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卡布斯教诲录》故事摘录(下)

2021-05-19 10:26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声明:点错了,此文非原创范围,想改改不掉,特此说明

26商业自吹

这是昂苏尔的个人经历

我早在十岁的时候,就从学于御前卫官(chamberlain)[1],他是一个驯马骑射的好手。我的父亲(愿他安息)让我向他学习御马、射箭、使枪、弄叉,以及打擂石等一切有关骑马作战的武艺。[2]卫官为了让我的父亲看到他的训练成果,便前去拜谒,说道:“殿下呀!我们所教授的一切,王子都已掌握。殿下如欲观看,可下令:让他明天在猎场上为殿下表演。”埃米尔说道:“很好。”第二天我去了。凡是我会的,都向父王作了表演。父王向御前卫官赐了荣誉战袍。然后说:“我这孩子学得不错,但是还没有把最重要的武艺学到。”卫官们问:“最重要的武艺是指什么呢?”埃米尔回答说:“他所学的这一切都是一般概念的武艺和战术知识。假如他不会那种武艺,在某些时候,敌人就可能使他致命。而若他掌握了那种武艺,任何人便都无可奈何他了。可是你们并没有教给他。”他们说:“您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埃米尔说:“游泳。只有学会游泳才能稳住脚跟,进退自如。”于是把我交给两个从阿伯斯空(Abaskun)[3]找来的熟练的水手,让我跟他们学习游泳。虽然我对此兴趣极低,但还是把它学会了。

[1] 英译本提到其人名为Munzir

[2] 此处还有一句:我身边还有个阿比西尼亚奴隶名叫雷杭,精通各种艺术。原文为I also have an Abyssinian slave,called Raihan who was clever in various arts

[3] 里海的一个港口

凑巧有一年我经过沙姆[1]去麦加朝覲,当我们走近穆赛勒城[2]时,与一伙盗贼不期而遇。众多的阿拉伯人向商队进攻。我们实在寡不敌众,结果我竟被赤裸裸地带进穆赛勒城里,想不出任何逃脱的办法。后来我被装进船舱,沿着底格里斯河来到巴格达。到那里后,情况才有了好转。感谢至伟的主,他终于使我到达了麦加。我的意思是指:快到阿伯卡列[3]时,形势险恶,河流湍急,只有由富于经验的老练水手掌舵才能渡过。若不谙熟航道,乱冲乱撞,必定全船覆没。我们一行数十人,乘船来到这个险滩。舵手毫无经验,手足无措,不知如何通过航道,以致使船遇难,撞礁沉没。我们这船上一共二十五个人,只有我和一个巴斯里人[4],他是我的随从,名字叫做“机灵的吉卡乌斯”,因会游泳而得救。其他所有人都被溺毙。

打这以后,我更增加了对先父的崇敬。于是我以先父的名义广为施舍。并为他经常向主祈祷。因为这位老人早就预见到了这样一天——而我却一无所知,所以教会了我游泳。

[1] 即叙利亚的阿拉伯语。地中海东部沿海一带

[2] 即摩苏尔(Mosul)位于底格里斯河岸边

[3] 亦称阿克巴拉,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巴格达以北的一个小镇

[4] 英译本为Basrans,即巴士拉人,Basrans本身就有……的人的意思,巴斯里人是重复累赘了


27
据说郭士塔斯伯(Gushtasp)[1]国王被推翻后,有这样一段故事:
他后来沦落到罗马帝国,来到卡斯坦坦尼耶[2]城。此时他已身无分文,却又耻于为一片面包而折腰。幸好在他幼时经常到他父亲的领地去看打铁,观看铁匠们如何制作刀、剑、马蹬、马嚼等。虽然当时他正交福运,学习这种手艺并无必要,但是他仍每天围着铁匠们转,边看边学。后来当他流亡到罗马后,无计可施,便来到铁匠铺,自我介绍说:“我会打铁。”于是他得到雇用。在流亡期间,他就靠着这种手艺维持了生活,而没有寄人篱下。
在他回国后,就象你所听说的那样,命令所有贵胄无一例外地都要学习手艺。而在这之前,长时间里,人们都把这视为有失身份、没有出息的事情。

[1] 菲尔多西《列王纪》中记载的传奇国王,著名勇士伊斯凡迪亚尔之父,其在位时期祆教诞生

[2] 即君士坦丁堡

28
据说当俘虏了伊嗣俟三世(Yazdegerd Ⅲ)[1]的女儿后,将她从波斯带到了阿拉伯。哈里发欧麦尔·哈塔卜 [2](祈真主喜悦他)传下命令:将她卖掉。正欲将她卖掉时,尊敬的阿里 (祈真主喜悦他)来了,说道:"这是违背穆圣(祈真主赐福于他)教诲的:买卖王族后裔僭越了法度。”四此话即出,卖掉公主一事也就作罢。于是把她带到索里曼·法尔斯(Salman of the Pars)[3]的家里,之后再择婿出嫁。

[1] 原文为雅兹德·郭尔德,萨珊王朝末代国王

[2] 原文为哈塔伯,正统哈里发时期第二位哈里发

[3] 即萨勒曼,穆罕默德的好友、圣门弟子之一

很多人都来给她说媒,但是她却说:“我见不到人,便别想把我娶走。请让我坐在楼台的窗前,让阿拉伯的雅儒阔少从我面前经过。我选中谁,便由谁做我的丈夫。于是她被安置在楼台的一扇窗户前面,索里曼陪坐在她的身旁,给她介绍那些愿意娶她的贵胄。告诉她这是谁那是谁。对每人都评论一番。
当尊敬的欧麦尔(祈真主喜悦他)路过时【还想着老牛吃嫩草呢】,公主问:“这是谁?”索里曼回答说:“这是尊敬的欧麦尔·哈塔卜(祈真主喜悦他)。”公主说:“他很富贵,也很伟大。但是太老了。”
当尊敬的阿里(祈真主保佑他)经过时,她问:“这是谁?”索里曼答道:“他是先知的侄子,祈真主护卫的阿里·本·阿比·塔列卜。”公主说道:“他是一个伟人,我很崇敬他。但是当到了那个世界时,在受主宠爱的法蒂玛·扎赫拉[1]面前,我会感到羞愧,算了吧!”
当受到真主慈爱的尊贵的哈桑·本·阿里[2]路过时,公主又问,得到回答后,便说:“我很喜爱他,但是他的妻妾成群,只好作罢。”
当得到真主喜悦的尊敬的侯桑[3]经过时,公主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便说:“他可做我的丈夫。贞女应与童男结为夫妻。我从未嫁,他也不曾娶过妻子。”

