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散文选》意大利游记(选择)(一)
意大利游记(选择)
1786年9月——1787年6月
卡尔斯巴德①至布伦纳出口②
一七八六年九月三日
凌晨三点,我悄悄地溜出卡尔斯巴德,因为人们若是事先知道我要出走,就不会让我离去。原先打算非常友好地庆祝8月28日(我的生日)的社交界朋友们,也许会借故获得将我留住不放的权利;单凭这一点我也不能再犹豫不决了。我——只身一人,仅仅把一个旅行提包和一只猎獾背囊装上车——便迅速跳进一辆轻便邮政马车;七点半,在美丽、宁静、烟雾朦胧的清晨,我到达茨沃达。此时,天空中云团飘拂,上层犹如鬈曲的羊毛并呈现出不规则的条纹;而下层则显得异常浓重。我觉得这是个好的预兆。
——————
①卡尔斯巴德:现为捷克共和国之疗养圣地,其捷克语名称为卡罗维发利(Karlovy Vary),位于埃格尔河畔。——译注
②布伦纳山口:位于奥地利的蒂罗尔州,是阿尔卑斯山脉东麓最低的、最主要的山口,海拔1371米,为奥地利和意大利的边界。——译注
——————
我盼望,经过一个如此糟糕的夏天之后,享有一个凉爽宜人的秋天。中午十二点,我——头顶烈日——到达埃格尔①;此时我想起,这个地方跟我的故乡②一样,位于同一个纬度上。我又一次在万里睛空下,在五十度③以下的气温中吃午饭,为此我感到高兴。
九月六日,慕尼黑④
9月5日中午十二点半,我从累根斯堡⑤出发。阿巴赫附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区,多瑙河河水在这一带冲有等石灰岩岩壁,激起浪花,直抵萨尔。这种石灰岩正如哈尔茨山⑥山麓奥斯特罗德附近的石灰岩那样,结构非常紧密,然而全部布满细孔。清晨六点,我到达慕尼黑。在这里游览了十二个小时之后,我要注意观看的东西就所剩无几了。我在绘画陈列馆里未感到乡土气息;我不得不让我的眼睛重新习惯于观看油画。这些都是优秀的作品。亲眼目睹卢森堡画廊中的鲁本斯⑦的速写使我异常快乐。
——————
①埃格尔:现为捷克共和国之城市,其捷克语名称为黑普(Cheb),位于埃格尔河畔,是交通枢纽。——译注
② 指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译注
③ 指华氏度。50华氏度相当于10摄氏度。——译注
④慕尼黑;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位于伊萨尔河畔。——译注
⑤累根斯堡:德国巴伐利亚州之城市,位于多瑙河畔,为多瑙河港口之一。——译注
⑥哈尔茨山:德国最北部的山脉,主峰布罗肯峰高达1142米,此处风景优美,为旅游圣地。——译注
⑦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中世纪佛兰德斯绘画大师和外文官。——译注
——————
九月七日晚,米滕瓦尔德①
当我五点钟从慕尼黑动身时,天空已经放睛。大量云层笼罩着蒂罗尔②的群山。低平地区的云带也纹丝不动。道路越过一些冲积而成的砾石山丘,翻上山岭继续向前延伸,从这里鸟瞰,望见伊萨尔河③在山下流过……
此时我恍然大悟,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自己面前。我越来越接近连绵起伏的丛山。
贝内迪克特博伊恩镇④小巧玲珑,乍一看就令人感到惊奇不已。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出现一幢又长又宽的白色建筑物,在其背后则衬之以又高又宽的岩脊。由此向上,通往科赫尔湖⑤;再往上行即进入山区,进而可达瓦[1]尔兴湖⑥。我在这里向第一批积雪覆盖的山峰致意,然而令我惊愕的是,白雪皑皑的群山已经近在咫尺了。我听说,昨天这个地区雷鸣电闪,山上大雪纷飞……
——————
①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集镇,位于上伊萨尔河河畔,海拔920米,为空气疗养地、冬季疗养地和冬季运动的好地方,小提琴制造业闻名于世。——译注
②奥地利的州名,其首府为因斯布鲁克,该州为阿尔卑斯山脉的部分山区。——译注
③多瑙河右岸之支流,发源于蒂罗尔的卡尔温德尔山脉,在德根多夫附近注入多瑙河,全长263公里。——译注
④德国上巴伐利亚地区之城镇,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之前沿山地,有著名的贝内迪克特教派修道院和巴罗克式建筑。——译注
⑤位于德国上巴伐利亚地区,面积5.9平方公里,水深66米,为空气疗养地,冬季运动场所。——译注
