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康德卷二诊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课标要求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标位置 该条要求针对整个“地理1”而言,适用于所有自然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且地理2也有一条类似的内容要求为“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说明本节内容只是作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进行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渗透于平时的地理学习。
内涵解读 行为条件是“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说明学生是在探究具体自然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该条要求,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每种技术的浅显了解。行为动词是“了解”,属于理解层面的行为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说出、举例、描述等。认知内容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即有关“3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等基础知识。
教学提示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学生要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提是要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与运用相结合,边用边学,在用中学是技术学习的基本方法。
内部分析 本节为高中人教版地理1最后一节内容,作为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是前四节内容的延伸。本节的三个条目分别对应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名称,逐个介绍每种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其应用。
外部分析 《中图版》将该节内容设置在第四章“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的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课文系统和图像系统内容都更丰富,对各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介绍的更为详细,必要时,可以借鉴中图版的课文描述及更形象的示意图作为补充。
重难点 重点:每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
难点:每种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中如何发挥作用。
认知基础 一方面,学生在本章前三节已经学习了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防灾减灾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对于灾害的认识已经从生活中感性的、不全面的升华为较为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在灾害中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预警等仍很陌生,对于这些高新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机制感觉比较抽象。
学习动机 广义上,灾害的发生会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与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每一位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对如何减轻灾害心存好奇,想要去了解和学习。狭义上,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与学习成绩相关联,所以只要学生在意成绩就一定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渴望学会本节知识。
学习风格 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形形色色的,但作为数字土著的青少年,他们大部分人都倾向于从丰富的渠道获取信息,对互联网的图像、视频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更为形象的视频或动图来讲解课文中较为抽象的各系统工作原理或过程。
综合思维
根据某一种地理灾害类型(地震、洪涝、台风等),说出在灾害发生的前中后阶段分别用到哪些地理信息技术,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区域认知
通过灾害案例的学习,能够说出案例地的常见灾害类型,及其地理特征。
人地协调观
通过灾害案例的学习,能够描述如何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减轻灾害带给人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借助图像资料,能够观察并描述出地理信息技术的简单工作原理和过程。
通过观察三种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过程的应用,总结其功能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