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指出一个B站大多数三国区up主的错误

2023-06-28 16:32 作者:关羽是刘备的义子  | 我要投稿

季汉和蜀汉的关系考据

科普一个冷知识,季汉指的不是蜀汉,而是东汉,但很多B站up主却用季汉去指代蜀汉,这是错误的。

证据:

往者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备、孙权乘间作祸。——《三国志·少帝纪》
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从三国的年代到至今,季汉指的从来都是东汉,如果翻译成蜀汉,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刘虞,字伯安。东汉宗室大臣、政治家,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东海恭王刘彊的后裔,丹阳太守刘舒之子。刘虞举孝廉出身,曾为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著

如果季汉翻译成东汉,刘虞岂不是蜀汉之名宗子?滑天下之大稽

刘虞(?-193年)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


刘虞死的时候,蜀汉还没诞生呢,哪来的蜀汉之名宗子????


《三国志·少帝纪》写的更清楚,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备、孙权乘间作祸。

如果翻译成蜀汉更是奇了怪了,蜀汉分崩,刘备乘间作祸????


刘备:我建立的蜀国,我成了反贼?


那季汉为什么在知乎被一大批人认为是蜀汉呢?

因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他们是史盲啊,就这么简单,再来看看他们们的论据


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三国志·诸葛亮传》
戏以延熙四年著季汉辅臣赞,其所颂述,今多载于蜀书,是以记之於左。——《三国志·邓张宗杨传》

诸葛亮也好,杨戏也好,他们写的季汉,都是在碰瓷东汉啊,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建立了新的政权,而是认为自己国家打出的名义就是东汉。这不是西汉——东汉——季汉的传承,而是西汉——季汉的传承。

照这个说法,诸葛亮,杨戏所说的季汉=东汉+蜀汉的整体,而up主们的口中的季汉,把东汉去掉了,歪曲了杨戏的原意。

我希望B站部分up主别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了,因为你们每说一次季汉,就是对诸葛亮和杨戏的原意的曲解


附上一个反驳我的观点,以及我对此的反驳



实际上直到《三国志》里,“蜀汉”也是在指益州地区。只有裴注引用的吴、晋的一些史料里出现了以“蜀汉”指刘备政权的情况。


事实上,从三国时代开始,大家公认的刘备政权的称呼是“蜀”,而非蜀汉

证据是:

三国志邓芝传: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


邓芝作为刘备集团的使者,出使东吴,一张口就称自己的国家为蜀,连蜀汉都不敢称。

《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 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吴国对着刘备集团,张口就喷无犬为蜀,直言对方的国家为蜀国

而这位反驳者张口就说:直到《三国志》里,“蜀汉”也是在指益州地区,这是就是史书读少了。




第二,作者认为三国时期的“季汉”均指东汉,没有指代刘备政权的意思。这大概是作者犯下第一个错误的根本原因。
《季汉辅臣赞》是记载的刘备政权而非东汉政权。

更是不读书的体现了


刘备集团用的汉,不是新开的一个政权,这样刘备集团是没有政权合法性的。

刘备集团自称承接东汉,并不是一个新开的政权,所以于情于理,《季汉辅臣赞》是记载的是东汉政权,刘备号称继承了东汉,所以事实上杨戏说的就是东汉

再来

《三国志集解》中说:吴鸣钧曰:时人以后汉为中汉,蜀汉为季汉,故杨戏作赞名“《季汉辅臣赞》”,序曰“自我中汉之末,王纲弃柄”。


说的对不对?如果时人以后汉为中汉,蜀汉为季汉,这两段史料怎么解释:


往者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备、孙权乘间作祸。——《三国志·少帝纪》
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无法解释,会出大问题的,刘虞成了刘备集团的名宗子,刘备乘间作祸自己的国家,所以只选择一条非常无力的注解,而绝口不提三国志,后汉书这两条非常有利的史料,这是在混淆视听


再来看这条史料的出处:

《魏武帝纪》注引《三辅决录》
赵岐《三辅决录》是中国最早的 杂传作品,是书主要收录从汉光武帝以来至赵岐之前已卒之人物,凡三辅地区人物,不分贤愚,一并录之.同时还收录三辅地区的名物.晋挚虞为之作注,有对地名 的解释,更多的是对人物事迹的补充.其后正文,注文并行,古籍中引用往往混淆.是书亡于宋元之际,陶宗仪《说郛》有辑,清辑佚者有王绍兰,姚东升,茆泮 林,黄奭,张澍五家,以张澍辑本最流行,然其中亦有未辑,妄辑,误辑,正注文不分等诸多问题.


用这样一条残破无力的,混淆,未辑,妄辑,误辑出名的史料,去否定三国志和后汉书?未免滑天下之大稽了



最后,无论“季汉”“蜀汉”,都是指刘备政权,这两个词没有高低之分,喜欢怎么用就怎么用。


读历史用词要精确,诸葛亮也好,杨戏也好,他们写的季汉,都是在碰瓷东汉,一个碰瓷之次,喜欢怎么用就怎么用?这不是在黑诸葛亮,黑杨戏吗?


指出一个B站大多数三国区up主的错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