[1] 穆罕默德之女,哈里发阿里的妻子

[2] 阿里长子

[3] 即侯赛因·本·阿里,阿里次子

29
据说人们抓住了苏格拉底,强迫他信奉偶像,否则就治以死罪。他说道:“祈主保佑!我只颂扬创造世界的造物主。”于是人们立即带走他,准备执行。随同他的有几个学生,按照惯例,都泣啼不止,并问他:“智者啊!难道你真想死了吗?那么就请告诉我们,将来把你埋葬在什么地方吧!”苏格拉底笑了笑说:“假若你们还真能找到我的话,随便掩埋在哪里都行。或者说:那时你们找到的并不是我不过是我的躯壳罢了。”

30
人们都把雷伊王国[1]的王后,尊称为“斯苔”。她是个十分善良、纯洁、贤慧的公主,是我母亲的叔父之女[2]法赫尔·道莱(Fakhr al-Dawla)国王的正宫。当法赫尔·道莱驾崩以后,其子继位,号为马吉德·道莱(Majd al-Dawla)。但由于年纪尚幼,只好由母后代政。这样过了三十几年。后来马吉德·道莱虽然长大成人,但由于忤逆不肖,不能称职,不过徒有其名。实际上他深居内宫,每日只知同后妃们淫逸荒嬉,而仍由他的母后执掌大权,周旋于雷伊、伊斯法罕和卡赫斯坦之间。

[1] 即雷伊的白益王朝,白益王朝的领土并不是由一个君主管辖,而是分作三份,由白益三兄弟的后裔进行统治

[2] 即白益王朝著名的女强人萨依达·希琳(Sayyida Shirin),巴文德王朝公主,罗斯塔姆二世之女。因昂苏尔的母亲也是巴文德公主,与希琳为堂姐妹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外祖父马哈茂德苏丹 (祈真主护佑他)派了一个使者到雷伊,向斯苔转达他的话:“你必须对我山呼万岁,在钱币上印铸我的肖像,对我称臣纳贡。否则,我将率军攻占雷伊,把你消灭。”对她进行恐吓。使者来到后,递交了信件——下了一个通牒。
斯苔说道:“请转告马哈茂德苏丹:假如我的夫婿法赫尔·道莱还活着的话,你会产生进犯雷伊的念头吗?【你丈夫虽然还行,但怕还不是马哈茂德的对手】现在他谢世归天,由我代行执政,我心中思忖:马哈茂德陛下十分英明睿智,决不会用倾国之力去征讨一个寡妇的。但是假若您要来的话,至尊的真主在上,我决不会临阵逃脱,而将挺胸迎战。结果必是一胜一败,决无调和余地。假若我把您战胜,我将向世界宣告:我打败了曾制服过成百个国王的苏丹。而若您取得了胜利,却算得了什么呢?人们会说:不过击败了一个女人而巳。不会有人为您写颂辞、吟赞诗的。因为打败一个女人,实在不足挂齿。”总之一句话,在她活在世上期间,马哈茂德苏丹一直未敢兴师动武。【马哈茂德出了名的要面子】

31

据说当“两角英雄”[1](祈真主护佑他)周游完世界,好象把世界戏弄了一番以后,决定返回家园。但是刚走到达玛冈(即达姆甘,Damghan),便驾崩了。他留下遗言说:“当把我安放进棺木以后,请把棺木凿两个洞,掏出我的两手,并使手指张开,以便让人们都看到:虽然我生时受到世界的崇敬,但死时却两手空空。”之后,他又说:“请转告我的母亲:希望她祈祷我的灵魂安息。我优念尚在活着的亲人,忧念尚未死去的世人。”

[1]指亚历山大。因他的两个鬓角突出,所以人们给他起了这个绰号

32
据说在穆阿维叶[1]时代,有一伙人犯了死罪。穆阿维叶下令将他们一律杀头。当从中揪出一人,欲执行时,那人说道: "尊敬的埃米尔啊!无论你怎样对待我们都不为过,我完全服罪。但是看在至圣至尊的主的面上,请允许我说两句话,并给予回答。”穆阿维叶说:“你说吧!”罪犯说道:“全世界都在传颂陛下的慈思善行。假如我们落入了另外国王之手,而他们并不象陛下这样的仁慈宽厚,将会怎样判决我们呢?”穆阿维叶回答说:“也会象我这样。”那人说道:“假若陛下的做法无异于其他暴虐残酷的国王,那么我们怎样领受圣王的普慈厚恩呢?”穆阿维叶说;“假若我早些时候听到这样的话,我早就赦免了你们所有的人。现在我要向所有关押的人施以大赦。因为若象你们这样的罪人都可赦宥,便没有罪愆不应给予饶恕了。”

[1] 原文为穆阿维叶,倭马亚王朝开国君主(661-680在位)

33

在塔巴里斯坦有个大法官名叫阿布·阿巴斯·鲁扬尼(Abu alAbbas Ruyani)[1]。他心地纯正、识广学深、清廉克己、远见卓识、办事精明。一天,他正端坐堂上,一个人前来递状告发某人诳骗他一百第纳尔金币。法官提审被告,被告矢口否认。法官于是反问原告:“你有证据吗?”答道:“没有。”法官说:“那么就让他起誓吧!”原告便哭了起来,啜泣着说:“仁慈的法官啊!你让他发暂,他会谎话连篇而无所顾忌。”法官说:“我不能背离教律;或者你拿出证据,或者听他的誓言,别无他法。”那人在法官面前贴膝跪下,声嘶力竭地说:“想想办法吧,法官啊!我找不到证据,就让他起誓吧!我白白地受了损失,我是受害者。你可要为我想想啊!"

[1]他是鲁扬人。在沙姆斯·玛阿里·卡布斯(作者祖父)统治时期任大法官。后来他的子孙世袭这个职衔,直到十三世纪初。

 从这个人悲忿的哭声,法官明白了理在他这一面。便说道:“先生啊!你是怎样把钱借给他的?请原原本本地讲出来,让我听听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被坑骗的人说道:“祈愿法官长寿多福!我和此人是多年好友。不知怎么他爱上了一个婢女,价值达一百五十个第纳尔金币。而他手头的钱不够,不知如何是好,昼夜神魂颠倒、哭泣不止。天,我去探望他,带他到郊外散心,在一个僻静处坐了下来。他同我谈到这个婢奴。只见他满面泪光、十分痛苦,便引起了我的同情。他是我二十年的老友啊!于是我便说:‘某人啊!你的钱不够,我的钱也不多,看来任何人在这方面也帮助不了你。但是多年来我积攒了一百第纳尔,这是我的全部财产。我把这一百第纳尔借给你,其余的部分你自己填补上,就把这个婢奴买下来吧!你可以和她同居一个月,一个月后再把她卖掉,把钱还给我。’这个人立即扑膝跪倒,对我发誓说:‘只一个月,一个月后哪怕亏本我也把她卖掉,将钱还给你。’于是我慷慨解囊,把钱给了他。我在等待着,而他——至尊至伟的主啊!——已经四个月过去了,既不还我钱,也不卖掉那个婢奴。”

