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事里的威海:战火硝烟里,走出红色胶东“早行人”

2022-08-11 09:04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80多年前,中共胶东特委在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诞生,并领导了胶东地区轰轰烈烈的红色运动,为中国革命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党组织在胶东大地蓬勃发展开来。到1933年2月,地方党组织在烟台、文登、掖县、牟海等地区遍地开花,但多头领导、分兵作战的局面让各党组织几乎不发生“横”的联系,迫切需要一个集中党组织对胶东各级进行统一领导,打破“各自为政”的状况。

编辑

胶东特委就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应运而生。

1933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三,时任中共莱阳县委书记张静源接到省委指示,待时机成熟建立胶东特委,统领胶东地区党的工作。接到任务的他与中共牟平县委书记刘经三取得联系,以“鸡鸭公司”为掩护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并携着怀孕中的妻子来到牟海边区的北刘伶庄村,准备筹建胶东特委。

陈列馆里,张静源等三人的雕塑身后,是一座并不起眼的胶东土房。讲解员告诉记者,在陈列馆成立之前,这间房屋始终有人整理打扫和修缮,原因很简单也很深刻——几十年前,胶东特委就在这十几平方米的房屋中诞生。

踏入房间,带有浓郁胶东特色的火炕和大柜对面,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仔细看去,这面旗帜虽然针脚粗糙、褶皱斑驳,但在满屋的黑灰色调里,这抹红色的冲击力依旧震撼人心。

1933年3月的一个晚上,就是在这间土房里,张静源向参会人员传达了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宣布成立中共胶东特别委员会(简称胶东特委),并通过讨论决定由张静源任书记、刘经三、刘松山任委员。那晚的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但同志们却全无困意——因为自此,胶东大地上,西至莱阳、东到荣成的数十个各县级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党的工作更加活跃,胶东的革命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随后,胶东特委成员化整为零,分散到胶东大地发展党员、培养干部,扩大党的组织,积蓄党的力量。一时间,瑞泉中学、文登乡师、东驾马沟小学等学校成为党的秘密活动点。可是,由于发展党员时过急过快,忽视了对入党对象的认真考察,同年10月,张静源在莱阳被投机分子暗杀,胶东特委遭到破坏。

编辑

但革命的火炬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环境越是艰难,坚守初心的“火炬手”们就越是百折不挠,前仆后继。

1933年12月,刘经三在北平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取得联系,2个月后,新的胶东特委在文登林子西村建立。随后,胶东特委又历经两次解体、两次重建,在极端恶劣的斗争环境下顽强斗争,百折不挠。从1933年至1938年,仅五年时间,胶东特委书记历经八次更迭,张静源、张连珠、理琪三位特委书记和其他5名特委委员牺牲在了探求光明的道路上。

沿陈列馆的8间展馆一路走来,墙面上的珍贵史料,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胶东特委先后组织了英勇悲壮的“一一·四”暴动,发动了天福山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揭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

编辑

1938年,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在中共胶东特委的基础上组建胶东区委,百折不挠的胶东特委正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光荣任务,走向了新的发展历程。

胶东特委从黑暗中应运而生,引领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他们的忠诚与激情、硝烟与呐喊、牺牲与悲壮、挫折与崛起,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和思索。

为什么在那个阴云弥漫的年代,红色基因能够扎根威海?为什么眼前荆棘遍布,威海人民能始终坚守初心?漫步胶东特委诞生地陈列馆,答案便呼之欲出——一部胶东特委的成立发展史,也是一曲无数威海仁人志士不顾个人利益安危,为理想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辉煌赞歌。建党百年间,威海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牺牲,同时也创造了极具特色的威海红色文化。

百折不挠是胶东,坚韧不拔是威海。作为胶东地区第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机构,胶东特委在威海诞生,也在威海壮大,虽历经八次更迭,三番重建,发展历程崎岖坎坷,但他们的初心理想始终不变,而且越是艰险,越是向前。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始终激励着威海人勇往直前。


故事里的威海:战火硝烟里,走出红色胶东“早行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