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戏里戏外皆人生】“百废待兴”的第一次传统京剧演出(杨柏年)

2023-03-31 20:50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秋思按】杨柏年老师,浙江镇海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2014年8月去世,享年81岁。1954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后,到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工作。1960年调市局消防处后任防火监督员,高级工程师,多年从事消防文艺宣传和消防影视片创作和摄制工作。1994年退休于上海市消防局。2003年,转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军休干部。


杨老师生平热爱文艺、戏剧。系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并担任上海国际京剧票房副理事长和上海春秋京剧票友社总干事等社会职务。


杨老师生前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文字集结成书《戏里戏外皆人生》,通过文字杨老师把自己毕生所学,对京剧麒派艺术的感悟,以及在票界多年的所见所闻做了很好的梳理与记录,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上海票界活动史料。因为是杨先生自费出版,印量不多,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精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在公众号展示,通过这些文字老戏迷们能回忆当年的过往,新戏迷们则能领略当年老先生的风采。


图片
杨柏年先生


1978年开始,各方面都在步入正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瑰宝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文化部也发出通知,各种传统戏曲,经选择后可继续公演,京剧自然也不例外。上海京剧院紧随着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正酝酿排练和上演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剧。对于有积极意义的戏曲,我们取其精华,加以重编排练,仍可搬上舞台面向大众。


我因为本身宣传、创作工作的需要,那时候与社会上一些专业剧团、文化宫、文化馆等团体联络往来频繁。黄浦区文化馆当时比较活跃、活动丰富,文艺组的一位宋老师建议由黄浦区文化馆首当此任也得到了馆长彭美德同志的赞同和支持:在文化馆已设立的“京剧大家唱”中,除了演唱原有的样板戏外,还要逐步增添新的传统剧目。恰逢中央又出指示:样板戏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仍应提倡;我们要逐步增添传统优秀剧目,必须本着“两条腿走路”的精神。


文化馆领导经过再三商量,决定由在“大家唱”中比较活跃的汪国镇、高玉秋、崔正龙、刘正奎、刘松鹏和我等一些人,组织上演一台传统京剧。最后,议定了节目单为高玉秋、崔玉龙的《苏三起解》,汪国镇、刘正奎的《两将军》,我和刘松鹏、崔正龙的麒派 代表作《打严嵩》。一切排练费用、场地、辅导、配角、服装、化装、道具、乐队均由黄浦区文化馆大力支持。1979年初秋,这场传统剧终于在光华大戏院(今延安路、成都路附近,现已拆除)公演三天,演出非常成功,反响很大。在那个时代,这无疑具有其特殊意义,这场演出是“文革”过后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次传统剧的演出,打响了头炮!从此,业余京剧界也陆续开始排演各种有意义的传统戏曲。


图片
《陈毅测字》剧照


孙鹏志老师趁此恢复了对我的辅导传授。文化馆在这基础上建立了京剧队,开始正常活动,每隔一两个月就演出一台既有传统剧目又有样板戏的京剧专场。周而复始,在黄浦区文化馆创作组的配合和支持下,我们排演了《戚继光上任》、《夜闯虎口镇》、《陈毅测字》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京剧,皆由汪国镇和我主演。那时我正在孙鹏志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再次复习、学习麒派艺术,特别是1985年9月的《陈毅测字》一剧,运用了麒派高亢激情的唱腔、顿挫有力的念白,潇洒自如、稳重巍峨的步子和身段,尤其是在与日寇面对面的咬口对白中特别运用了《四进士》、《打严嵩》中的咬口气魄,表达出陈毅将军深入敌后展开对日寇的巧妙斗争,最后完成任务带领游击战士撤离回山时则运用了“跑城”身段和“三叉花”的台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个短剧的演出、服装、化装得到了儿童艺术剧院的支持,乐队是西洋、民族混合乐队,由当时消防文艺宣传队和京剧队联合伴奏,由李刚作曲并担任指挥。可以说,这个戏是我生平学习、运用麒派艺术比较满意和成功的一出。


重返原工作岗位后,工作的历程、学习的心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使我渐渐淡忘了那个年代的遭际,虽不至于忘却,却也不再感到愤懑与无助。


工作的顺利进展,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促使我在政治上提出了进步的要求。1978年9月,我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1979年10月、1981年12月、1982年8月又陆续递交了“思想汇报”。我相信,只要跟着党的指示方向,组织和群众有需要,这就是“正业”。我暗自下定决心:既然明了这个事理,接下来就该竭尽全力做好我的宣传工作。


【戏里戏外皆人生】“百废待兴”的第一次传统京剧演出(杨柏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