法官问道:“你在什么地方把钱交给他的?”答道;“在一棵大树下。”法官说:“既是在大树下,你怎么说没有证据呢?”于是对被告说:“你坐在我这里别动。”转身对原告说:“不要烦恼了,到那棵大树下面伏跪祈祷,为穆圣(愿他和他的家族有福和安息)祝福。然后对那株树说:‘法官在召唤你,来吧!来做我的证人。”被告人暗自窃笑,法官虽巳窥见,却未露声色。原告说道:"法官啊!我担心那株树不会听从我的指挥而前来。”法官说:“你把我的这块印带去,对大树就说:‘这块印是法官的,他求你去一趟,请你亲自为这问题作个证!”于是那人拿走了大印。而另外一个人就坐在法官跟前。法官开始审理其他案件,并不瞧他一眼。只有一次偷空问他:“某人到那里了吗?”这人回答道:“还没有呢。”法官又继续自己的工作。
那个原告拿着官印给大树看,并说:“法官在召唤你。”他在那里坐了许久,树也不给个回音。他十分伤心,只好回来,对法官说:“法官啊1我去了,也出示了大印,它却不来。”
法官说:“你若认为树能自已走来作证就不对了。”转身对被告说:“把这个人的钱交出来吧!否则,你卖掉婢奴,用这金钱还他。”那人说道:“法官啊!我一直坐在这里,并没见到什么树来啊!"法官说:“对的,树是没有来。但是假若你并没有在那棵树下从他那里拿走金钱,当我问你那人到了那株大树下没有’时,为什么你不反问哪株大树呢?我并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啊!”于是那人不得不取来金钱,交还原主。

34
据说在呼罗珊有个著名的游侠,富有而性善,名字叫做牟赫拉伯(Muhadhdhab)。一天,他在路上信步徜徉,不小心踩着一块甜瓜皮,脚下一滑摔倒了。他立即掏出刀子,把那块瓜皮切得粉碎。仆人问他:“少爷啊!象你这样有钱的堂堂侠士,拿瓜皮逞能,不觉得羞惭吗?”牟赫拉伯回答说:“摔倒我的是甜瓜皮,我不拿它开刀,拿谁开刀?不论谁把我摔倒,我都把它视为仇敌,以刀还击。不要轻视敌人,哪怕他十分弱小。藐视敌人者,会轻易地被敌人击败。”

35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商人到金融商店兑换一笔一千第纳尔的黄金。交易已经达成了,但在计算价钱时,在卖主和买主之间为了一“基拉蒂(Carat)[1]的金子发生了分歧。

老板说:“你还差我一第纳尔的钱。”

商人说:“是你少给了我一基拉蒂重的黄金。”

他们为此而争执起来,从清晨一直吵到该做晌礼的时候。商人十分气恼,大叫道:“我一步也不能让。”老板无可奈何,只好又给了他一“基拉蒂”黄金。那商人拿了黄金便走了。凡在场的人无不责骂商人。
商店伙计看到商人走后,立即追了上去,说道:“先生啊!请给我一点小费。”于是商人便把那一“基拉蒂”黄金,全都给了伙计。伙计便又拿了回来。老板说:“你这个无赖啊!他为了这一基拉蒂金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从早晨一直吵到中午,毫无羞怯之意。你怎么这么贪婪,把金子又从他手里要了来?”伙计无奈,便把金子交给了老板。老板十分惘然,自言自语地说:“感谢真主啊!这个伙计长得并不好看,商人不会在他身上打什么主意。那个商人那样小气,为什么对他这样大方呢?”于是便去找商人,说道“先生啊!有件事倩让人费解。那天当着众人的面,你为一基拉蒂争得面红耳赤。而在你拿到金子后,却又全给了我的伙计。当初你为什么那么计较,后来又为什么那么慷慨呢?”商人说道:“先生啊!这并不奇怪。我是一个商人。做买卖是从商人的角度进行的。当我被蒙骗了一个达拉姆时,便如同蒙骗了我半个生命一样。而当需要慷慨时,若不是乐善好施,便心犹负疚。而我既不想被人诳骗,又不愿内疚于心。”

[1] “基立蒂”,原文希腊文,为重量单位。类似于我国的“钱"。

36
据说有个人有一群羊。为他放牧这群羊的牧人是个虔诚、正直的教徒。他每天挤完羊奶以后,便把奶提到主人那里。主人往奶里兑了同样多的水,之后便交给牧人说:“拿去卖掉吧!”牧人对主人劝诫道:“不要这样做,不该欺骗穆斯林们。骗人者终没有好下场。”主人对牧人的话置若罔闻。
凑巧,有天夜里,牧人把羊群留在河谷,自己跑到山顶睡觉去了。时正春天。山地一带突然下起了大雨,山洪暴发,将这群羊席卷而尽。
第二天,牧人进城来到主人家。主人看他两手空空,便问:“怎么没有带来奶啊?”牧人回答道:“老爷,我不是对你说过奶里不能搀水吗!还说过不要骗人!可你偏不听。结果现在那些水聚到起,把你的羊群席卷而去了。”主人听了以后侮恨万分,但悔恨又有何用?

37
据说在甘芝国王法兹隆[1]时期,他有一个谏臣是德莱木的贵族。不论谁犯了罪,必须关押起来时,法兹隆国王都下令将他逮捕并投进监狱。作为国王谏臣的这个德莱木人对国王说:“不要为平民带来痛苦。但若他们犯罪,就要将他们处死。”由于他的建议,有几个人被处死了。凑巧有天,这个德莱木人获罪,国王下令将他逮捕入狱。德莱木人派人去说情,想交出大批金钱来请求不要杀他。法兹隆国王说:“你曾对我说过:不要为平民带来痛苦。但若他们获罪,就要将他们处死。”结果自己出的坏主意反倒害了自已。

[1] 即沙达德王朝国王法德勒一世·本·穆罕默德(Fadl I b. Muhammad),985-1031在位

38

……你要学会自持,不要使自己象法官阿卜杜勒·穆勒克·欧克巴尔(Abd al-Malik Akbari)那样的受窘。
据说法官阿卜杜勒·穆勒克·欧克巴尔被马蒙哈里发选作自己的陪臣。每当欧克巴尔办完公事以后,便来陪哈里发饮酒作乐。
一天,在酒宴中有个酾客来为阿卜杜勒·穆勒克斟酒。阿卜杜勒·穆勒克接过酒杯时,竟对她醉眼凝视、眉来眼去、表示亲狎。不料这一切全被马蒙看在了眼里,于是马蒙便紧闭了双目。阿卜杜勒·穆勒克领会其意,便把眼睛半闭起来。马蒙过了一会儿故意问道:“法官啊!你的眼睛有什么毛病吗?”阿卜杜勒·穆勒克答道:“我也不知怎么回事,陛下当时也闭起了眼睛。”
从那以后,直到他去世,不论他是在旅行、驻地、集会,还是没人在场时,他始终不睁大眼晴。马蒙的责骂深深地镌刻在他心里。
凡做国王或大臣们近侍的人,都应从上面的故事中引以为戒。既做国王的陪臣,就须了解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39
听说大臣伊斯玛依勒·阿巴德[1]有个星期六坐在办公室里写东西。他对文书说:“我每星期六都写不好字。因为星期五没上班,不曾动笔。[2]这一天对我来说是罪过。”
因此应该每天都应写点什么,以做到思路清楚,用笔娴熟。所写的东西须内容充实,意明语约。

