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之治 第十六节 手足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司马炎之所以对愚鲁的司马衷一直保持着足够的耐心,除开司马衷嫡长子的身份之外,还有另一层原因。
将时间倒退回咸宁四年(公元278年),贾南风担当太子妃已经有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的时间内,太子司马衷始终没能拥有自己的孩子。倒不是司马衷能力不行,只是所有怀上了司马衷孩子的宫女,都被贾南风抄起画戟连人带孩子亲自干掉。
对司马衷生不出孩子这件事,司马炎也表示了关注,认为是自己的傻儿子没有掌握正确的生育姿势,于是他派出自己宫中的才人谢玖亲自手把手实行生育教育。
谢玖很争气,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怀上了司马衷的孩子。
但对谢玖而言,这也意味着危险的来临。
谢玖很上道,明白之前怀上司马衷孩子的宫女都是什么待遇,躲开监视的宦官,直接找到了司马炎寻求皇帝的保护。
“陛下救我!”
“不要急,慢慢说。”见到满脸怖色的谢玖,司马炎也感到事情并不简单。
谢玖将事情和盘托出,气得司马炎勃然大怒。
“大胆贾南风,竟敢如此!朕要下令废掉她太子妃的身份,囚禁在金墉城内一辈子!”

就在司马炎极度愤怒的时刻,皇后杨芷制止了司马炎。
“陛下切莫冲动,还请考虑贾公是我朝的功勋之臣,且看在贾南风父亲的面上,放过她这一次吧!”
杨芷的表妹,同样充当司马炎妃子的赵粲也在一边附和:“太子妃年少,嫉妒也是正常的事儿,长大一点自然就会好了。”
得知消息的国舅杨珧也进行劝说:“陛下难道忘记了贾公的功勋吗?还请饶恕太子妃吧!”
司马炎意识到,如果废掉了贾南风,等于自己一手扶持的太子党势力就此灰飞烟灭,他慢慢平息了怒气。
无论如何,司马衷要稳定保持太子的地位,就必须仰仗贾充的支持。同样站队太子的外戚集团正是考虑到了这点,极力劝阻司马炎废掉贾南风。
因此,司马炎也必须对贾南风做出让步。
杨芷也意识到贾南风做的有些过火,开始对贾南风进行一些约束,但这反而让贾南风恨上了她,而赵粲则察觉到了空气中的异样,转而投靠贾南风成为了她的死党。
所有人都会被这一切所反噬,但当下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谢玖也因此得到了保护,为司马衷生下了儿子司马遹。
为了保护好司马遹,谢玖和儿子一直待在司马炎的宫中,等到司马遹四岁的时候,司马炎才召来毫不知情的司马衷,告诉他:“这是你的儿子啊!”
司马遹从小就表现得和智商着急的父亲不一样。在他五岁时,皇宫中失了火,司马炎登上高楼眺望,一旁的司马遹扯着司马炎的衣角把他拉到了暗处。
“你这是干什么?”司马炎很奇怪。
“夜晚仓促之间失火,保不齐会有政变,所以不应当让火光照见皇爷爷,您应当在暗处。”
司马炎非常惊讶:“你这个孩子是个奇才呀!”
更有一次,司马遹跟着司马炎参观猪圈。
“皇爷爷,这些猪长得这么肥,不如杀了犒赏将士,省的浪费粮食喂猪!”
“好,就听你的!”司马炎很高兴,转头对身边的廷尉傅祗说:“这孩子将来会兴旺我司马家呀!”
之后司马炎逢人就夸:“司马遹这孩子长得和宣帝(司马懿)相似,是个好苗子!”
聪慧的司马遹,正是司马炎进一步坚定立司马衷为继承人的原因:毕竟皇孙智商正常,只要顺利渡过交接,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就无可动摇。也因此,司马炎亲自将司马遹在自己的宫里带到了十二岁,才让他返回太子宫中。

