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布恐怕贴不住了,国际空间站再度漏气,俄航天总裁暗示或该退役
根据俄媒体相关报道,已经服役20年的国际空间站再度漏气,这是继今年八月份以来又一次发现漏气的现象,和之前不同这次空间站的漏气点估计使用铝箔胶带再也贴不住了。那么好好的空间站为什么会漏气,处于太空中的空间站又是怎么做好防御工作的呢?

金属疲劳,高速微小颗粒,都是造成漏气的原因
自从去年9月国际空间站发现有漏气现象后,今年的8、9月份,国际空间站的漏气速度更加严重,宇航员们发现大约是之前的5倍速度,通过多次分段舱门封闭检查,最终发现是“星辰”舱发生漏气,宇航员用茶包找到了漏气点,裂缝大约有4.5厘米,他使用了“补锅”利器——铝箔胶带给漏气点贴上了,虽然都知道露气点是有压力的,但是贴厚点还是能暂时起到堵漏的效果。

不过贴过胶带之后,执行此项任务的宇航员谢尔盖∙雷日科夫发现用橡胶和铝箔制成的胶带修补裂缝并不是万全之策,“泄漏”舱内的压力已从736毫米汞柱降至685毫米汞柱。
那么作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尖端科技,为什么国际空间站会漏气呢?
星辰号服务舱(Zvezda,俄语:Звезда,意为“星辰”)是2010年被发射到太空的,已经服役了10年,而整个国际空间站已经服役了20年。它是第3个被发射入轨的空间站组件,2000年7月,由质子号火箭送入太空,并与曙光号功能货舱对接。而实际上其舱体核心部件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说有30多年的历史了。

设计使用寿命是15年,但是由于长期搁置,十几年后才被送往太空,星辰号服务舱“过渡舱”带有压力的管道备受金属疲劳影响,再加上前苏联时期的制造工艺比较落后,是的“星辰舱”具有先天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设施设备过于陈旧,另一方面当时设计有缺陷是造成星辰号频繁漏气的主要原因。宇航员们也曾指责噪音过大,以至于乘员们在舱内不得不使用耳塞。

而更加危险是的由于国际空间站在其轨道上会遇到太空碎片,对于大型的碎片他们可以提前检测,然后启动发动机推动空间站以避让。但是对于细小的碎片只能依靠舱体外壳的防护层来保护了。一旦防护层老化,高速的太空碎片就会将该舱体击穿,太空中的各种射线也会直接影响该舱体安全。
今年,11月,俄罗斯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期间从国际空间站外部拍摄了漏气点区域的照片,从外部看起来并无任何损坏。12月18日,飞行控制中心的专家在与国际空间站进行交流时表示,从气压判断,“星辰”号服务舱过渡舱段还有一个漏气点,目前不清楚具体位置在哪里。

这才是致命的,找不到露气点就意味着只能不断的增加氧气、氮气补给,想要用胶带继续贴也找不到地方了。为了继续寻找漏气点,宇航员们提议借助听诊器寻找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内的“漏气”点。此前,曾利用茶叶包、GoPro摄像机、细纸条、细塑料条以及塑料袋和塑料薄膜寻找“漏气”点。

据悉地面的专家也已经研究出新的修补方法了,原计划12月份向空间站运送平衡空间站气压用的氮气以及裂缝密封材料,但是由于执行该任务的 “进步MS-16”货运飞船进行再次检查,日期被推迟到2021年2月15日执行。
新型材料,主动防御,保护空间站安全稳定工作
总之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修修补补,如果持续修不好,只能退役了。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周炳红研究员介绍:“这个国际空间站它每天都会掉个10米左右还是几十米,也就是确实那里其实是有很稀薄的大气,在这个阻力作用下,它是慢慢会往下掉。”

最主要是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建立时间跨越比较长,各系统虽有协调,但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配合实验,整体效率还是很低。无论如何,它还是成绩斐然的,当宇航员在舱内完成各种实验的时候,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随时在太空中促进科技进步的优势。
明年我们主持建造的空间站就要陆续发射到太空,那时候将有新一代的空间站运行在太空。按照计划,未来两年工程全线将通过11次密集飞行任务建成中国独立建造、自主运营的天宫空间站,期间还将进行多次回收任务和在轨关键技术的验证。

预计在2022年前后就可以建成,整体呈T字构型,有三个舱段,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后发优势自然不必多说,那么我们的天宫空间站是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呢?
首先,根据我们已经建立的碎片监控系统,完成主动避让碎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其次,特殊知道的舱外壳体材料充分考虑微小高速碎片的撞击;最后,舱外会有两类机械臂,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我们已经掌握了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能力。

总之,属于我们的空间站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