[1] 即萨希布·本·阿巴德

[2]在伊斯兰教国家,星期五休息

40

孩子啊!我听说你的外祖父马哈茂德苏丹曾给巴格达的哈里发阿拉卡德尔·巴拉赫[1]写了一封信,说:“请把河外平原[2]赐给我!请下道圣旨,容我挥动利剑占领它,把那里变成我的一个省。我要向众人宜读圣旨,让众人都遵照圣旨服从于我。”阿拉卡德尔·巴拉赫回答说:“我不能要求全体穆斯林都服从于某人。愿真主保佑!即使我这样做了,假若你不听从我的圣令,我便动员整个世界来反对你。”马哈茂德苏丹立即老羞成怒,对哈里发的信使说:“你在说什么?难道我还比不上布·牟萨拉姆[3]吗?这种事我是干得出来的。我可以带着两千头大象,践踏哈里发的京都,甚至可以用象把那里的土驮回伽色尼。”苏丹的话包含着严重的威胁。

[1] 即哈里发卡迪尔(Al-Qadir),991-1031在位

[2] 即河中地区

[3]布.牟萨拉姆,呼罗珊贵族。因对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不满而举行起义。马哈茂德的意思是:他也有足够的力量反对阿巴斯王朝,而决不会比布牟萨拉姆差。而关于此人的身份,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发动起义的就有沙里克·本·谢赫、辛巴德、穆坎纳、拉飞·本·莱斯等,不过都对不上号……

2021.07.22更新,英译本为Abu Muslim,即阿布·穆斯林(并波悉林)

信使离开后,过了一些天又回来了。苏丹端坐在殿上,陪臣侍奴排列成行,怒象站立在殿门两侧,近卫军也都持械整装。这时才开始召见信使。信使进殿后,递给马哈茂德苏丹一卷密封的、用公文纸写就的信件,并讲道:“哈里发说已拜读了你的来信,也知悉你的通牒,他的答复都写在这封信上。”
这时宫廷事务大臣[1]哈只·本·纳赛尔·牟士康(Abu Nasr ibn Mushkan)[2]伸手拿起这封信,启封后便开始诵读。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之后写道:“痛苦、阿列夫、拉姆和米姆[3]”结尾是:“感谢真主,祝愿穆罕默德和他的全家幸福。”除这几句外,再没写其他的话了。

[1] 英译本为Who was head of the Chancery

[2] 应该是《伊朗通史》所提及的马哈茂德的贴身秘书阿布·纳斯尔·穆希康;哈只估计是一个官职头衔的名称而非名字

[3]阿列夫”是波斯文的第一个字母(A)的读音。“拉姆”是波斯文的第二十七个字姆<J)的读音。“米姆" 是波斯文的第二十八个字母<C)的读青。

马哈茂德和他的所有文书们一起研究,书信的这句话到底隐喻着什么?他们把《古兰经》中所有有关阿列夫、拉姆、米姆的章节都读了一遍,并做了解释,仍不能给马哈茂德以满意的回答。
最后有个叫哈只·阿布·巴克尔·郭亥斯坦尼(Abu Bakr Quhistani)[1]的青年,正站在苏丹近侧服侍——他还没有坐的资格——说道:“陛下啊!哈里发所写并不是“阿列夫、拉姆和米姆’的意思。由于陛下曾用战象威胁过他,还说要把哈里发京都的土驮回伽色尼,因此他便回答说:‘难道你不知道你的主怎样处治象的主人们吗?’[2]这便是对陛下战象的回答。”

[1]他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曾在马哈茂德次子穆罕默德的宫中和塞尔柱王朝任职。暂时查不到这个人……;书中对阿布(Abu)的翻译总省略“阿”字

[2]这句话原文为阿拉伯文。见《古兰经》第105章象(斐里)第一节,后几节的译文是:难道他没有使他们的计谋变成无益的吗?他曾派遣成群的鸟去伤他们,用粘土石块攻击他们,将他们变得像吃剩的干草一样

我听说马哈茂德苏丹因此神色遽变,半天也没有恢复正常。他哭得很厉害,流了许多泪。鉴于他对主的虔诚,请求哈里发原谅他。那些话说来就太长了。他赐给阿布·巴克尔·郭亥斯坦尼荣誉衣袍[1]和金制马具,并从此同近侍坐在一起。就这样,只因说了一句话,便被加官进爵。

[1]波斯古代,当某人立功、或被任命为宰相、大臣等较高级的官员时,就被授予荣誉衣袍。


41

我还听说:在萨曼王朝时期,在尼沙不尔(Nishapur)[1]阿布·阿里·西木居里(Abū‘Ali Simjur,后文以西木居里代之)[2]声言:“我应是呼罗珊的统帅和埃米尔。”他从来不去拜谒国王。但由于当时处于萨曼王朝的末期,王朝衰微,国王对他无可奈何。不得不由他任意颁发指令,铸造钱币和接受纳贡。

[1] 原文为内沙布尔

[2] 原文为斯姆朱尔全名为阿布·阿里·穆扎法尔·穆罕默德二世·本·穆罕默德一世(Abū ‘Ali alMuzaffar Muḥammad II b. Muḥammad I),通称阿布·阿里·西木居里,萨曼王朝著名权臣、军阀

侯章城(Khujan)[1]有个布道者(Khitab)阿卜杜勒·贾巴尔·侯章尼(Abd al-Jabbar Khujani)[2]。他既精通教典又多才多艺;并且还是个很有见解,文笔娴熟的雅儒。西木居里把他从侯章召来,让他担当随身文书的职务。他十分称职,工作能力极强,西木居里没有不找他商议的事情。

[1] 位于尼沙不尔附近

[2] 为避免名字重复,许多人都会给自己名字后面加上自己出身之地作为别号,简单辨别的方法是地名后加“尼”、“里”、“迪”字(i)等。由于他出身侯章城,因此给自己加上“侯章尼”的别号,下文布斯里亦然