司马炎对嫡长子继承制如此坚持,也是深刻感受到了当年在世子的位置上,自己的弟弟对这个位置强有力的竞争力。作为过继给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的政治遗产并不算少。毕竟西晋的开国功臣绝大多数是从司马师的府上走出来的,对晋王朝的建立,司马师拥有着最大的功劳。因此,司马攸也获得了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对继承顺位而言,司马攸甚至高过了他的生父司马昭。如果不是司马师死的太过突然,加上司马攸过于年幼,这个位置甚至轮不上司马昭坐。这一点,也是得到了司马昭的亲口承认的。
同样,如果不是部分臣子的大力扶持,司马炎登上这个皇位也绝没有如此顺利。假如司马炎不咬死嫡长子继承制,那他不管选择哪个儿子即位,从法理上都不可能压倒司马攸。
事实上,终司马炎一生,他所面对的最大威胁,正是司马攸。

必须说,司马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面对自己即位初期面临的各方面威胁,全面接盘了父亲政治遗产的司马炎一直小心翼翼对待着这些扶持他登基的功臣们,利用政治手段,半强迫和功勋集团中的代表人物贾充结为了亲家,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同时培养外戚势力进一步扩张皇权,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威,也步步紧逼对司马攸进行着压制,将各方面不稳定的因素一一进行了解决。在政治手段上,司马炎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素养、权谋和治国手段。
而对于皇位,司马攸也不是没有过野心。在世子的位置上败给兄长司马炎之后,被封为齐王的他一直在积累着自己的实力。
司马昭去世之时,司马炎按孝道守孝三年,同样作为儿子的司马攸在居丧之间暗中在“孝道”上和司马炎较上了劲,表现悲伤过度,甚至超过了礼法的要求。而对于自己的封国齐国,虽然司马攸没有到领地上实际统治,但对齐国的官员、士兵和百姓,司马攸则经常减免租赋,赈济灾民,甚至自掏腰包赏赐臣民,笼络了不少人心。齐国的领地上流传着齐王亲善好施的形象,司马攸的声望也跟着日益增加。
要说司马攸确实不愧于他对经籍的爱好,这样笼络人心的手段,司马攸应该是从《汉书》中得到的启发。而《汉书》中所记载的使用这些笼络人心手段的宗王,便是吴王刘濞(bì)。
后来刘濞成为了七国之乱的主力军,司马攸的心思,也一览即知。

不仅如此,司马攸还为自己的府上延揽人才,收拢军心,在他担任骠骑将军职务的时候,给士兵们施与了不少恩惠,等司马炎准备将骠骑营的数千营兵罢除,削除司马攸在军界影响力的时候,这些饱受司马攸恩德的士兵差点引起了兵变,逼得司马炎不得不收回了命令。
随着司马攸在朝中的名声蒸蒸日上,其中不乏强有力的支持者站队齐王。为了明确司马攸的政治地位,司马炎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主意。
咸宁元年,司马炎列出了一份配飨太庙的功臣名单,其中包括郑冲、荀顗、石苞、裴秀、王沈、司马孚、何曾、贾充、陈骞、荀勖、羊祜这些功勋卓著的臣子,以及司马攸。
要说功勋,司马攸的功劳拿出来和上面的这些臣子相比,实在看不过眼。但一旦司马攸进入了配飨太庙的名单,这辈子就钉在了臣子的地位上不得动弹。毕竟还从来没有配飨本朝太庙的臣子又当了皇帝的案例。这也等于宣告司马攸这一支只能作为臣子的身份出现在朝廷当中,也便再无法染指皇位。
在政治力量上,司马炎对朝中的大臣也进行了拉拢,除开贾充家族和外戚的势力,中书监荀勖和侍中冯紞也是太子的强力支持者。
不得不提的还有大司马陈骞。作为勋贵中的佼佼者,足智多谋的他平素对司马炎也是爱理不理,但只要见到司马衷,陈骞总是恭恭敬敬。这位的政治嗅觉确实非常灵敏。
按说,换在其他朝代,对皇权威胁如此之大,又不在皇帝考虑的继承人之列的宗王,早已经死了八百回了。但宽厚的司马炎,仍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了司马攸重任,说到底,在咸宁二年之前,司马炎一直抱有着在自己百年后,让司马攸辅佐司马衷的考虑。
但在咸宁二年的那场大病后,得知了众臣们拥立司马攸的密谋,司马炎意识到皇位的继承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因而他进一步解除了司马攸的兵权,让他担当了司空。同时在皇权的延伸上,司马炎开始了对自己绝对意志的贯彻,力主伐吴,冀求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为自己和司马攸的争斗博取政治权威。
随着吴国的覆灭,司马炎进一步在朝局中进行着试探。他的目标指向了在他执政后期最有政治才能,此时正在担当尚书的张华。
张华是一位才能非常出众的人物,除开他绝佳的政务能力,他在文学和收藏上都极有造诣。更为出色的是,他极为博学,对古今天下的事物都了如指掌,我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正是出自于张华的手中。这本书对山川地理、习俗物产、神话传说、飞禽走兽、神仙方术都有所记载,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般这样的人物都会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但难得的是,张华能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由浅入深地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带着他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无论古今,这样的人物都是极为欢迎的。也因为出色的才能,朝野上下都认为张华有担任三公的威望。
也因此,司马炎向张华发出了试探,想探听一下张华对皇位继承人的意见。
“我百年之后,谁可以作为托付后事的人呢?”
“没有人比齐王更合适了!”张华的回答让司马炎的脸愈加阴沉。

