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灵魂与心》

2023-08-18 09:13 作者:helloemmanuel  | 我要投稿

《灵魂与心》是我近期读到过的给我的启发最大、视角最新颖、内涵最深刻的哲学类书籍。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不仅仅停留在哲学的思考(具体而言,就是对于生与死、灵魂和肉体、理性和经验的关系),还触及到整个中国自古以来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组织,人际关系、政治制度和宗教的广阔领域。换言之,《灵魂与心》不仅仅可供对生死观、祭祀和丧葬以及二元论等哲学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对于生活在当今时代,一个仍然深受农耕和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中的、有时难以理解本国社会和家庭如此紧密的关系和组织形式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所谓“灵魂”与“心”,其实是两种很不一样的认识自我构成的观点。“灵魂”代指的是——灵魂与肉体相分离,肉体可以灭失,但是灵魂可以在来世或者另一个世界达到永生不朽观念;而“心”则代指无独立存在的不朽灵魂,而有人心(包括语言和文字的情感表述)永存的观念。以灵魂与心为基础所形成的来世观念和现世观念,标注了中西方两种文明长达数千年在组织形态、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处世模式上的鲜明差异。传统的受宗教影响的西方人更注重自身灵魂的永存,倾向于弃绝外力的干扰和负担。并由此产生理性和经验的分歧,唯心和唯物的分歧等等。而中国的文化则告诉人们,自身的生存必须依靠身边的人、社会关系和整个群体,因此自从一开始,中国人就自发建立牢固的同盟和社会结构,无论是借助血缘、地缘还是其他可借助的一切因素。这分野主要存在于两方面:第一是重个人和重集体的分野,第二是来世和现世的分野。

作者认为这样的分野取决于两种文明所处的环境和原始的生存方式。一者(指起源地希腊)身处复杂的地形和环境,不利于一统的社会形态形成,同时鼓励定居者冒险和施展自身的力量;另一者则身处广阔的平原沃野,通过广泛的合作形式谋求生存。这样的分别融入了定居者的精神、信仰和行为。那么来世观念和现世观念的区别由哪里产生呢?作者提出这可能是追求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如果其人在世上,更注重自我的利益和价值,假设没有来世,则人生的意义就极大的缩减了。有了来世,今世的作为成了积累,成了行善。从根本上说,这还是在重个人和重集体的差异上产生的。

这引起我的第一个困惑:如果追求个人的独立和价值的处事方式和为社会做贡献只能通过来世观念调和的话,对于当今时代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来说,似乎很难生发维护自身权利,追求人格独立的动力。我常常见到子女长大后父母面临 一项抉择:是让子女追求更富足的生活而离开自己,还是留在自己身边而放弃物质条件的提高呢?作者在最后部分解答了这个疑惑,即中国的历史文化(或者说信仰)教育我们要更加注重精神和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与我们本体相对更密切的,相反地,西方文明更加重视物质世界,据作者,这可能来源于多个世界并行的来世观念传统),因此在这个抉择当中当然要选择后者。作者随后还有所补充,对照了当今强调的“新”“创造”、“前进”“方法论”“欲望”的概念与中国传统的“秩序”“养育”“归宿”“工夫”“情感”等等理念不相合。据作者说,这样理念的差异,就是当今社会一味西化,丢弃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基因相契合的生活方式的明正。其中谈到如今人类所创造的事物正在控制人类,社会单单强调方法和结果而非功夫,以及人人都进入快速涌动的浪潮当中而轻视归宿这些问题,我是深感认同的。尤其是不断前进这一点,与奥克塔维奥·帕斯在《印度札记》中描述的,西方的时间观念之论颇为符合。这两本书写作的时代都是在二战结束不久,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和新的媒体崛起的时代,对于“快”的担忧,现在还一直持续着。笼统一点来说,这可能也是当今中国在家庭、社会和更大范畴上出现失调的重要原因。再扩大一步说,全世界或多或少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

上述举例是说明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人趋向西方的进程,其中固然有直接的文化交通、战争等等演进的因素,但是我个人以为,从基本上说,是中国(包括除了西方和中国以外的世界)很大程度上采纳了一种新的生存和思维模式。再追溯一下,可能从科学(或者说纯粹的理论研究)传入的时候这一进程就开始了。对于纯粹的物质世界进行研究,这是不契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总归要落到人身上,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其他的学问。因此放肆一点说,中国所有的学问都是或者部分是社会学(这一点再书中其实也有论及,就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总是与政治并行这一基本的特性)。让中国人接受这一转变,离不开世界市场和国际竞争,显然这些要素是中华帝国此前非常生疏的概念,然而等到要面对它们的时候,整个国家完全无法抵抗。想象这一过程:重个人、重来世的观念引导对另一个世界(即上述纯粹的物质世界)的和探索,这样的研究深刻而具有颠覆性,它的成果借助追求物质进步转化成科技,科技再借助割裂和对抗的观念转化成武器和战争,粉碎了一个长期以来依靠着和上述所有东西背后的观念截然不同的理念运行的社会。这其中有一项:为什么对于纯粹物质世界的研究能够具备如此重大的影响力,并且正是这一影响力亲自影响甚至彻底改变了另一个与之持有不同信念的社会?换言之,为什么不是反过来呢?也许答案正在于这两种信念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服务于不同的使命,在西方社会中,强调个人、来世和分离;而在中国社会,强调的是群体、现世和统一。

