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拜仁1-0柏林赫塔 低保取胜,边锋堆积并不能解决问题

今日凌晨,拜仁和赫塔在皑皑白雪之中迎来了本赛季第二次直接对话。最终是有惊无险地拿下了三分,继续保持积分榜首的优势,但过程仍然值得探讨。

首先谈谈首发。拜仁方面,在格雷茨卡和哈维·马丁内斯缺席的情况下,后腰只剩下基米希、托利索和罗卡三人,但是和上场面对霍芬海姆不同的是,弗里克这次又放弃了对后腰的使用,直接启用了“三边锋”——即格纳布里、科曼和萨内同时在场的情况,其中格纳布里和穆勒组成了双中前的位置,整体阵型更接近4-1-4-1。后卫线上卢卡斯和聚勒得到了首发机会。
赫塔方面,本赛季从弗赖堡引进的门将施沃洛夫在近期发挥失常,36岁的老将亚尔斯坦在近两轮重新回到了首发当中,库尼亚和卢克巴吉奥双翼配上扫荡能力极强的达里达构成了前卫线,皮扬特克单箭头。

开局阶段,基米希单后腰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例如在以下这个镜头中,拜仁完成一次进攻后,对方库尼亚快速从中路突破,对他第一时间干扰的是内收到中路的卢卡斯,但是犯规动作也只起到了一定的阻延作用。最终对方还是在弧顶附近形成了一次相对不错的射门机会,只是质量不足。我们能看到,基米希是从边路往回斜向跑动,起因是中路推进不力的情况下,基米希大量的摇摆到边路去做接应点。

再看另一次拜仁的由攻转守的过程:基米希这次直塞丢球之后,中路立刻撤回来反抢的是格纳布里。此时远端可以看到卢卡斯在跟随卢克巴吉奥的行动路径做拦截,而基米希原本策应的这一侧,帕瓦尔的站位较高。

实际上,本场比赛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在进攻端两个边路推进力度不足时,基米希不仅要承担调度作用,还要起到之前中前卫的作用左右扫荡支撑,又要弥补边路的插上进攻,甚至要作为唯一的后腰去拦截中路的反击。虽然卢卡斯和帕瓦尔本场适当的内收缓解了一部分基米希的压力,但是体系并没有因此得到了优化。和基米希对位的达里达以及回撤防守的皮扬特克多次对他的持球进行干扰,限制他的出球,以至于基米希本场94次接触的情况下,只送出了63次传球,成功率88.7%低于以往平均值。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为了适配单后腰战术,两名边后卫不能过度插上,需要一定时间摇摆到中路来作为策应点和防守屏障。同时这样的战术对两名边锋的要求非常之高,缺少边路策应的情况下,两名中前卫会在肋部扯动和边锋形成配合,但是又出现了新的矛盾:萨内和科曼都是逆足边锋,两人在边路的突击习惯上其实都更倾向于内收,两名需要空间的中前卫位置又被挤压。换句话说,边路的空间,尤其是下底的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在肋部的配合又因为临时的变阵缺少磨合,制造的威胁相对并不多,不过还是制造出了萨内造点的那次突击,可惜莱万最后未将点球罚进。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拜仁后场和前场之间的衔接不足,建立进攻阶段过度依赖球员个人的盘带(萨内7次盘带6次成功)。在场面上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压制,反而让看比赛的观众更以为这是一场对攻大战,毕竟对方拥有比拜仁更多的射正,这一点也反映了中场在拦防上还缺少支撑,例如对库尼亚这样盘带能力出色的边锋,缺少及时阻止他继续向前的防守动作。
最后拜仁取得胜利,还是依靠了科曼出彩的个人能力。在这次进攻前,后场出球困难的局面下,聚勒向对侧发起长传转移,穆勒得球后交给肋部策应的科曼,后者果断内切打门,球经过防守球员史塔克折射后打横梁下部入框。

细数本赛季“三边锋”的比赛,无论是穆夏拉、萨内还是格纳布里在中路充当8号位角色,比赛进程都相对更加艰难。例如2-1狼堡的比赛中,萨内在左侧承担了过多的防守任务,而在进攻端无法发挥出他下底的作用,而格纳布里在中路又缺少突破的空间,常常和对方陷入肉搏之中;在穆夏拉作为中路球员出战的三场比赛中(不来梅、柏林联和莱比锡),拜仁未取一胜,9分变3分。这样的4-1-4-1阵型,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为了进攻而进攻”,但在整体上反而让攻防两端都得以弱化,这几场的比赛进程和结果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不过好在这也是格雷茨卡和哈维·马丁内斯感染后缺席的最后一场联赛,而且巨大的积分优势也可以让弗里克再更多地进行其他尝试。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拜仁众将士能在卡塔尔一切顺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