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输也能说成赢?以古埃及和清朝的文献为线索【古代王朝的舆论战】

2023-02-26 12:06 作者:Fractus  | 我要投稿

托勒密居然也说了有关于这种翻译壁垒的问题,那我也想谈一下我的另外一些观察,这样的单一线性历史叙事也会导致在个人对于一写非线性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发展,比如自然科学和形式科学方面产生极其严重的误解。如果说北美的阴谋论者们往往容易将自然科学视为某种魔法的同位物,那么线性历史观下的科学就会变成一种接近于师承与家门关系下的的单一建设物,或者简单来说,他们会将科学的发展与产生视作一种个人层面上独立传承的“技艺”,进而忽略现代框架下的科学和哲学是建立于有意无意的多通道信息交流的事实,这一点尤其在生物科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上世纪生物学和医学的主要突破没有任何一部分可以从基础科学和工业的支持和突破中脱离。

也因为这种独特的视角,人们甚至会试图将物理科学甚至生物学本身和医学剥离并单独探讨,也像是双重思想般的沉浸于另外一种传统医学(或者他们眼中,仅仅是另一个“医人”技艺的师承流派)可以独立于另外一个流派而解释“人体”的想象,而反对者也只会借用临川医学里不完整的甚至早已被普遍质疑的部分范式来反击,并试图以这类学术范式去在社会乃至意识形态层面谴责对方;而另一方也经常通过其传承中存在的“道德”和“宏观”视角来进行回应。

很显然,现代学术景观在内部是撕裂的,其基于突破边界和多渠道获取和判断信息的过程,却又不断架设固定范式的活动并造成不断复杂和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但是更神奇的是,在这样的线性历史观念下,人们居然通过彻底忽略科学的这种侵犯性和交流特质对而心安理得的接受了科学的僵化,并进一步对Marxism和各类社会科学的也强行塞进了儒家庙堂和民间信仰的框架中,在这一层面,所谓的社科研究者、“理工科”意识形态的接受者和那些伪史信徒,无论他们对于这些事物的价值判断为何,似乎全都使用了同样的模型,不得不让人感叹。

而这套模型的进一步演绎,则往往导向一种诺斯底主义的结构。

为什么输也能说成赢?以古埃及和清朝的文献为线索【古代王朝的舆论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