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人”到底是什么人?尼采眼中的未来人是什么样子?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惊为天人的超人哲学
我们会从一部电影开始讲述尼采谱写的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整部人类史诗。接着通过三个比喻来回答超人到底是什么。你将理解尼采和舒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何不同之处,以及当我们说你在思想的现代性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查拉图斯特拉离开森林中的隐修者之后,来到一座市镇,很多人聚集在广场上,等待一个走钢丝者表演。查拉图斯特拉突然来了灵感,一根绳索悬在两座高塔之间,人行走其上,艰难而危险。这不是像极了我们漫长的一生吗?
如果把两座高塔分别看成动物和超人,人的一生不就是一场从动物到超人的艰辛跋涉吗?人是连接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
人之所以伟大,乃在于它是桥梁,而不是目的。
人之所以可爱,乃在于它过渡和没落。
动物好理解,超人是什么呢?查拉图斯特拉对群众说到人是应该被超越的某种东西。尼采所说的超越还有明显的进化论的思想。他举例说,我们从猿猴进化成了直立行走的人类。然后再回过头去看猿猴,就会觉得这哥们儿在浑身是毛,爬来爬去,不会说话,也没有思想的。和我们相比,他们多么低级呀。同样跟我们进化到超人,再回过头来看,人类也会发出他们多么低级啊的感叹。
你有没有看过二零零一太空漫游的电影或者小说呢?
(故事的一开始是荒原中蒙昧的心智未开的猿猴,他们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一天一块奇怪的黑色的晶莹石板出现在溪水边,猿猴们闹不明白这玩意儿到底是啥,反正也吃不得,就不再理会了。到了晚上呢,黑石开始震动发光,把猿猴们都吸引在他的周围,黑石利用光和声对猿猴们进行催眠。猿猴们的身体好像被一根根无形绳索所控制的傀儡般活动起来。他们晕晕乎乎的学会了打击等等一系列的精细操作,又晕晕乎乎的被植入了记忆和情绪等等高级思维。最后关键的一月,黑石教会了他们使用工具,拿起一块能握住的石头,砸向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物种,以获得食物,所有的开关都被打开。接下来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他们成了我们。
故事的结尾,黑石再次出现在木星上最炫目的光斑,伊阿珀托斯之外。独自进行星际旅行的宇航员戴夫·鲍曼,惊讶的发现他是中空的,并且在无限的延长。于是他纵身一跃,在短暂到无从计算的一瞬间里,空间自行反转扭曲。他来到一个和美国某个地方的一家饭店一模一样的房间,有空气,有重力,墙上挂着梵高的画。电话簿里用熟悉的字体打着华盛顿特区,甚至还有一部播放着新闻和体育比赛的电视机。随后他的整个地球上的人生被快速倒带,他的记忆一再回溯,不断回到久一点再久一点的过去。钟摆停止的那一刻,一个婴儿睁开了眼睛,放声哭了起来。黑石再次出现发出苍白的魅影般的光。已经成为婴儿的鲍曼,像三百万年前他的祖先一样,盯着他,这一刻之后还有另一次诞生,与过去任何一次诞生都无法相提并论的更奇异的诞生,鲍曼完成了人类的第二次进化。)
这是我读到过的关于尼采的动物-人类-超人的哲学思想最壮阔的注解。
那么,进化成什么样呢?我们来看看尼采设想的一种可能性——超人。
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用三个比喻,大地、大海、闪电,试图向我描绘超人的画像。
1.超人就是大地。
“终于大地吧。不要相信那些跟你们侈谈超脱尘世希望的人。他们是调制毒药者,不管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从前亵渎上帝乃是最大的亵渎。现在上帝死了,现在最可怕者乃是亵渎大地,而且把不可探究者的脏腑看得比大地的意义还高。”——《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苏格拉底说,真理是永恒的,一个只能正确几十年的,不能叫做真理。真理必须永远都是正确的。但人呢,是短暂的,有限的,所以有限又短暂的人凭什么掌握无限又永恒的真理呢?不可探究者的脏腑指的就是不可知的真理。
所以,苏大师后来的哲学家们都被引入了歧途,他们不再关心如何过好这一生。只是心心念念玄而又玄的大道理。哲学的烟火气消失了,哲学家们一个个变得仙气飘飘。苏大师忽视现实生活而沉迷于探究宇宙终极真理的思想,给基督教演绎成另一个故事。人呢,因为犯了错,于是被赶到人间,开始受苦受难的生活。这些苦难是上帝给你的考试,人活着,就是为了通过考试,然后进天堂,这就是超过尘世的希望。
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现实生活不重要,生命本身的价值不重要,都是为了另一个世界或者叫真理,或者叫天堂服务的。超人,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对立面。
大地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落地、接地气,肯定现实生活和生命本身的价值。不要再执着于远处的哭声了,先想办法让自己开怀大笑吧,先想办法过好这一生吧。
2.超人就是大海
“人是一条不洁的河,要能容纳不洁的河流,而不致污浊。人必须是大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你们的极大的轻蔑会沉没在这种大海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这里提取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轻蔑,一个是容纳。