⑥位于德国上巴伐利亚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之前沿山地,人们利用它与比它低200米的科赫尔湖之间的落差,建造了瓦尔兴湖电站。 ——译注
[1]原字为“尔”,据下文可知为错别字。——搬运者
——————
我四点半到达瓦尔兴湖。从这里出发,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遇到一桩美妙的奇遇:一位竖琴演奏者带着他的女儿,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姑娘,走到我的面前,恳求我让这个小孩登车同行。他继续带着那件乐器。我让她坐到我的身旁,她小心翼翼地把一个崭新的大盒子放到她的脚边给我看。这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受过教育的小姑娘,已经相当谙熟人世生活她曾经同她的母亲一起徒步前往玛利亚·艾恩西德伦修道院①朝圣。母女二人还打算开始进行一次更大的旅行,前往孔波斯特尔的圣地亚哥②。她的母亲在途中去世了,因此无法实现自己的誓言。她认为,人们为了对圣母马利亚表示崇拜,无论怎样去做也不会过分。在一场大的火灾之后,她亲自看到整个一幢房子,除了最下面的墙体之外,全部付之一炬。可是在门的上方,有一幅镶着玻璃镜框的圣母马利亚像,玻璃镜框和圣母像却完好无损[1]。看来,这种情况毕竟是一个明显的奇迹。她的所有的旅行,都是徒步进行的;最后她来到慕尼黑,在选帝侯③面前演奏。而且还在二十一位王公贵族面前进行了表演。她使我十分开心、解闷。她的褐色的大眼睛美丽动人,她的执拗的额头有时微微向上皱起。当她说话时,尤其当她孩子气地朗声大笑时,既可爱又自然;与此相反,当她沉默不语时,好像要暗示什么,并且用上唇做出令人不愉快的表情。
——————
①艾恩西德伦为瑞士施维茨州之城市,贝内迪克特教派修道院——玛利亚·艾恩西德伦是瑞士著名的徒步朝圣圣地,修道院图书馆收藏着
大量手抄本。——译注
② 西班牙西北部之城市,为大主教教区首邑,有巴罗克式的教堂及大学,是著名的徒步朝圣圣地。——译注
③德国历史上的、有权选举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诸侯。巴伐利亚于1623年获得选帝侯的权利。——译注
[1]只会保护自己的神明,有什么崇拜的必要吗?(#-.-)——搬运者吐槽
——————
我同她详细地讨论了许多事情。她在各个方面都很内行。她非常注意各种东西。因此,她有一次问我,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这是一株又大又好看的槭树,而且是我在整个旅行中所见到的第一株槭树。可是刚才她立刻注意到这株槭树;并且当若干株槭树陆陆续续地出现在面前时,她为自己也能辨认出这种树来而感到高兴。她说,她将前往博岑①去望弥撒②。我很有可能也会到那个地方去。我甚至答应她,她如若能在那里遇见我,我一定要给她买一件年集上出售的礼物。她说,她也要在那里戴上她那顶崭新的女帽,这顶帽子是她在慕尼黑用自己的一部分收入让人为她制作的。她想预先让我看看这顶女帽。这时她打开盒子,于是我情不自禁地与她一起为见到这件——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并用带子精美地加以装饰的——头用装饰品而感到高兴。我们同样地一起愉快地憧憬着另一个令人欣喜的前景。因为她保证,将会出现好天气。她说,他们随身带着自己的晴雨计,这种睛雨计就是那把竖琴。它的最高音如若音调上扬,天气就好;而今天竖琴就将最高音的音调上扬了。我把握这个预兆。我们兴高采烈的分手,并且希望不久能够重逢。
——————
① 意大利特伦蒂诺一南蒂罗尔地区之城市,旅游业闻名。——译注
②弥撒为天主教圣餐的一种宗教仪式,用面饼和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礼天主。——译注
——————
九月八日晚,在布伦纳山口
我们沿着山势下行,在齐尔①附近进入因河②河谷。这里环境极其优美,令人难以描述;和照的阳光撒满幽谷,到处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格外迷人。邮玫马车夫匆匆地赶路,他比我还心急如焚。他从来没有听过弥撒,因此他打算在因斯布鲁克 (此时适逢圣母节)更加虔诚地参加弥撤典礼。轻便邮政马车此时沿着因河向下疾行,总是发出嘎嘎声,从圣马丁岩壁旁边驶过。这是一堵陡峭险峻的、巨大的石灰岩岩壁。我竟斗胆,在没有天使陪伴的情况下,在马克西米利安皇帝④才敢于涉足的地方走来走去,即使这也许始终被视为一种亵渎神灵的犯罪行为。
