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法西斯主义的含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主要在一些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
2、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表现和特点
(1)表现
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特点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策源地——日本

2、欧洲策源地——德国、意大利

(三)、绥靖政策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一战后,英法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的削弱,导致其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针锋相对;
1929年经济大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一战后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法西斯巧妙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英法资产阶级企图牺牲苏联和小国利益避战自保。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爆发原因

(二)、过程: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
1、在亚洲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形成。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2、在欧洲
①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②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在太平洋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4、在北非:1942年10月至11月的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三)、结果:同盟国胜利
1、1942年1月,以美、苏、英、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协同作战。
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四)、影响
1、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力量被削弱,美苏逐渐强大并争夺世界主导权。
2、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3、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发展成为世界体系。
4、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
5、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军事理论的发展。
★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根本原因)3、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4、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启示
影响:都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动摇了或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都促进了战后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都推动了科技进步,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都推动了反战和平意识的发展。
启示:
必须遏制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也能实现联合,共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和挑战;
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不断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形成: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①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a.领土问题: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德国被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日本归还一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及其窃取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b.殖民地问题: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②成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③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3)评价
①进步性:是全球性的国际政治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共处和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局限性: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2、联合国
( 1)时间: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后又有波兰补签,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2)性质: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4)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3、国际格局的调整
(1)背景
①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
(2)变化: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