尼采说的轻蔑,指的是对于“贫乏、不洁和自满”的灵魂的轻蔑。不是因为有些人的灵魂比我们的更加高尚,而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完美的灵魂作为参照。完美的灵魂存在于我们的理念中,所以映衬出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灵魂都充满着不完美和不完善。但是所谓的完美灵魂是不存在的。你要求自己去做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恨自己做不到,“蔑视”产生。二是自暴自弃,随便吧、懒得挣扎了,就让我这样污浊下去吧。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所经历的又是哪种痛苦呢?如果你有,你一定很想知道尼采给出的建议。
但是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舒本华是怎么说的。
舒本华是悲观主义的花园中最夺目的一朵,它到底有多丧呢?
“我还是六岁的时候,一天晚上,父母从外面散步回来,发现我深陷于绝望之中。”
舒本华和歌德是好朋友,就是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那位歌德。歌德虽然烦恼,但明显丧不过书本华。他曾送过书本华两句诗,“欲求人生乐趣,必先珍惜此世。”
舒本华不为所动,在旁附了一段话,“与其把人认作实非其人,不如听其保持本来面目。”人生要有乐趣就不叫人生了,痴心妄想也没用,就这么着吧,爱咋咋地。
这段歌德和叔本华的对话,你觉得尼采会认同哪一句,反对哪一句呢?哲学家,即便是丧也能丧出一番大道理。舒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生命意志,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和繁殖的本能。世间万物的运动和发展都由它推动,他不可抗拒,永不停歇,并且不受理性控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自我,也是为了种族的延续。
举个例子吧,爱情中有个永恒的谜题,为什么是他,为什么在茫茫人海中我偏偏挑中了那个人来与我共同开启一段罗曼史呢?
叔本华的解释是,两情相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判断,这个人能否和我共同孕育一个优良的后代,以及在所有可能的人选中,他是不是那个能和我孕育出最优良的后代的人的过程。生命意志必须保证下一代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适于在一个祸福无常的世界上生存。我们就是参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和审视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这听上去实在不太优雅,对不对?我们真有如此功利而且粗暴吗?
仔细想想呢,我们好像确实更容易爱上那些能弥补我们不足的、在某方面让我们仰视或者崇拜的人,我们被一个人身上的光芒所吸引,往往是这道光刚好打进了灵魂深处,那个最为幽深、最为隐秘的欠缺。这背后也许真的是一种两种基因相互抵消,在下一代身上实现完美均衡的渴望。
《认识建筑》里面有一段话,“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自身在生物学和进化论层面上的根本性构造,也不会意识到我们自身的历史性。然而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孤立的瞬间之中,在我们的生理构造中有巨大的时间深度在延续。”
我们携带着进化初期的精神和心理残留,这些残留因素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情感。读到这句话时,我被这种宏大叙事打动了,但同时又陷入“真的无法超越这一切吗”这种痛苦。
舒本华认为,这一切当真无法超越,只能受控于生命意志而绝无越狱希望的人生注定是无限痛苦的悲剧。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回到爱情的例子,这几乎就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体验了。追不到就陷入痛苦,追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再怎么白月光,最终都会沦为蚊帐上的一抹蚊子血。那不要谈什么自由了。在巨大的钟摆之下,没有人是自由的,只有痛苦和无聊两个选项的人生有何自由可言呢?
舒本华讲过一个很可爱的比喻,如果生活是一场欢愉,那么人人都会不情愿进入无知无觉的睡眠状态,而在每一个清晨迫不及待的醒来。然而事实刚好相反,人人都愿长睡不愿醒。那么,如何面对如此无意义的人生呢?很简单,没有欲望就没有伤害。既然欲望是万恶之源,那就掐断他们。
想进就进的就不叫欲望了。于是叔本华想出了另一个办法,欣赏艺术。
首先,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内心是非功利的,没有欲望的,也就暂时摆脱了生命意志的控制,得以喘息。
其次,艺术家是以我们做不到的尖锐和智慧来描绘我们的生活,洞察我们的苦难,这减少了我们的孤立无援之感,降低了痛苦的烈度。
现在我们尝试着用叔本华的视角来回答一下前面提出的问题:
灵魂不洁?但完美的灵魂又不存在,人生因此在轻蔑和污浊之间摇摆该怎么办呢?
