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艺术与土味文化
03-15 14:58
曾经胡适先生说过一句话,我仅记得其中一小段;“国民审美日益下降”他还提到了其它方面,但我仅熟记了这一段,因为我们现在正生活在这个审美日益下降的时代,而且它在肆意生长,像染了洗衣粉的海藻。
若要深究其人民审美为何低下,要从多方面探究,而且它们彼此连结,形成诺米骨牌效应,试看以下分析。
一学校教育因素
在我求学过程中,我所体验到的审美艺术培养,几乎是零星可见,而所教艺术之科目唯美术再无其它,而上课其间,老师尽管教授而不管讲台之下学生是否听之,听懂,下课后拿起书退回办公室便可大事告捷,自然学校内就有了“轻美术,重语数英”之风气,但我所知道的应该是无科目轻重之分,然现在教育界又突然宣布将美术课变为必考之科目,我细细一看,便嗅到了应试教育的气味,更别提如何培养学生审美之修养。
二家庭因素
由于身为人母,人父的他们曾经也做过学生,然而他们所知道的是;“课有轻重之分,人有目标追求,其他副课该放则放”的要求传输到他们孩子的头脑,再由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再把这种思想传输到下一代,久而久之,中国国民再无审美艺术之意识,真成了行尸走肉。
三社会因素
由于没有形成追求提高审美修养这种气氛,于是上层社会的人只与上层社会的人交往,下层社会的人只与下层社会的人交往,形成这种现象无非有两种因素;家庭教育的差别,学校教育的缺陷,这在中国是很悲哀的。
上层人不愿与下层人交往,下层人又无法与上层人交往,他们获得的信息也就非常局陷,然而所谓上层人,下层人只不过是思想高低。
这三者就如同诺米骨牌,一个被推倒,随之轰然覆灭,人既要学知识,又要具备审美修养,缺乏知识而具备审美修养就如同孤独的疯子,而缺乏审美修养而具备知识就如同木讷机器人。
细细想一下,具备了审美修养的人是不是在处事做人上也会有不同。
如今在这样的社会又出现了所谓土味文化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我看过不少,无非是缺乏审美,处在社会基层人民所创造的被他们称之为艺术,称之为文化的作品,他们深以为傲的东西,像极了小学上音乐课,老师让学生唱歌,而他们羞于启齿,从不给自己展现机会人,等到长大成人之后跑去kTV放开嗓子嗷叫。
诚然,我在求学艺术的时候,有一本名叫《艺术概论》的书中提到“凡人之创作东西,皆可称为艺术”但那是广义而说,若要细分则是;“具备艺术修养,拥有技术技法的人创作的作品且内容具备一定深度,内涵与观众产生一定同感(也可以没有)”被称为艺术。
土味文化,一个当今社会广为流行的艺术风格,其中有行为艺术,图画艺术,文字艺术等,一个在网络上疯狂蔓延的艺术肿瘤,一个广大民众审美趋向的指示剂,现在我们不仅要深思,为何当今社会会出现这种东西,是教育流于行式还是社会风向所变,还是什么呢?
我的标题是审美修养与土味文味,于是就有人要问了“它们之间有何关系”简言之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因为从小就该抓起的审美培养,却视而不管,一味地要求分清主次,忽视日益严重的问题,这才出现了这种畸形的文化了,可现在却要将它变为应试教育,就像治病,不问其病之根源,只看它的临床症状,开了一些不治本的药方,误人于水火,心里还想着要病人如何感谢他。
这也算是发了一顿牢骚吧,然而中国还有未出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