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魔都行迹-古漪园

2018-11-14 19:11 作者:sepstar  | 我要投稿

在上海的时候,住的地方就在嘉定的南翔。距离地铁站不远有一座中国传统的江南园林,这就是古漪园。

在那些日子里,古漪园也不是常去,大致去过3、4次的样子,春天、夏天、秋天都去过,就是冬天没有去过。古漪园在这几个季节里都有花展,所以选择这几个季节。特别是春天赏花的季节,这里宾客盈门,很是热闹。

古漪园外的一条街,不少卖南翔小笼的店铺。小笼包是南翔镇的招牌。我作为个人没有买过南翔小笼,不过有两年公司举办年会都是在那儿附近,倒是一起吃过。

距离古漪园不算远,有一条南翔老街,街上还有一座古寺——云翔寺。老街那里比不了七宝呀、朱家角呀,规模小,名气也不大。

小贴士

古漪园初由河南通判闵士籍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后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营造。后园归贡生李宜之,之后又归陆、李两姓。清乾隆十一年(1746),又易主苏州洞庭山人叶锦。叶锦于翌年春起,重葺并拓地增筑幽赏亭等建筑,于次年秋落成,同时改名“古猗园”。乾隆五十三年,里人劝募捐置州城隍庙,古猗园遂为庙之灵苑。清嘉庆十一年(1806),又募款修葺。清同治七年(1868)复修时添丰乐亭。

民国21年(1932),国内建筑被毁于“—·二八”之役,假山倒坍,花木枯败。翌年四月,朱寿朋、陈少芸、王荃士、王同愈、周公励、李良材等60人,发起成立古猗园整理委员会,募款6000元,雇工鸠材,予以兴修。柳带轩、鸳鸯厅、书画舫、浮筠阁等,均落地重建。竹枝山顶之补阙亭(一名缺角亭),亦建于此时。时园基约27亩。越4年,又遭兵燹,除补阙亭外,几成废墟。民国35年,里人募款700万元,重建南厅、白鹤亭、书画舫。民国36年,新建微音阁。

古猗园的园艺布局,从明代起就以戏鹅池为中心,后经清代青至建国后的历次修复和拓扩,都注重挖河理水,以水为主相映园景。古猗园的水,与外隔绝,但在百亩之园中,有千米距长的溪流。以方池和狭长形的水面形态,多弯曲折,而有源远流长之感。猗园向东扩建的三十余亩风景区,亦凿池引水,建亭架桥,池中设岛,曲径通幽,使新老景区之间水体布局,纳入明代江宏《游猗园》诗:“烟花雾植古槎桥,涌出珠宫倚碧霄。风度猗园竹影静,水依殿霭石幢高”的意境,成为上海园林水光山色之最。

“猗园”的名字,取《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为美盛貌,融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为一炉而得“猗园”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 《猗园》记:“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山,指园内竹枝山,它体现了竹叶青山,竹山青青,绿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绿、素雅、清秀之姿,给人以淡雅秀美之情,使古猗园的园名与园景相统一。

往期回顾




魔都行迹-古漪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