停止对完美灵魂的错误期待,如果感到不安,就去去美术馆或者音乐厅呗。可一生之敌苏格拉底不同啊,尼采对舒本华经历了一个从头号粉丝到脱粉回踩的过程。他二十一岁的时候莱比锡大学念书。有一天,在一家旧书店中顺手拿起《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知道什么鬼精灵在耳边悄悄说,把这本书拿回去,反正我就这么办了。这是违反惯例的,因为我通常不轻率的买书,回家之后,我就抱着新货的宝贝倒在沙发一角,任凭这位活力充沛而异域英雄的天才在我身上起作用,每一行都迸发出放弃否定和听天由命。
尼采服兵役时,把舒本华的照片放在书桌上,每当遇到困难,就对着照片大叫叔本华!救救我!甚至因为同样的对这位悲观主义天使的热爱,他的音乐家瓦格纳成为了挚友。但尼采之所以是尼采,不是为了要成为叔本华的信徒,而是要成为他的超越者。他注定要超越他之前的所有哲学家。尼采三十二岁时来到意大利,应一位朋友之邀到那不勒斯海边的一所别墅中度假。他终日在地中海畅游,呼吸着温暖的空气,与维苏威火山和庞贝古城为伴。“我从没见过他那么欢快,他开心的放声大笑”,邀请他的女士这样说。就在这期间,他的内心关于苦与乐的认知悄悄的发生了变化。直至那年到十月底,湛蓝海水上的一轮玫瑰色的日落使他茅塞顿开。一种全新的非叔本华的对生存的信念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觉得自己从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后一刻得救,不禁感动落泪。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篇。查拉图斯特拉隐居十年,而尼采21岁,初读叔本华,32岁背离叔本华,刚好也是十年光阴。一个呢是望着山间出生的新日顿悟,一个是海边的日落。尼采认为,像舒本华劝导的那样,一生所竭全力,皆是为了避免痛苦,而非追求快乐。简直是倒行逆施,企图像胆小的麋鹿一样躲藏在森林里。
他说,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叔本华错就错在他弄错了苦和乐的关系。苦和乐不是跷跷板的一端和另一端,不是说你在这头摁下来多少,那头就能弹上去多少。不是说你避免了多大的痛苦就能得到多大的快乐。相反,痛苦和快乐是同时放进生命这个大袋子里的皮球,痛苦这个皮球越是膨胀,就越是撑大了生命这个袋子的容纳空间,更多的快乐才装得进来呀。
你可能会想,那我干嘛膨胀痛苦这颗皮球呢,我再给快乐打点气不行吗?巧了,尼采也是这样想的,生命的本质不是丧,而是极乐,是狂欢,是轻盈的舞蹈。与此同时,他也温柔的提醒我们,快乐这颗球大了,生命这个袋子同样会被撑大,等量的痛苦也会不可避免的装进来。苦与乐如此紧密相连,谁想得到多少这一面,就必须尝到多少另一面。
人没法在苦和乐之间二选一。人只能在尽量多要痛苦,以此为代价,换取很少有人享受到的丰富的内在的快乐和尽量减轻痛苦与此同时也降低享乐的能力之间二选一。两颗球,要么同大,要么同小,选哪个取决于你的心灵是激进者还是保守者,取决于你有没有勇气为了更大的快乐而承受更深重的痛苦。尼采说,勇敢就是善。
讲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理解了这两句话中的第二个关键词容纳。
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问题:灵魂不洁,但完美的灵魂又不存在。人生因此,在轻蔑和污浊之间摇摆该怎么办呢?
不完美是应该的,污浊就对了。与其自我沉沦,不如反过来想去庆祝这些不完美和污浊。他们是粪也是肥,他们是构筑完美所需要的材料,他们是一切完美和洁净的开端。人之所以珍贵,恰是因其不完美。不完美进化的历程就远没有结束,人就拥有了进一步跃升的可能性,而可能性是生命中最惊心动魄的浪漫。
有哪一棵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历风霜雨雪?厄运和外界的阻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吗?