看起来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虽然有其明显的历史标志,但是其背后的道理依旧有些微妙。但是反过来,西方社会被中国的思想影响这一过程最晚也要到启蒙运动时期,并且这一进程并没有前一种进程激烈和显著,因为这是一个被动和主动的问题。

上述的是个人在阅读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思想影响和演进部分时,产生的对当今的我们的两难之思考。除了思想的演进、影响甚至互相征服之外,作者还提到思想融合之过程。即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心与心的照映和连通,具有很强的融合力量,以至于佛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入中国之后,都实现了在儒家(或者说中国传统哲学)框架下的本土化。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及两种不同文化和社会内部对于生存相关的思想的演进。在中国,先后有道家、墨家、佛家和基督教等等与儒家相对的思想。道家不尊崇鬼神观,并且强调一小群体,在世道混乱,大群体分崩离析时便会兴起,而社会稳定时则逐渐式微。因此,由方术演进至科学(即盛行利用鬼神直到技术的观念)也未能成就;墨家尊崇鬼神,但是强调一大群体,不过由于没有专设的祭祀场所训练人与鬼神交流而失败;佛家则无鬼神的观念,强调的是轮回和跳出轮回,以及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所谓“业”。据作者,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积极作为的思想。从读者的角度看,似乎也是如此。这又是一个疑问:印度社会与中国社会相比,同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与西方社会相比起来,似乎又更为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拥有很长时间的统一历史,另一个则很少处于统一时代。一个是重当世的积极作为,一个是重来世的“不造业”;从印度教来讲,印度教也有鬼神。而基督教由于强调对上帝的爱高于一切,也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因此也未能流行。

在西方,宗教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科学的削弱。科技和科学深刻揭示和颠覆了诸如人类起源、物种进化和天体运动等宗教关注和赖以解释其世界观的核心问题,动摇了宗教的根基。当然,无可否认的是,当今宗教的精神仍然在西方社会持续产生影响,正如受到类似冲击的中国社会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坚守儒家传统和儒家精神一样,宗教改革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说回传统的西方处事模式的变更,想到此前外媒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更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与父母住在一起,这似乎能反映出有些深层次的变化。宗教地位的下降,来世观念的式微,对人生意义重新的追寻,对物质和精神的再取舍等等。另外说到宗教自身的道德约束和教化作用,对一个高于自身力量的尊崇所起到的何种影响,当宗教不再占据中心地位,可能带来冲击,但法律填补了这一位置。另外关于西方,还存在一个问题。心理学所研究的“心”和本书标题所谈及的“心”迥然不同。中国的“心”是人心、仁心,是承载正义和善的器皿,或者说是这些的传递者和守护者。然而西方的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好比中国画和油画,都体现的是群体和个体的分别。再说回个体与集体的话题,利己行为在物质上比群体行为积累得更为丰富;在精神上,似乎对于个体的关注也更好地解释了人的内心世界。这好像又能牵扯到一个视角的问题。

上述的所有感悟似乎已经偏离了作者原本想要探讨的主题,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演进,也算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两种文化之间的分歧似乎正在缩小。但是就一方而言,中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正在经历西方社会此前有过(有些现在依然存在)的进程,问题是处在西方社会的框架下,自有一套延续下来的行为、信仰或者其他的东西来应对;而处在中国社会的框架下,这些问题是很系统性和外部性的。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面临着与传统大相径庭的形势,面临用传统的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前所述,作者在几十年前观察到的一些新的趋势,如今依旧是一道坎。要处理这些问题(例如家庭),或者是抛弃传统,或者是部分抛弃传统。要想单凭传统解决问题,可能是为形势(外部和内部的)所不允许的。

最后的最后,记下我很欣赏的两个比喻。其一是对人的记忆犹如乐谱,一旦记下乐谱,就能重新还原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说的是载体,比如语言文字的问题);另一个是将中国比作一个长寿的老人,对于老人,我们应当懂得去问他长寿的方法。


读《灵魂与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