声名渐盛的张华也引起了荀勖的敌意。作为中书令,张华是荀勖仕途上最大的对手。在张华站队司马攸之后,荀勖趁机向司马炎提议让张华前往幽州担任都督。这项提议很快得到了司马炎的批准。
中央大员出镇地方,基本就被排除出了中枢决策机构,之前贾充就差点遭受这样的待遇,张华的仕途似乎遭到了挫折。
但作为朝堂上政治能力最为出色的人物,张华在幽州刺史的任上也干的十分出色。他安抚领内归附的百姓,周边的少数民族无一不为之臣服,甚至包括三韩地区的马韩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和部落都派出使者前来朝贡。
张华的声威更盛,朝堂上让他回京担任宰相的提议再次被提起。作为张华的政敌,冯紞准备玩套狠的。
这天,冯紞和司马炎谈起往事,突然跳出了一句话:“臣认为,钟会叛乱,都是太祖司马昭的责任。”
没来头冒出这句话,司马炎也变了脸色:“你在说什么?”
冯紞脱下帽子跪倒在地:“臣罪该万死,但请容臣解释:钟会才能有限,但太祖褒奖过分,并对他委以重任,因此助长了钟会嚣张跋扈的气焰,最终让他的野心膨胀,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太祖当初能够对他加以约束,也不至于酿成恶果。”
司马炎点点头:“你说得对。”
冯紞进一步建言:“既然陛下认为臣说得对,就应当吸取教训,避免再出现钟会这样的人物。”
这就是话里有话了,司马炎进一步问:“难道你说当今朝堂上有钟会吗?”
冯紞示意司马炎屏退左右:“那些为平定天下立过大功,威著四海的人,都可能下一个钟会。”
这就是明摆着指向张华了,司马炎点点头,下诏让张华回京担任了管理宗庙的太常。不久之后,宗庙的房梁无缘无故断了,张华就此被免官,终司马炎一生再没有出仕。
支持齐王的张华遭遇了打击,但太子党这边也迎来了噩耗:贾充病危。
病床上的贾充喃喃自语:“我死后,会给我一个怎样的谥号呢?”
一边的侄子贾模在一边安慰:“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又怎能掩盖得了呢?”
这些不必要的执念还是放下吧,走的洒脱点,也算个体面人。
但贾充做不到体面,最终还是带着执念死亡。
死后,朝廷商量贾充的谥号,博士秦秀就率先发言:“按谥法,昏乱纪度曰荒,应该谥号荒公。”
这就是存心恶心贾充了,虽然贾充给司马家做过不少上不得台面的事情,但毕竟也是给自己的老爹背锅。更何况他还是太子这边的核心角色,司马炎极力制止:“贾充作为伐吴之役的主帅,功劳卓著,应该谥号武公,就这么定了!”
靠着司马炎撑腰,贾充也算拿下了一个过得去的谥号。
两边都在积攒着自己的力量,真正的较量,即将拉开大幕。

参考资料:
1.(唐)房玄龄等,《晋书》。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