“君不见,任何情况下人和物都欢迎粪肥。”
尼采25岁成为巴塞尔大学的语言学教授,35岁时就因为身体不好而选择辞职,他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规划的第一件事就是摆弄植物。虽然由于他的视力很弱,修枝时实在看不清楚,弯腰又困难。这段园艺生活只维持了短短三星期,但还是在他的思想中留下了痕迹。
“对人和对树,道理是一样的。它越是想往高处和亮处升上去,他的根就越发强有力的拼命伸向地里,伸向下面,伸进黑暗里,伸进深处,伸进罪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你要到达自由的高处,你的灵魂渴慕星空,可是你的不好的本性,也渴望自由。精神获得自由的人,还必须净化自己。这两段话不仅仅是将善与恶、苦与乐、光明与黑暗的此消彼长二元对立关系拆解为一起共生。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自由。至此,尼采把导师舒本华的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舒本华禁止在不完美和痛苦之前,他认为人注定被囚禁在痛苦中,人生就是坐牢。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逃避,除此之外没有半点自由可言。而尼彩的目光深邃得穿透了未来,那座挡在苏本华面前的巨石对于尼采来说,远不是人类的终点,而只是一生“一切才刚刚开始呢”的嘹亮号角,未来是一片白茫茫的,从没有人踏足过的领地,那是一幅崭新的从未曾被涂抹过的画卷。而手握画笔,脚踏深耕的我们,因此获得了欣欣向荣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舒本华是囚禁者,而尼采是革命者。
舒本华被囚禁是因为他把生命意志看作是一种攫取,自远古时期就刻在基因里的对有限的生存资料的抢夺。他带来无尽的竞争,自私、引诱和欺骗。尼采却看到这原始欲望,还有意念、获得,除了活下去,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发展,还被另一种力量驱动自我,完成,自我圆满。舒本华想的是延续,尼采想的是发展、攫取和获得都是出于内在的缺失。但前者想的是,我从别人那里拿呗。而后者想的是我要使自己进步。前者来自外在的吸引:哎呀,这个东西真好,我拿走吧。而后者依赖的是自我深处的推动,尼采认为真正的生命意志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它是生命得以自我实现的原动力。这已经和舒本华的定义分道扬镳。尼采于是给他取了个新的名字,权力意志。
曾陷入真的无法超越这一切吗的痛苦的我,被尼采治愈了。他告诉我,是的,生命意志是可以被超越的。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过着叔本华式的生活,后来有句话影响了我为什么卖得起价的画看上去都那么丧呢?因为快乐这么肤浅的事儿,有什么好稀罕的。我当时觉得痛苦不仅酷,而且有深度。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又酷又有深度的青年,我有意无意的让自己沉湎在痛苦之中。再后来我就真的入戏了,我无比坚信自己就是个不见天日的大丧丧。
想明白这一切只是自我编造的幻觉,是很最近的事。我是在尼采的书里突然看清楚自己过往的轨迹的,当时真的有种眼明心亮的感觉。但是初读知识内心仍被积极困扰而不断涌起反感,尼采太强了。他是那样一个钢铁般的强人,他有强力去征服,去挑战地底的黑暗。但我没有啊,能不能不要逼我,就让我呆在这里好不好?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修正完自己的缺点,去掉阴暗面之后,我还是我吗?不知道你们对于这个问题会做出怎样的回答。我的版本是修正缺点的过程,不是拿掉一部分自我的过程,而是往自己身上叠加反义词的过程,是一个获得更大的自我的过程。那天是这位朋友进行一场公开演讲,他40岁了,但站在台上的他依然会透露出一点点局促和紧张,依稀仿佛20岁之前的那个少年还在他身上。而他和那个时候的区别是,那时候他只有一个面向。但现在他有很多面向,他可以是那个紧张害羞不安的少年,也可以是这个自信从容坚定的中年。他改掉了一些缺点,但自我并没有减少,而是扩大了他的身上,累积了很多组反义词,因而变得更丰富更精彩。讲完这番话,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渐渐被尼采说服,可能我们都是一点点的叔本华加上一点点的尼采吧。那么你呢,你的身上有多少叔本华,又有多少尼采呢?