阿赫玛德·本·拉夫·阿勒雅古比(Ahmad ibn Rafi al-Ya‘qubi)萨曼王朝埃米尔[1]的随身文书。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尊贵富有的人。他对整个河外平原的事情无所不晓。阿赫玛德·本·拉夫同阿卜杜勒·贾巴尔·侯章尼交往甚深,虽不能自由交往和会见,却能互相通信。他们都很钦佩对方的才学。

[1] 应是萨曼王朝君主曼苏尔二世(976-997在位)

一天,埃米尔对他的宰相[1]说:“假若阿卜杜勒·贾巴尔·侯章尼不是西木居里的文书的话,他便会一筹莫展。西木居里的桀骜不驯都是由于阿卜杜勒·贾巴尔在做参事。你应当写信给西木居里说:‘假若你服从于我,愿做我的仆臣,那么当你收到此信后,请立刻杀死阿卜杜勒·贾巴尔,将他的首级装在提包中,通过这个信使转交给我,以此考验你是否对我忠诚。我们很清楚,你有什么事都找他商量,对他言听计从。假若你不按我所说的去办,我作为呼罗珊的埃米尔,将亲自率领大军对你近行讨伐。”

[1] 可能是乌特比

他们设计完了这个阴谋以后,还商定这封信由阿赫玛德·本·拉夫亲笔书写。由于阿赫玛德是阿卜杜勒·贾巴尔的朋友,他必然派人去送信,向他透露此情,阿卜杜勒·贾巴尔便会逃离。因此,呼罗珊埃米尔便将阿赫玛德·拉夫召来,对他说:“你就此事给西木居里写封信。由于阿卜杜勒·贾巴尔是你的挚友,三天之内你不能离开此宫,也不能同你的任何手下人接触。假若此事没有办成,我就认为是你走露了风声。”阿赫玛德毫无办法。传说他边写边哭,并且自言自语地说:“但愿我不懂得书写,以使这样博学的朋友不会由于我写的信而遭杀害。面对此事我计谋全无。”最后,他记起了在《古兰经》中至高的真主的话;“敌对真主和使者,而且扰乱地方的人,他们的报应只是被处以死刑,或钉死在十字架上,或把手脚交互着割去,或驱逐出境。”[1]他暗自寻思:“阿卜杜勒·贾巴尔还不知这件机密,不会想到这段经文的含意,我须尽到一个做朋友的责任。”他写好了信,往信封上写上名字。之后,在信封的一边写上“阿列夫”,另一边写上“农”,连起来即读“安”,意为“互相残杀”。这封信是要交给呼罗珊埃米尔审阅的。但谁也不会注意信封是如何写的,甚至连一眼也不看。

[1]这段的原文是阿拉伯文。见《古兰经》第五章《筵席》(马以代)第33节。阿赫马德想起这段经文,目的是想使阿卜杜勒·贾巴尔了解白己的危险处境,不是指阿卜杜勒·贾巴尔犯有罪愆。

埃米尔把信读了一遍,封好信封,交给赶骆驼的人[1],但并不向他说明详情,只说:“把这封信递交给西木居里。之后,你把他要转交给我的东西带回来。”阿赫玛德·拉夫被软禁了三天。三天后回到家里,心情十分忧郁。

[1]当时送信的人都是骑行走快速的骆驼

赶驼人到达尼沙不尔后,立即求见西木居里,把信递交给他。按照礼节,西木居里吻了吻信,并敬祝呼罗珊埃米尔的健康。当时参事阿卜杜勒·贾巴尔正坐其侧。布·阿里便将信交给参事说:“将信启封,读一读吧!”

阿卜杜勒·贾巴尔拿到信后,看了一眼信封,刚要开封,看到信封边缘上的“阿列夫”字母,而另一边缘则写着“农”字母,他立即联想到《古兰经》中“互相残杀”的话,领会到这封信的意图是要杀他,于是把信原封不动地放下,并立即用手捂着鼻子,意思是说:我突然流了鼻血,洗洗便来。他离开西木居里以后,捂着鼻子径直出了大门,找到一个地方藏匿了起来。西木居里等了他一会,不见回来。便对手下人说:“叫他快些吧!”但去找参事时,却已不见他的踪影。经查询,知道他并未骑马,而是徒步走出宫门。他并未回家,无人知道他的去向。西木居里下令道:“唤另外的文书来读一读吧!”于是信被拆开,当着赶驼人的面诵读。人们一听书信的内容,都惊呆了:究竟谁向他通风报信,将信的内容告知他的呢?西木居里虽然心中窃喜,但当着赶驼人的面却露出愁容,下令通告全城。阿卜杜勒·贾巴尔暗地派人通知西木居里说:“我正在某地。”西木居里十分高兴,连连感谢至高的真主,并转告他:“暂蛰居那里不动。”
过了几天, 西木居里好好款待了赶驼人一番,写了封回信,说明了详情,并发誓说:“实在查寻不到他的下落。”埃米尔无可奈何,却又惊异不止。于是又写一书信,封好,送去。信中保证说:“我准备赦免他,但他必须说出怎么知道了信的内容。”
阿赫玛德·拉夫说道:“你若能宽宥我,我可以说出。”埃米尔答应宥免他,于是他便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埃米尔宽恕了阿卜杜勒·贾巴尔,并把信索回,以看其暗号。信取回后,看到确有阿赫玛德所说的记号。人们都为他和他的朋友睿智多学惊叹不已。

42

……假若你擅长书写,能写出各种笔体的字,这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本领。但是不要显露给任何人,让人们知道你能仿写他人的笔迹。因为假如有人有意仿写了他人字体,而又查寻不到出自何人手笔,便会赖在你的身上。那时你便会丧失主上的信任。不要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去仿写他人的字体,以假乱真只能用于有重大利益所在的关键时刻,而且不要在做了此事之后受到其他人的怀疑。许多位尊才高的文书就是因为假造了大臣们的字迹而遭杀害。
听说拉比·本·牟塔哈尔·卡斯里(Rabi ibn Mutahhar al-Qasri)是萨希布·本·阿巴德帐幕中地位尊贵的文书,很善于仿写他人的字体。这件事传到了萨希布(祈真主赐福于他)的耳朵里。萨希布不知该如何处理:由于文书聪敏过人,饱学博识,既不能杀死他,又无法当面指责他。他百般思索而仍无良策。恰在这时萨希布身有不适,人们都来看望他,卡斯里也在其中。他们依照惯例,在萨希布周围坐定。问萨希布:“你有何感觉?”反问道: "指哪些方面?”于是便具体地问道:“饮什么酒?”答道:“某种酒。”又问:“吃什么食品?”答道:“和你们一样,即‘牟兹瓦尔(Muzawwar)’[1]。”文书立即领会萨希布所指,便说:“恩相[2]啊!我向你发誓:今后再也不那样做了。”萨希布说:“既然你决心改过,我便宽宥你,免去对你的处罚。”
所以假造字迹,可是件大事,应注意避嫌。

