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何顺
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严肃查处并公开通报了10起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问题典型案例。有的是搞“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制定文件脱离实际、照抄照搬;有的是政府部门随意摊派、层层加码、过度留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此次通报的案例折射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不断滋生、屡禁不绝的深层次问题。
目前来看,基层乡镇村居主要为以下问题所累:一是上级要求的数据重复报,某县直部门刚要完数据、另一个部门修改表格样式又要一次。二是疲于应付各种检查,上级各个部门都要下来检查,下发一纸考核清单或评分表,让基层准备材料,平时上级没有安排或要求过,甚至没听过的内容也在考核范围内。三是考核内容不够实际,检查考核虽多,发现并解决问题却少,究其症结在于考核“材料全才是王道”的思想盛行,基层忙于“补”材料,对问题的报告却讳莫如深;领导忙于“核”材料,对问题的发现与处置却无暇顾及。四是考核形式单一,各项工作最直观、最迅速的贯彻落实,便是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因此从上往下层层召开会议、层层安排部署、层层制定方案也就成了工作常态,也就涵养了形式主义的丰沃土壤。除此之外,各项工作必须有领导小组、方案总结、简报图片,已成为普遍的考核规则,如此文件复文件、材料复材料,基层形式主义也就成了一座新时代“愚公的大山”。五是考核指标层层加码,在有些检查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会议达到多少次数、下村达到多少次,要求必须召开季度推进会、每月研判会、每周调度会等,各项工作要求必须处处留痕,致使真正召开解决问题的会议少,下村发现实际情况的调研更少。六是层层往下摊派任务,上级要求开展调研转到下级委托调研,上报调研报告即可;上级要求提供典型材料,逐级将任务下派,最后落到村里撰写,致使典型材料内容片面、视野窄、角度低。
开会、督查、发文、报表等工作都是推进实际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如果相关会议、检查、文件、填表过多过繁,会大大占用基层干部的时间与精力,致使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没有一点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影响目标任务的成效。当前,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具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合力。
同时又必须看到,减负不是减责。做好西藏“四件大事”,完成“四个创建”和“六个走在全区前列”工作,高度要求基层干部以更加坚强的吃苦精神、更高的思想觉悟、更强的业务水平将基层工作干好干实。“减负”的更深层意蕴是“增责”,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干部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干好基层工作、造福万千百姓,离不开勇往直前的毅力和干事创业的激情,更离不开随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丰富的本领与才干。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基层治理第一线,及时改变心态、转变作风,下沉一线、深入基层,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实际的困难。我们必能勇担使命、善作善成,为西藏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更多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