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21章
l 重点知识
1. 导致IS曲线位移的因素
① 自主性消费支出的变动(a)
② 与利率无关的投资支出的变动(I)
③ 政府支出的变动(G)
④ 与利率无关净出口的变动(NX)
⑤ 税收的变动(T)
2. 导致LM曲线位移的因素
① 货币供给的变动(与i无关)
② 货币需求的自主性变动(与i、P、Y无关)
小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曲线向右移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LM曲线向右移动。
3. 试分析完全挤出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极端情况下,LM曲线垂直。此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推动IS曲线右移,但是由于LM曲线垂直,结果是i上升但是Y不变,此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若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LM曲线右移导致i下降了,产出Y上升,因而财政政策失效,货币政策有效。
货币需求对利率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相对于财政政策越有效。
4. 以货币供应量还是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指标
① LM曲线稳定而IS曲线不稳定
不稳定的IS曲线在IS‘与IS’‘之间波动。货币供应量指标引起的产出波动(Y'M)到(Y’'M)比利率指标引起的产出波动(Y'到Y'')要小,因此,货币供应量指标更可取。

② IS曲线稳定而LM曲线不稳定时
不稳定的LM曲线在LM'与LM''之间波动。货币供应量指标引起的产出波动(Y'M到Y''M)比利率指标引起的产出波动(固定于产出Y*)要大,因此,利率指标更可取。

5. 长期来看财政政策对产出的影响
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IS曲线由IS1右移至IS2,经济达到点2,此时产出水平Y2大于Yn,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余额降低,从而LM曲线向左移动至LM2,因此经济达到长期均衡2‘,总产出水平回到Yn,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到i’2

6. 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推动LM1曲线向右移动至LM2,均衡点移至点2,此时利率水平降至i2,总产出水平升至Y2,此时Y2大于Yn,物价水平会升高,实际货币余额会减少,最终LM曲线返回至LM1。经济在1上再次实现均衡。

总结,尽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影响总产出水平,但是在长期内,他们对于总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l 重点名词
1. 完全挤出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增加总支出,被利率上升所减少的投资支出和净出口所挤出,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不引起总产出水平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完全挤出效应。
2. 总产出的自然率水平
物价水平既无上升趋势也无下降趋势时的总产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