[1] “牟兹瓦尔"是个双关词。它既是一种粥的名字,又作“伪造者"解。

[2] 文中“帐幕”原为“宫廷”,“恩相”原为“陛下”,萨希布只是宰相,不是国王,不能用这种称谓,这里应该是译者的一个小失误

43

听说有个波斯国王对自己的宰相生了气,免了他的职,而任命了另外的人。国王对被免职的宰相说:“我赐你一座庄园,以使你和你的家庭生活安逸,颐养天年。”宰相说:“请不必再赐惠于我。我所需要的一切,陛下都巳恩赐,用不着再给另外的庄园了。假若可怜我,那么就在国内找一处荒凉的小村赐我吧!我将穿着褴褛的衣服在那里安家落户,进行开发,靠地租为生。”于是国王便下令拨给他几座荒芜的村落,让他去居住。但是仆臣们踏遍全国,却找不到一寸荒芜之地。只好禀报国王说:“全国没有一处没得到开发,无以可给。”【这b装的,能再明显一点吗】这时被免职的宰相对国王说:“陛下啊!我本知在我的治理下,已找不到荒凉的地方了。但是既然你把国家已交给另外的人管理,那么有一天当你收回这个权利的时候,但愿也能象我那样,所交还给你的仍然是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因王听完此话,内心愧悔,深觉歉疚,赐他荣誉衣袍,仍任命他为宰相。

44

听说在法赫尔·道莱时期,萨希布·本·阿巴德曾经有两天没有进宫。他既没有亲自上朝,也没有派人代替他来。情报员把这情况报告给了法赫尔·道莱。于是他便派人去萨希布那里,转告说:“我听说你心情不快,便很挂念。假若你有不畅之事,应在上朝时当面述说,我们将尽力相助。假若你对我们心存不满,也应直言相告,我们当表示歉意。”萨希布说:“真主保佑:我在为陛下担忧。但现在国家平安无事,主上亦安然无恙,我的忧虑也就顿然消失了。”
第三天,他高高兴兴地来上朝了。法赫尔·道莱问他:“你在担忧什么呢?”萨希布回答说:“我在卡什喀尔(Kashghar)[1]的情报员来信说:‘我看到哈冈(Khaqan)[2]在同某个统帅秘密商谈,但不知所谈内容。我为此忧虑得饭也吃不下。土耳其哈冈在卡什喀尔所说的话,为什么我们一无所知呢?直到今天我才收到一信,信中专门写了谈话内容,我才放了心。”

[1]当时是土耳其中部的一个省

[2] 突厥文音译,意为国王。照英译本作khaqan,应是可汗

45

据说阿布·法德尔·巴尔阿米(Abu Fadl Bal’ami)[1]任命萨赫勒·侯贾迪(Sahl Khujandi)为撒马尔罕的财政大臣[2],赐荣誉衣袍,给予他发号施令的权力。当他走马上任的那天,来到宰相官邸告别,并请赐指示。当行礼寒暄、相互问好以后,便要求单独交谈,敬请赠言。于是宰相下令让侍从们暂时回避。萨赫勒说道:“祝愿阁下身体康健!我作为你的奴臣将前往就任。由于身在其位,将不断接到上级的指令。请阁下对奴臣赐言:应当怎样执行这些指令?哪些不要执行,哪些必须执行?”巴勒阿米说道:“萨赫勒啊!你问得很好。看来你对此事思考了很久,并且也逼得我们和你一道思考。但是我还不能立即回答你,请你再等几天吧!”于是萨赫勒便回家了。这时巴勒阿米便立即任命索里曼·本·雅黑依·切冈尼(Sulaiman ibn Yahya al-Chaghani)为撒马尔罕的财政大臣。并赐给他荣誉衣袍,由他去行使职权,让他即刻走马上任。之后对萨赫勒下令说:“一年之内不要离开你的家。”这样,萨赫勒就被软禁在布哈拉的家中达一年之久。
一年之后,巴勒阿米把他召来,对他说道:“萨赫勒啊!你怎么能认为我们会发布真、假两种命令呢?世界上的统治者历来都是用利剑教入服从。你从何看出我们曾愚蠢地教导自己的奴仆们桀骜不驯,说:可以不执行我们的指令呢?凡我们的指令都要执行。若不须执行,也就不发布了。既然我们发布了命令,对任何人就都带有强制性。我们身在其位,便有这个权威。你把我们看作软弱无能的人,认为可以不执行我们的指示,我们也就只好罢免你了。这正是为了使你认识到:对于执行我们的指示和命令,决不能打折扣。

[1] 原文为阿布.法兹勒·巴拉米,萨曼王朝著名宰相,

[2] 原文为财政局长

46
据说托戈拉勒苏丹[1](祈真主慈爱他)欲任命呼罗珊的一个智者为宰相,最后确定为法拉依(Sage of the Farab)。他的胡子既多且长,能垂至肚脐。人们拜见了他,向他下达御旨,说道:“我们要尊你为宰相,由你来治理国家。我们实在找不到比你更合适的人了。”智者法拉依道;“请转告苏丹,祝愿他福寿千年。作为宰相,应具备许多条件。而我除长髯外,别无其他长处。不能因我有长髯真主便赐给我尊贵。这个宰相之职,应让其他人担当。

[1] 即塞尔柱王朝君主图格鲁克·贝格

47

孩子啊!我听说在你外祖父马哈茂德苏丹(祈真主佑护他)时代有一个总督,名字叫做阿布·法尔芝·伯斯蒂(Abu Faraj Busti)。他是涅萨(Nisa)巴瓦尔德(Baward)一带的行政长官。一天,他在涅萨逮捕了一个人,并剥夺其财产,占有其土地。将一切都充公后便投其入狱。
然而这个人千方百计越狱逃走。此人来到伽色尼后便设法上诉,到苏丹那里去控告那个总督。苏丹便给总督写了封信,让越狱者将信带到涅萨交给总督。总督见信后暗自思付:这个人不会再去伽色尼了,便没有重视此事。将书信束之高阁。但受害者却又次去伽色尼告状,半路上恰遇苏丹一看到苏丹正从花园里走出来。于是立即鸣冤叫屈,控告涅萨总督。苏丹说:“我再写封信给他。”那人却说:“我曾控告过他,陛下巳降下圣旨,我把圣旨带去交给了他,他却无动于衷。”苏丹听后,怅然失色,忧虑地说:“我已向他传下御令,他若不照此去做不如死掉的好。”受害者说:“王上啊!您的仆臣不听从您的旨意,难道要对我赐死吗?”苏丹说:“不,先生啊!这是我的错。是我该死而不是你。”

于是苏丹立即派遣了两个宫廷侍臣,给涅萨地区的警备司令下了道圣旨,让把所侵占的土地和财产都归还原主,并将总督处以绞刑,【以马哈茂德的性子不应该凌迟吗(滑稽)】把苏丹的信挂在他的脖子上,并让传令员沿街叫贓:“这便是不执行王上旨意的下场。”自那以后,便无人再敢对圣旨掉以轻心了。任何指令都能畅通无阻。只须一句话,事情便可顺利办妥。