回到自由,尼采说的自由,除了前面提到的从痛苦中解放,从生命意志中解放之外呢,还有第三层内涵,从种族性中解放。我们讲过书本华口中的生命意志是一种“种族式”的欲望。基因就是种族意志在个体身上的体现,连艺术作品都基于这样的种族性。一个艺术家对个体的表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表述了个体所从属的那一类群体所共有的东西。但是在尼采的表述中,我们体会到的不是一群一群、一类一类的人,而是一个一个的独立的个体。尼采强调的是个体性,一个人是什么?不是因为他从属于哪个群体,而是他自己的选择。他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是他自己的完全的自由意志造就了他。
尼采对舒本华哲学思想的这番推进,也顺带手的把整部哲学史往前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现实生活和人的价值的推崇,对自我完成的可能性的期许,对个体性的歌颂,是尼采成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是的,他以一己之力在思想史上划分了一个时代。
关于超人,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比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超人是闪电
“用火舌舐你们的闪电在哪里?你们必须让他灌输的疯狂在哪里?注意,我教你们做超人,他就是这种闪电,他就是这种疯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关键词很明显——“疯狂”。人的灵魂大体由欲望、理性和激情构成,成分并不复杂。但是他们三个谁统领谁,谁抗衡谁,谁是指挥官,谁是服从者,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哲学问题。理性主义的代表包括但不限于苏格拉底关于欲望的表述,我们已经读到过了叔本华。而尼采推崇的则是激情。他说,“理智让人不过是精神,而欲望让人不过是动物。”尼采的第一部作品是他28岁那年写的《悲剧的诞生》。
他从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之中挑了两位出来,一位是太阳神阿波罗,另一位是酒神狄奥尼索斯。日神阿波罗是理性的代表,他将世界描绘成有秩序的、和谐的、明晰的。他在艺术上的典型范例是古希腊优雅的大理石雕塑。酒神尤尼索斯则是基层的代表。正如一个半醉半醒的人,他意味着本性的冲动,非理性和人的内在的情绪的抒发。他象征着强劲的生命冲动和能量,他在艺术上的典型范例是音乐,尤其是使我们忘乎所以的舞蹈布置的狂野音乐,这种美的观念更类似于迷狂。尼采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倡导酒神哲学,他为自己提倡的激情找到的第一个实体形象就是酒神。
如果让你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挑选出一个人,作为酒神的代表,你会选谁啊?——竹林七贤之一,写出过酒德颂的刘伶,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故事来体会一下尼采所说的疯狂。
一个是“鹿车荷锸”,刘伶喜欢乘鹿车,拿着一壶酒,叫人扛着铁锹在后面跟着。人家问,拿那玩意儿要干啥?刘伶说,要是我喝死了,就地给我埋了。
另一个是“曝褌当屋”。刘伶喝大了嫌热,就脱掉衣服,悠哉悠哉的待在屋子里。路过的人看到了就讥讽他,哎呀,这家伙真不害臊。刘伶怼回去,我把天地当成房子,把这屋子当成我的裤子。倒是你跑到我的裤裆里来干什么。《酒德颂》短短不过200来字,却写得潇洒飘逸,开篇即以大开大合之笔,描绘了一位纵横逍遥、浑然忘我的酒中之神。
我们刚刚见到的是激情美好的那一面,但它不总是美好的,它也是引起冲突和暴力的导火索。在人的广泛的激情之中,有一种格外强烈、寻求承认、每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骨子里最深切的渴望无非都是被看见、被承认、被接纳。我们是通过被承认为一个能进行自由选择的主体而获得最基本的自尊感,是这份自尊感让我们能毫无愧疚的对他人说不。
而自尊感偏低的人,往往拥有较低的在行动中发挥出自己作用的能力和较低的对生活的满意度。这种“请把我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看待吧”的渴望分为两种:一是请把我当做比别人更优越的个体,即优越意识。二是请把我当做和所有人一样的平等的个体,即平等意识。
毕竟尼采的哲学是超人的,在优越意识激情的主导下,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一个国家会引起什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权力意志”的阴暗面。关于这个问题存在很多争议,尼采到底是鼓吹强权和独裁的危险分子,还是天真纯朴的自然主义者,尼采真的孕育了纳粹吗?希特勒为何如此热爱尼采?
最后我们大致梳理一下这期节目的主要内容。
超人是大地,讲的是尊重现实生活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超人是大海,讲的是挑战和征服灵魂中的不解和痛苦,超越生命意志。
超人是闪电,强调的是强劲的生命冲动和能量。
第一点说人很重要。
第二点是说人之所以重要,恰是因其不完美。
最后一点在说要对抗不完美,人需要激情。
那么你觉得做个超人难吗?祝你成为你心中的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