因斯布鲁克壮丽、雄伟、屹立在宽阔、富饶的山谷中,界于高耸入云的山崖与丛山之间。我最初打算留在这里,但是它让我不得安宁。主人的儿子,一个有血有肉的泽勒尔⑤,不久就使我感到愉快。于是我陆陆续续地遇到我的人物……
——————
①奥地利的旅游城镇,在蒂罗尔州的因河上游河谷中。——译注
②多瑙河右岸支流,发源于瑞士格劳宾登州,在帕骚注入多瑙河,全长510公里。——译注
③ 奥地利蒂罗尔州首府,位于因河河畔。——译注
④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59-1519)德意志国王,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帝之长子,1486年当选为德意志国王,与其父共掌政权。1493年加冕为德意志民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译注
⑤ 歌德的三幕喜剧《同谋犯》中的人物。——译注
——————
我把我的所有文稿随身带到卡尔斯巴德,以便把将要由格兴①出版的那个版本②最后编辑就绪。至于那些尚未付梓的著作,我好久以来就有字迹漂亮的抄件。所有抄件均出自秘书福格尔的灵巧之手。这个精明强干的人此次也陪着我一起来到这里,以便用他的技能助我一臂之力。因此,我现在,在赫尔德尔③的最忠诚的协助下,得以将前四卷寄给出版者。至于最后四卷。也准备照此办理。这后四卷,有一部分仅仅是草稿,甚至可以说是未完成稿。因为我有个坏习惯:开始写了许多东西,后来由于兴趣越来越小,就将它们束之高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和消遣也逐渐多起来了。
因为我现在将这些东西全部带在身边,所以我乐意遵从卡尔斯巴德的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社交界人士的要求。当我给他们朗读这些迄今仍然鲜为人知的所有作品时,他们每次都毫不客气地对我未把这些作品写完的行为提出批评,他们乐意通过这些作品更长时间的得到消遣。
——————
①格奥尔格·约阿希姆·格兴(1752-1828)德国出版商。他于1785年在莱比锡创立了格·约·格兴出版公司,它是德国最杰出的德国古典文学出版社之一,出版了歌德、席勒、维兰德、伊夫兰德、克洛普施托克等人的作品。——译注
② 最初的歌德全集,1787-1790年出版。——原注
③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尔(1744-1803)德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其思想对德国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的“狂飚突进运动”具有重大的影响。——译注
——————
〔……〕这样一来就引起(人们对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希望,并且使赫尔德尔,这时他正试图说服我,达到目的。我打算再次随身带着这些文稿,尤其想对《伊菲格尼》①更予以重视。它也许理应得到这样的重视。这部作品,就其目前的状况而言,与其称之为完成稿,倒不如称之为草稿:它是用诗一般的散文写成的,这种体裁有时沉入抑扬格的格律之中,大概也与其它的格律相似。如果人们读得不太好,并且善于通过某些手段来隐蔽其缺陷,这当然会对作品的效果造成很大的损害。赫尔德尔之所以如此迫切地请我细心处理这部作品,是因为我——像对所有的人一样对他也隐瞒了我的较大的旅行计划。于是他以为,这只不过又是一次徒步游山罢了。因为事实证明,他本人对矿物学和地质学总是冷嘲热讽,所以他认为,我本来应当把我的工具用于这部作品,而不该转而敲击毫无感觉的岩石。我遵从这么多的、善意的、蜂拥而来的批评:即我迄今未能把我的注意力转向那方面。我现在从包裹里找出《伊菲格尼》,把它当作自己的陪同,随身带到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的国度。这里白昼这么长,沉思冥想不会受到干扰,而周围环境的壮丽情景绝不会压抑、排斥诗兴;相反——伴随着运动和室外空间——只会更加迅速地唤起诗兴。
——————
①《伊非格尼在陶立斯岛》:歌德的剧本,最初为散文体,后改为韵文体,1787年出版。伊菲格尼为希腊神话中之人物,其父阿加孟农欲将其杀害而献予阿提密斯作为牺牲品,后为其兄奥尔斯提斯所救,使其成为女祭司。——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