48
孩子啊!在你舅舅马斯乌德[1]苏丹(祈真主佑护他)执政的年代,只注重武功、颂扬悍勇,而轻视国家的管理。他每日都同宠妃美女寻欢作乐,不问政事。他手下的军政大臣见他如此,便都十分骄狂,各行其事,置人民死活于不顾。官兵和仆臣也都为非作歹。
有一天,法拉瓦(Ribat Farawa)的某一旅栈的一个女子因受欺压前来控告那里的总督。马斯乌德苏丹给总督修书一封,交给那女子带走了。总督对此很不以为然,说:“这么个老太婆何时还会再去伽色尼呢?”
但未料她再一次来到伽色尼,大喊冤屈,控告酷吏。马斯乌德苏丹本想再写信给总督,老妇人却道:“上次我把信交给他时,他置之不理。”苏丹说:“我已写信,他不照办,我有什么办法?”老妇道:“王上啊!办法很简单啊!治理国家必须令行禁止,任何人都不能肆意拒绝执行陛下的指令。这样你便不会作难,真主的奴仆也不会陷入痛苦的困境。”马斯乌德闻后深以为然,决定为老妇人伸冤报仇。于是下令将总督的首级悬挂在法拉瓦的城门上。自此之后他便醒僭过来,勤于政事了。当然,再也无人敢于把他的圣旨当作耳旁风了。

[1] 昂苏尔·马阿里娶了马哈茂德之女,因此马斯乌德是他的大舅哥

49

……军队不要都出自一个民族。国王若只派一个民族的人做军人,到头来可能受到他们的摆布。因为一个民族的人总爱互相抱团,而不会互相监督。而军队若是由各个民族的人组成的,他们便将互相制约,便会由于那个民族害怕这个民族,这个民族害怕那个民族而不敢不服从你的命令,就能使你的命令在军队中畅行无阻。你的外祖父马哈茂德苏丹(祈真主慈佑他)在常备军中吸收了四千名突厥人,四千名印度人。使得突厥人害怕印度人,印度人害怕突厥人。由于这两部分人互相害怕,因此对他都十分顺从。
每逢喜庆节日,你都应宴请高级军官。应善待他们,正式授予他们荣誉衣袍和佩剑。使他们感到欢欣,而能对你忠贞不渝。当某人欲贪求权力时,虽有所表现,也不要在公开场合指责,而在暗地让人传话。以便不使人觉得你心胸狭隘,不具备一个国王所应具备的宽宏气量,而应使人看到你的雄才大略。
我在伽色尼居住八年,曾陪同过毛杜德苏丹[1] (祈真主护佑他)。有三件事我从来未见他做过:其一,他所赐人之剑,其价值均未超过二百第纳尔;不公开责骂人而采取找人带话的形式。其二,从不裸露牙齿地哈哈大笑,高兴时只是微微一笑;其三,即使对某人十分气恼,不过表示冷淡,而不发火;这是三种非常良好的作风。
我听说罗马国王的作风也与此相同,只是表现形式相异:罗马国王若亲自打了谁一下,谁便终生免刑,任何人便再不能打他。因此人们常说:“得让国王打他一顿,他才能免打。”

[1] 原文为牟杜德,马哈茂德之孙,马斯乌德之子,1040-1048在位

50
作为国王不要轻视世界上的贤王们的治国经验,假若你对此一无所知,便不配做一国之主。我从我的父亲(祈真主佑护他)——前任埃米尔那里听说过这样一件事:

法赫尔·道莱从他兄长阿杜德·道莱[1]那里逃跑之后,找不到栖身之地,便来到我祖父卡布斯·本·武什吉尔(祈真主佑护他)的宫中要求避难。我的祖父不仅庇护他,而且对他十分慈爱宽厚,还把我的姑姑许配给他。他们对这门婚事都非常满意。所以我的祖母也就成了法赫尔·道莱的岳母。
阿杜德·道莱往沙姆斯·马阿里那里派遣了一名特使,递交了一封书信。并且说道;“阿杜德·道莱向陛下热情地问候[2],他说:我的兄弟阿米尔·阿里来到您这里,您知道咱们之间友谊深厚,亲如手足,关系密切,犹如一家。而我的这个兄弟是我的仇敌,您必须把他引渡给我。作为交换条件,我将按照您的意愿割让一块土地给您,以使我们之间的友谊更加牢固。假若您害怕败坏自己的名声,也可以把他就地毒死。这样做既满足了我的要求,又能保住您自己的名声,同时还能得到一块领地。”

沙姆斯·马阿里说道:“伟大圣洁的真主啊!他这样受人尊敬的人怎么能同我说这样的话呢?这件事将使我名誉扫地。”但特使却说:“陛下啊!请不要把阿杜德·道莱的谋划透露给埃米尔阿里,也就是法赫尔·道莱!我们国王和您如同亲生兄弟你他娘的还想叫卡布斯杀自己的亲生兄弟呢,这使者脑袋给驴踢了】,是您最真挚的朋友。他把信一写好,就让我立即登程,并发誓说:伟大的真主可以作证:我十分崇敬沙姆斯·马阿里。听说他某月,某星期,某日去洗澡,在更衣室脚下一滑,跌倒了。我心中十分挂念。又说:“难道他才四十岁就年迈体弱,力量衰竭了吗?我被委派做特使,也正是要您知道:我的主,上对您是多么关心。这是阿杜德·道莱的叮嘱。”
沙姆斯·马阿里说:“祝他万寿无疆!对他的友善我表示感谢。我对他也同样惦念。听说他在某月,某星期,某日,在你已出发来这里之后,夜晚他在某个行官饮酒作乐,之后到某处去睡觉,同一个斟酒的佳丽交欢。到半夜时他起身来到嫔妃们的住处,爬到屋顶上偷听美姬弹琴,也欲同她寻欢作乐。但是当他从屋頂上爬下来时,脚下一滑,从梯子的第二根横木上跌落下来。由于我也很关心他,当时便说:‘怎么他刚刚四十二岁头脑就不清楚了吗?一个四十二岁的男人,为什么喝了一点酒,就连梯子也下不来了?半夜三更的他若不穿来穿去。这事不就可以避免了吗?”他借此把自己的态度通知给了那个特使。

