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钿子



铜镀金累丝点翠嵌珠石凤钿
镀金累丝点翠嵌珠石凤钿,清光绪,高20cm,宽30cm。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为光绪帝皇后穿吉服时所戴。钿子用藤片做骨架,以青色丝线缠绕编结成网状。钿上部圈以点翠镂空古钱纹头面,下衬红色丝绒。钿口饰金凤凰六,钿尾饰金凤五,下饰金翟鸟七,均口衔各种串珠宝石缨络,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钿子,是清代中期开始到清末民初为止,旗人成年女性所佩戴的一种冠帽。钿子的前身是满族妇女盘发包头的传统。清朝初年,满族旗人女子日常生活中,除了佩戴冠帽,最主要的发式就是盘发包头。例如孝庄文皇后就经常作此打扮。
钿子的结构。钿子由三部分组成:骨架、钿胎、钿花。骨架材质一般采用金属丝或藤一类的物品制作,这一步可以构成钿子的基本框架形状。其次是钿胎,采用丝线、布,或者纸制作,制成有些类似于“包头”的一种形似“覆钵”的模子,然后罩在骨架之外,以骨架作为支撑。这样通过骨架和钿胎,便形成了钿子类似帽子一样的本体。

骨架与钿胎根据本身的材质不同,也有各种颜色,目前见过的颜色除了最基本的黑色外,还有蓝色、红色等。此外,一些用丝线编织成的钿胎上还有一些吉祥的纹饰,例如珍藏于故宫中有不少钿胎,均是黑色丝线编成的“寿字纹”胎。




钿子的戴法。钿子虽然长的像帽子,却不像其他冠帽“顶”在头上就可以,而是把钿子“扣”或者“扒”在脑后的,所有绝大部分清宫剧中钿子戴法都是错的!这件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老古董——点翠嵌珠宝五凤钿,上面装饰有五只金凤,都口衔珠玉,华丽至极,令人对古代匠人的手艺惊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