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血色暗流——中国甲弹对抗(下)

2023-02-19 19:34 作者:-御刃社-  | 我要投稿

作者:御刃社战史组组长潘兴 前言:鉴于部分朋友对于中国甲弹对抗旧况的疑惑,本篇聚焦于中国早期甲弹对抗的困境,深入分析中国当时所面对的敌人。笔者认为,只有深刻理解前辈们的困境,才能更好地明白他们的伟大。本篇文章的目的是科普而非讨论政治,请某些人自重。

让我们开始吧。

(本文中若非特别说明,则击穿标准均为PKP+V80)

 

中苏交恶后,中国被迅速笼罩在“钢铁洪流”的阴影下。不幸的是,彼时的苏联正处在甲弹对抗的上升期,拥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坦克技术。最令前辈们担忧的,无疑是苏联坦克中的两位佼佼者——T-62和T-10M。

在当年的一本小册中,前辈们便记下了这些坦克的技术数据(虽然不尽准确),同时教导步兵在标准反坦克武器缺失情况下尽可能灵活运用战术打击坦克:

在珍宝岛一役中,前辈们成功缴获了一辆T-62(以及一车的3BM4)。通过测试,T-62的性能已大致明晰,如下:

(此处角度为水平角)

在那个反坦克武器匮乏的年代,纵然中国在70年代研发出了可用于100mm滑膛炮的73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此穿甲弹被认为“能对付T-62”),但其问题太多,质量极差,不能作为“靠山”:

实际上,T-62在当时的世界上确可称为先进。其作为经典的第二代MBT,装备威力惊人的2A20滑膛炮。即使是发射穿甲能力最差的3BM4,也能在1000米击穿135毫米60度苏联靶钢。其时没有任何中国坦克能够抵挡来自T-62的打击。

T-62一般配有16发榴弹,16发各型次口径弹药和8发BK-4(M):

相较于其强大的火力,T-62的防护略显不足。其首上首下防护和T-54并无区别,炮塔也仅是在T-54(成熟后)基础上略微加厚。其时世界上不乏能有效打击T-62的武器,不幸的是前辈们受制于种种因素,连得到这些先进的武器都极为困难,更不用说自主研发。仅就打击均质钢最有效的尾破来说,中国自主研发的经典破甲——85气破,已然是70年代的产品,而此时堪称恐怖的T-64已然问世。上文所说的73式穿甲弹,出现时也早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如果说T-62的防护就已算是难缠,那么T-10M则是真正的“叹息之墙”。其首上厚为120毫米,法线角65度。包括73式穿甲弹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反坦克武器,都毫无可能奈何T-10M首上。

T-10M的炮塔更为恐怖。前辈们估测其有可能厚达200mm,真实情况则更为惊人。笔者此前分析过IS-3炮塔防护,根据苏联图纸,IS-3的炮塔就已实现了最大厚度250mm以上,而其巧妙利用弧形铸造的构型使得其炮塔正面中心区横截面厚度(LOS)保持在200mm以上,稍微向两侧一点便升至330mm左右,更外侧甚至直接超过400mm。作为苏联新锐重型坦克,T-10M的炮塔相较于IS-3只强不弱。

这也就意味着,当59式等坦克与T-10M正面遭遇时,将极难击穿后者。同时,70年代的T-10M已然完全淘汰了BR-472,转为使用3BK9和3BM11,这两种弹药均能轻松击穿59式的首上、首下乃至炮塔:

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何前辈们会无奈地想出大规模步兵反坦克的战术。在那个年代,59式都已是稀少的“先进武器”,在技术落后、环境受限的情况下,又能如何呢?这是一种无法苛求的无奈。

自80年代中国与一些国家关系改善以来,西方甲弹对抗技术不断流入,其中便包括著名的西式105mm火炮和M111穿甲弹。这些领先世界的武器终于给予了我们大幅提升甲弹技术的机会,使得我们终于在T-62乃至T-72面前有了还手之力。

此后,中国甲弹对抗一路高歌猛进,越来越接近昔日梦想的“世界领先”。无论如何,我们都需铭记过去的成就与无奈,在经验筑起的高台上稳步向前。

血色暗流——中国甲弹对抗(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