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脩
特色机制。
轻身救主 王脩 9999 群
赴难:你的回合外,每回合限一次,当一名其他角色成为另一名其他角色使用【杀】或普通锦囊牌指定的唯一目标时,若目标角色处于你的攻击范围内,你可以与其交换座次并代替其成为此牌目标;当你失去牌时,你可以弃置一名角色的一张牌。你的回合外,你可以将一张装备牌当作任意一张牌使用或打出。
设计这个颇为费脑子,因为涉及到“换座位”这个非常可怕的概念。目前只有两个武将可以换座位,一个是司马师,一个是费祎,而且都是限定技,而且费祎还要自爆实现这个效果。
为什么“换座位”要这么谨慎?因为这意味着让友方多一个回合,让敌方少一个回合,基本上就是一个“放权加放逐”的效果,在三国杀的环境中,一个回合就可能改变战局,而王脩的换座位居然可以一直发动!如果不加限制,那么将可能会出现在队友的配合下,王脩一直跟一名敌方角色换座位,让对方根本出不了牌的恶劣情况,虽然可能性很小,但作为设计者必须设法避免。因为我希望王脩总体上还是用这个技能保护队友而不是限制敌人,因此我加入了攻击距离的限制。游戏开始时,王脩的攻击距离是一,这意味着八号位王脩不可能和二号位换,让二号位毫无游戏体验。
换座位的一种可能情况,就是四反连坐,王脩是最后一位反贼,是否能与第一位反贼换座位,反贼方再推一轮?我很高兴地看到并不会,因为王脩与费祎不同,他是在回合外换座位,当前回合角色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实现这种目的。
限制敌人方面最可怕的是限制单人。假如八号位王脩装上青钢剑,像之前说的那样与二号位换,二号位变成了八号位。如果之后有人打八号位,王脩再和他换,八号位变回二号位,但是凭空少了一轮,结果主公再打二号位,王脩又换回去······
这是最极端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这样。况且敌人也可以有明确目标:把武器下了。而王脩如果无脑发动这个技能跟敌人换位子,就意味着要承受很多地方挨的刀,残血时他还换得动吗?没有长武器时,一般情况下王脩只能在小范围内换位,至于效果究竟为何,就要看实际情况了,
所以说尽量还是用这个技能保队友,如果强势队友因此提前了回合,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王脩会因此抢了队友的回合,那就要权衡斟酌再虑一番。毕竟王脩本人没什么作战能力。
王脩还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很怕集火,所以我稍微给他增加了防御属性。注意自己回合内也能弃一张,所以强度马上上来了。有时还能弃刘焉的丈八、黄盖的诸葛。
最后考虑一下斗地主和排位赛。斗地主,稍微脑杀一下就可知,基本上只能发动一次换位。即二号位王脩和地主换。三号位,是想当忠臣吗?只能靠后一个效果打。但是依然是较强农民,可以给队友挡刀。排位赛,差不多,基本只能和敌人换一次,然后保队友。
补充一下,装上加一马的王脩换座位后,如果杀和顺够不到他,依然是成为目标的,参考曹昂给队友上了加一马后杀依然存在。
总结:小团战保核神将,一定情况下有超级战略意义,但是嘲讽大,功能性武将。用法效果千变万化,非常考验对场上位置、形势的把控,没距离时容易变成白板,非常依赖装备。所以并不超模。究竟是否要把武器当作防御牌打出去是王脩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也实在懒得想更多情况了。说下历史吧。
“赴难”一词来自王脩自己的话:“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意思是守在自己的府中虽是旧制,但不是奔赴国难的大义。王脩一生,正是在赴着一场场大难,而且是别人的。
最开始,他跟着孔融。不久北海郡中出现反贼。孔融对左右的人说,能冒着危险前来救助的人,只有王脩了。话音刚落,王脩就来了。这种事不止一次,孔融每次遇到危险,王脩即使在家休假,也一定会来到他身边。
后来他跟着袁谭。后来袁谭袁尚兄弟内伐,袁谭军败,王脩带着人前来救驾,袁谭感叹说:“保全我军队的人,是王别驾啊。”
王脩一直劝袁谭兄弟和睦,但袁谭始终不听,但这并没影响王脩的忠心。曹操打袁谭,王脩本来在运粮,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带着数十个人赴难。只可惜晚来一步,袁谭已经死了。王脩在曹操的面前号哭,曹操不动声色,其实是想考验他的忠心。王脩对曹操说,我受袁氏厚恩,把袁谭埋葬后,我就自愿去死。
考验通过。曹操让王脩监督军粮。后来在一系列事件中越发敬佩他,最后王脩竟然当了魏国的大司农郎中令,是“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这里补充一个小知识,虽然曹丕称帝时才有后世所谓的“魏国”,但早在那之前,曹操就已经封了侯王,即“魏王”,地位比天子低一级。当然,这个是他自己封的。因此王脩在魏国当官时,曹操还活着。这个小“魏国”自然是真正“魏国”的前身。
结果后来魏国又有一个叫严才的人反叛(不得不说,魏国可以当野心家的人是真多)。王脩听闻,不等车马到了,带着一帮人步行赴难。曹操站在铜雀台上,看着这些人,说:“那一定是王脩。”
钟繇对王脩说:“古时候,像我们这些高官,国家有困难时都是待在自己的府中的。”
王脩不屑道:“吃着国家的俸禄,怎能躲避国家的危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
可见,赴难二字正是王脩一生最好的写照,也是他最好的技能名。前面说过技能名称最好能涵盖他一生的轨迹,王脩的赴难,做到了这一点,无论贫贱富贵,无论兵力强弱,哪怕只有几十个人或几个人,他也依旧奔赴在为主子分难的道路上。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历史的诡异。忠是什么?一生只侍奉一个君主,君主死的时候,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这样极端无理由的忠诚似乎是我们一直以来对忠诚的印象,谈及古人时,也往往用“忠烈”二字评价,好像不为主而死,就称不上忠诚。
但细读史书,又发现不尽然如此。尚书里讲“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孔子说“道不同,不足相与谋”,孟子说民众可以推翻暴虐的君主,哪怕是后来儒家无限拔高君主专制,也留下了以神权制约皇权的空间。连皇帝都可以更迭,更何况地方太守和军阀呢!死自然值得褒奖,但是不死,也没有任何值得否定的地方。
比如那个似乎很对张超很忠臣的臧洪,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既在张超,又在袁绍手下当官,之所以要和袁绍对抗到底,很大程度是因为厌恶袁绍的为人和吞并天下的野心。如果袁绍是个一心匡扶汉室拯救苍生的人,臧洪还会这么“忠诚”下去吗?我看不见得。而王脩为不同的主子赴难,难道就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这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就是个高尚的人,要去实践自己的理想。
由此观之,真正的忠诚,是忠于自己,死亡是展现心中志向的一种途径,但是如果认为有更好的方式去实践心中志向,那么完全可以有选择的余地。但是这个自己,不可包含纯粹利益的考量。譬如汉奸等投敌者,除非他们从小立志出卖民族和国家,否则和忠诚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王脩有知人之能,很早就看出小王基是个奇才,我把这个典故加进死亡台词。
台词:
赴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
主公有难,脩,不能不管。
轻骑数十赴国难,不荡贼乱誓不还。
我来为你承担这一切。(标风!)
死亡:王伯舆高才也,望朝堂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