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比亚迪今年朝着300万销量去了

2023-07-08 11:39 作者:车行老司机  | 我要投稿

上个月车展,遇到比亚迪4S店的朋友,谈起各自的工作情况,有点感慨。

618都在做店头促销活动,其中最困难的就是客户邀约工作,把客户邀过来都千难万难,更别提成交,整个活动周期下来,一周才收十来个订单,这还是有史以来优惠力度最大的时候。而我们当地的比亚迪4S店(海洋网)光在618当天就收了60多个订单,整个周期内90多订单。

传统合资品牌为了争夺订单各自放出巨大优惠,但消费者也不见得买账的时候,比亚迪却用统一指导价,完全凭借强大产品力兵不血刃的方式,从合资品牌手中轻易的拿走了市场份额,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竞争新格局。

比亚迪在今年1~6月份共计销售125.56万台,占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的1/3,稳坐国内乃至世界销量冠军,这种成功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主要就是两个原因。

 


 

一、扎实的定价

比亚迪非常清楚它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哪些,这直接反应在车型定价上。

海鸥7.38万元起,车型一推出,合资品牌A0级市场直接崩盘,POLO、飞度、致炫这些曾经销量不俗的车型,以前一家店能卖20~30多台,现在直接变成个位数。秦PLUS冠军版9.98万,合资品牌紧凑级入门家轿市场直接萎缩了一大截,销量看起来还不错的目前都是靠巨大优惠吊着最后一口仙气,导致4S店赔本赚吆喝,这也是7月份油车价格普遍回收的直接原因,优惠太大亏本,优惠小了卖不动,处境岌岌可危。

 


二、头部效应

买车时最重要的是什么?产品?价格?还是口碑?这些都是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是第一印象,就是你在打算买车时,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的那个品牌。比亚迪现在成为很多人买车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品牌,这就是恐怖的头部效应,销量好的会越来越好,销量差的只能越来越差。

我们之前做过一些经销商调研,传统燃油合资品牌的销售普遍反应客流下降、销量下滑,客户购买周期变长,对比比亚迪的客户不多;而在比亚迪4S店那边得到的反馈非常有意思,他们说客流每月都在增长,客户购买周期非常短,普遍决策周期在5~7天,同时也反馈说客户在买车时很少提到有在对比车型。这个结论就很有趣,直接验证了比亚迪现在的头部效应:在合资品牌看来,客户没有对比比亚迪是因为在没有进店的时候就已经战败了,原本应该属于目标客户的群体已经被抢走了,而且是在机会都不给的情况下。

 


三、路线策略

比亚迪的成功是多方位有利因素促成的,外因是国家对新能源政策的大力扶持,很多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中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局,例如现在的美系品牌,而比亚迪抓住了时代机遇,按照现在的销售进度,全年销量直奔300万而去。

除了外因,最重要的内因其实是比亚迪的策略。翻开汽车品牌发展史,每个品牌都是极其的相似:19XX年,某某品牌造出了一台赛车,参加了当年的拉力赛,取得了好成绩,某某品牌凭借优秀的性能从此奠定了基础,在民用市场大杀四方。这些发展史有个规律,都是自上而下,从性能转向实用,最终获得成功。最近的例子就是特斯拉,第一台车就是性能跑车,再一步步推出贴近普通用户的民用车型。

这种做法是普遍的,先建立高端豪华的品牌形象,买不买无所谓,关键要贵。而比亚迪却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自下而上,这也是国产汽车品牌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方式。比亚迪真正开始走量是从秦PLUS开始,起步就是10~15万的亲民价格区间,23款冠军版更是下探到了10万以内。汉唐两个车型在20~30万站稳脚跟后,比亚迪用腾势N7向30~40万价格区间发起突破,未来还有方程豹、仰望高端品牌进军原本属于豪华品牌的一亩三分地。

 


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风起云涌的一年,卷完了合资品牌,下一步就是卷新能源市场,比亚迪头部效应已经形成,下一步就是坚持自下而上的发展策略,稳扎稳打向高端豪华市场发起冲击,完善全价位的产品矩阵,剩下的一切交给时间来证明。

 


比亚迪今年朝着300万销量去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