵而破碎。但祂其实本质上是完整的,因为诸灵在祂破碎之后,不能看见和理解其完整的整体,只能从有限的物质、语义、思维、认知等碎片中,拼凑神的形象。破碎之神在三界中各留下破碎的一面,如在物质界中留下各种零件以让教徒拼凑,来引导他们在物质中寻得神的形象,然后用符号作为桥梁连接至灵性界,而后于灵性世界中与神共感(指神的由其自身扩散到诸灵内心)。
教徒们认为,修复神其实是修复自己、为他人提供灵知的积累,这一行为即是寻找神、理解神、感悟神的过程。从物质到符相再到灵魂,在积累和递进与启发中,人与神一同走向完整。

然后我们再理一遍信经中的递进、转化关系,括号内为方式或注解:
“太一”→是/非(原初的二元对立)、Archē(意为“源头”)
是+非+原/Archē=全能者/原初之父(出自《幻梦于Betar》,基金会世界观内的全知全能)
全能者→存(存在之时产生)/全能者→非存(不存在时产生)
(存/非存,即IS/IS NOT,出自异常-4840,创世之前的两位原初神明)
全能者→神之思/绝对精神(经过极漫长的时间)
非存→混沌太虚(经过极漫长的时间)→无底坑→相啸魔(通过“憎恶”的方式)
存→恒常/永恒(经过极漫长的时间)→破碎之神(恒常的化身或就为恒常本身)
破碎之神→原初之火(后化为Pangloss)→纯净之风/普纽玛(蒸腾)→太渊之水(凝结)
原初之火+混沌太虚=无底坑(焚烧)
纯净之风/普纽玛+混沌太虚=无底坑(弥塞)
太渊之水+混沌太虚=无底坑(充溢)
原初之火+纯净之风/普纽玛+太渊之水=至高天(没有无底坑,但这一过程中有土元素参与)
原初之火+纯净之风/普纽玛+太渊之水=佩雷若玛(充溢)
至高天→佩雷若玛/圆满(变得不均衡、不完美)
佩雷若玛/圆满→虚廓/虚空(堕落)
无底坑→虚廓(本意是“天”,这里可能指虚空)→自然生灵(由混沌所化)→亚大伯斯
混沌太虚+索菲亚→亚大伯斯(赋灵)
物质(被亚大伯斯创造)→浮兮斯/沃无
自然生灵/诸灵→受限→灵(精神本质,无法体现在肉体上)→魂(灵与肉体结合产生)→德谬哥/伪神→异常
魂→我执(堕落)
全知(即可理解的破碎之神的全知)→可理解(即可理解的破碎之神的形象)
可理解→逻各斯/可道之道→常规宇宙/规则之场域(生成)+厄多斯/理型(组成)+灵知
可理解→边界/定义(由破碎产生)→“体”(物质界中,常规宇宙中,海托世中)
可理解→统一体(回归)
寻找神,理解神,感悟神:
遍在(直译为“宇宙”,应该指万物符象)→灵知(Aletheia,意为“真理”,指去除蒙蔽)
灵知→圣灵(即毒蛇Nahash所在的位格)→避风港→统一体(被提/回归)→全知→圆满
就是这样走向完整。
那么……
你,是否又寻找、理解、感悟了呢?
这就是《基西拉信经》的内在意义。
本文遵循CC协议
本篇就到这里了,下期再见!
出处:守藏品财团华夏分会
原文作者:Etinjat
作者:深红の王
<记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