[1] 原文为阿杜德·道莱,白益王朝著名君主,949-983在位

[2] 这句似乎不太妥当,阿杜德·道莱无论是权势还是国力都比卡布斯强很多,然而对卡布斯竟然用“陛下”这种以示尊敬的称呼

51
孩子啊!在你舅舅[1]毛杜德(祈真主佑护他)执政的时候,我来到伽色尼。他对我极为热情和尊敬。每天来探望我并向我请教。过了不久,他把自己的侍从派来陪伴我,一刻也不离开。不论有没有另外的陪客,总是好酒好饭地招待我。
一天清展他正饮酒时,要召见军政大臣。人们都来拜见、恭候听智,事毕即退。他看到阿卜杜勒·拉扎戈·阿赫玛德·本·侯森·侯建迪[2]阁下(祈真主护佑他)也在场,便邀请一同饮酒。这时情报员来求见,交给小太监阿里一封便函。阿里转递给苏丹,苏丹边饮酒边看信函。读完后转向宰相,说:“该打这个情报员五百大板,以便教训他不能再写这么简单了。在这便条上写着:‘昨晚在加兹纳有一万两千户人家做菜粥吃。’我不清楚这是指谁家,他们住在哪条街、哪条胡同。真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宰相说:“祝愿王上万寿无疆!这是在综合后又简化了才写出来的。假若详细记述,能写成一本厚书,一天也读不完。就拿菜粥来讲,就有各式各样的。请王上以宽大为怀,原谅他这一次。以后让他不要写得太笼统了。须写明哪一家、户主叫什么。并详细记述:某人在某地同某人吃了某种食物。”
于是苏丹说:“那么这次就宽恕他,但以后必须按照宰相说的来写。”

[1]实际是“表兄",英译本为your  cousin,  on your mother's side,也印证了我的说法

[2] 即梅伊曼迪(Maymandi),全名为Abd al-Razzaq Ahmad ibn Maymandi,伽色尼王朝著名宰相

52

据说亚历山大欲出战敌人,人们诤谏曰:“国王啊!我们的敌人办事轻率粗心,不如对他偷营夜袭。”但是亚历山大却说:“靠偷袭取得的胜利,算不得堂堂正正的国王。”

53

行军打仗在得胜之后,不要为驱赶敌人深入敌方腹地,以免在返回时迷路,同时这也会对自己的处境惘然莫知。我的父亲大阿米尔(祈真主慈悯他)从不盲目追敌。他也不对其他人下达这样的命令。他在熟悉兵法方面是出类拔萃的。马哈茂德苏丹(祈真主慈悯他)也象他这样,从不追赶败敌。他曾说:“当溃退之敌走投无路时,将会拼死挣扎。一个人为了求生,会顽强抵抗。不要把后退之敌进逼到如此绝境。所以,当进军时表现出来的是勇猛向前,心中想的却应是否有退路。即使你并不希望这样做。”你不要忘记他的话。

54
据说有一天,库赫斯坦的流浪汉们正在聚会时,走来一个人,向他们问候之后便说:“我是马鲁的流浪汉的代表,谨向你们转达他们的问候。他们说;‘我们提三个问题,假如你们的回答能使我们满意,我们甘拜下风;但若回答得不对,就应承认你们比不上我们。”那些流浪汉们答应道:“那就请说吧!”
那位代表道:“请讲一讲:什么叫‘品德高尚’?怎样做便违背了“品德高尚’?它们之间主要区别在何处呢?假若有个流浪汉正在路口歇息,看到一个人从他面前匆匆而过。不一会儿,从那人后面又追来个手持利剑者,他欲杀掉被他追赶的那个人。拿剑的入问流浪汉:‘某人从这里过去了吗?’,这个流浪汉应当如何回答?如果说:‘没有过去。’那是说谎。而若说:‘过去了。’那是泄露了他人的秘密。这两种情况都与流浪者的品行不符。”
库赫斯坦的流浪者们听了这几个问题,都面面相觑。这时有个称作“哈马丹博士”的人说道:“由我来回答吧!”大家说:“那就请吧!”于是他说道:“品德高尚的原则应是:怎么说的就要怎么做。是否“品德高尚’的区别主要在于能否善于忍耐。坐在路口的流浪者的正确回答应是:先往前挪挪身子,然后说:‘我坐在这儿的时候,没有人从此而过。’这样,他便既如实作了回答,又没泄露他人的秘密。”

55

据说曾有两个苏菲教徒同路旅行,一个身无分文,另一个带着五个第纳尔。那个身无分文者无所畏惧,并不在乎有无同行者.而每到一地,不论安全与危险便随地而坐,随处而卧,高枕无忧,不惧强人。身带五个第纳尔者虽与他结伴同行,却总是提心吊胆。
一天他们来到一眼水井处。这是一个危险之地,常有野兽出没、盗匪行劫。身无分文者饮完井水后便一缩胳膊、一伸腿、一躺便熟睡起来;而那个带着五个第纳尔的人,由于害怕被盗,便不敢入睡。总是轻缓地自言自语说:“我该怎么办呢?我该怎么办呢?”倏然,他的话音传进那个身无分文人的耳朵,吵醒了他。于是他便问:“某人啊!你出了什么事吗?怎么老是说‘我该怎么办这句话.呢?”回答道:“豪爽之士啊!我身带五个第纳尔,在这个危险地带,你能入睡我却不能。”那个身无分文的人说道;“那么你就把这五个第纳尔交给我吧!我来为你想办法。”于是那人便把金币交给了他。他接过来之后,顺手投入井里,说道:“这样你就从‘我该怎么办’中解脱了出来,你便可放心地歇息、放心地睡眠,放心地行路了。因为一无所有本身就是攻而不克的坚堡。”

56
据说什赫·什尤赫·沙伯里[1]一(祈真主佑护他)来到清真寺。他跪拜了两次之后,便在那里稍事休息。当时有些孩子正在寺里读经,到吃饭的时候便都去就餐。坐在沙伯里(祈真主佑护他)旁边的两个孩子一个来自富有人家,一个来自穷苦人家。在富家子弟的篮子中装着甜点心,而那个穷人的孩子只带了块干面包。富人的小孩吃甜点心时,穷人的孩子垂诞三尺,想向他要一块。富人的孩子说:“你若想吃,就得做我的小狗。”穷人的孩子说:“那我就做你的狗吧!”富人的孩子说:“那么,你学一声狗叫!”当穷孩子象狗一样狺狺吠叫几声后,富人的孩子便掰了块甜点心给他。穷孩子又学了几声狗叫,便又得到另一块赏赐。他只要学狗叫,就能吃到甜点心。
沙伯里看到这一切后,不由得暗自落下泪来。于是信徒们问他:“先生啊!什么事使你这样伤心地哭泣呢?”他说道;“你看看吧!知足和贪婪给人带来的影响有多么不同吧!试想,如果那孩子对吃干面包感到满足,就不会去贪求他人的甜点心,也就不会象现在这样甘心作个小狗。不论你遇顺境还是逆境,都应知足.知足者才会懂得尊严和无所畏惧。”

[1]沙伯里 (861-945),著名的神秘主义者



《卡布斯教诲录》故事摘录(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