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湖丛谈》
自从写上一篇《撒哈拉的故事》的笔记以来,已经过了整整一个月,北京也已经由春入夏了。上个月的这个时候,天空还是黄沙弥漫,满地杨絮;而进入五月,杨絮已经清理干净,黄沙也不再来了,天空清澈了许多。在这段时间里,我就只看完了这一本《江湖丛谈》。这本书其实是挺厚的,将近有500页,然而篇幅文字大量重复,内容也有很多雷同之处,若论实在的知识也没有很多,所以才用了“只”这个字。但是,我还是想要把它放在我的书单里一个重要的位置,原因在于,《江湖丛谈》是一个回望,既是时间的,也是江湖的。
在上一篇笔记的开头我写过,漫天的黄沙与《撒哈拉的故事》实在是很相配。所以现在我想的是,《江湖丛谈》,或者“江湖”,应该搭配什么样的气候和图景?有关江湖的文学影视作品一直是很受欢迎的,以至于想起江湖,就是影视剧所描绘的场景,音乐;但是更加贴近这本书所描写的江湖的场景,应当是没那么充满激情和热血的,经常充当古装剧背景的各种街头卖艺的和小贩。所以这是一个更真实的江湖,向上,它的运行方式可以作为武侠江湖的基础;向下,它反映的是旧时代人们日常的生活。既然如此,与这个“江湖”搭配的气候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烟雨江南,也可以是大漠戈壁,不过总的说来,最符合的还是高搭天棚,行人如织的北京天桥图景了。
我还是非常期盼更多人能看到这本书,即便它的确是十分啰嗦,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想要知道什么是江湖,应该没有其他更好的作品了。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是“时间的回望”,是因为它所描写的江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几乎踪迹不见了。在作者写下江湖见闻的时代(也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尚在感慨由于广盖房屋,人员混杂,江湖人的秩序和规模已经式微。一百年过去,房屋无疑是更多了,人员无疑是更杂了,加之新技术新媒体,江湖更无立锥之地了,只有一些技艺作为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和保护,传承下来,但是受众相比以前少之又少了。
在我小的时候(二零零几年),“江湖”在城市中尚有痕迹。周末赶集的时候,有卖蛇油的小贩,摆上地摊,让蛇在身上爬,以此招引顾客(这就是连先生讲的“撂地”“圆黏子”)。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仅存于我脑海中的记忆了。这一活动,很可能是没有组织的少数个例。但是现在在城市中,这样的场景是完全消失了,可能在农村地区还有保留,但是也是少数。以现在读者的年龄和背景而言,跟我有相似经历的估计有很多,以后还会更多,江湖的记忆在我们这一代已经几乎可以说是0,以后的读者更不用多说了。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消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通常来说对于过去和历史,我们都是很重视的,因此其消亡也通常会引起惋惜。这不是说过去和历史本身所承载的事物有多么美好,保存记忆可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以便在以后使用。江湖也是如此,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再读《江湖丛谈》,只是想保留这样的记忆罢了。武侠小说在读者中仍然很受欢迎,但是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现实江湖的程度上增添了很多想象,如果不了解过去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也不容易引起共鸣。
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江湖的,或者文学的回望,这是对于喜欢这类题材的小说、评书和影视作品的人而言的。很小的时候,我就看光碟的第一版《射雕英雄传》,这是我最早的与“江湖”相关的记忆。上小学时,我就在mp3上听刘兰芳讲《三国演义》,后来是石玉昆的《三侠五义》,“五鼠”、“双侠”、南侠北侠的故事我看了不下十遍。期间又有《儿女英雄传》、《杨家将》、《隋唐演义》《倚天屠龙记》,电视剧《封神榜》《倚天屠龙记》。及至上了高中,又在广播里听单田芳的《白眉大侠》《三侠剑》……也喜欢相声,从马三立到新一代演员都听了很多;到了大学,又听了袁阔城田连元等其他几位先生的评书。这其中的几部书,连先生在《丛谈》中写到评述门艺术的时候也提到了。
我想评书这样的艺术,无论是评书艺人之间,还是他们所播讲的东西,都是“江湖”。连先生在介绍江湖人的关系时说,他们进入一个地界,就要形成一个组织,选出“瓢把子”这样的人物(就像《隋唐演义》里的单雄信一样)。江湖人遇到江湖人时,即便代表不同立场,也要相互拜访,相互尊重,相互庇护。以前我读小说听评书时总不解:为什么每次可以置对手于死地时,主人公们都要留一手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英雄和坏人都属于江湖,相互之间要保持某种关系,很少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看家护院的保镖就是这样,在动手之前总要有很长的流程,以避免动手;只不过在演义当中为了吸引听众,使矛盾更激烈,才夸张地描写了。真实的江湖比演义少了一些残酷,然而尔虞我诈和欺骗更甚。作者说江湖分“金”“皮”“彩”“挂”几门,这里面几乎每种细分的技能都属于半真半假,有些甚至是全假。相比于演义中为了权位上演的阴谋和厮杀,真实的江湖里更多的是没有硝烟和刀光剑影的养家糊口,打把式卖艺已经算是受江湖人尊重的,以前的“俗”,现在也因为无人问津而不俗了。至于骗赌,卖假药、假货,偷、拐也不占少数,而这些也归入江湖之范畴。《丛谈》回望的就是这样一个更真实的和多元的江湖,侠义江湖因此显得更加梦幻,也显得更加真实。连先生所说的江湖,有很大一部分是江湖人自己都不赞成的,如今也因为民智开化和管理得当大多消亡了;至于那些正派的技艺,幸而得到重视和保护,大多数还能让人看到时眼熟(比如大鼓书、竹板书、相声和坠子之类)。归根结底,江湖人在书中还是世间,都要抱团取暖,都要互相斗争,都要注重规矩和秩序,这是人,尤其是底层人的必备技能。江湖外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也不必理解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就我而言,以后趁着空闲时间多赶去欣赏欣赏这些“江湖”艺术,至少有个见识,不为过往的人和事淡去惋惜,这就是我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