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凯•巴特(Patrice Bart)编导的《天鹅湖》(Swan Lake)版本
中文名称:天鹅湖
英文名称: Swan Lake
作曲: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
原编导:马里乌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列夫·伊万诺夫(Lev Ivanov)
编导:帕特里凯•巴特(Patrice Bart)
演出:柏林国立歌剧院芭蕾舞团(Ballet of the Deutsche Staatsoper Berlin)
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录像时间:1998年
发行时间:2000年月3日
播放时间:157 分钟
演员表:
奥吉塔/奥吉莉娅…………斯特弗•谢泽(Steffi Scherzer)
齐格弗里德…………奥利弗•马特兹(Oliver Matz)
罗特巴尔特…………托斯滕·汉德勒(Torsten Händler)
本诺…………延斯·韦伯(Jens Weber)
女王…………贝蒂娜· 泰尔(Bettina Thiel)
1.剧情介绍:
第一幕
场景一——序幕:在湖边
齐格弗里德王子在他年轻的寡居女王母亲的安全呵护下长大。
场景二——在宫廷的阳台上
正在庆祝齐格弗里德王子的20岁生日。现在他已成年了,他想摆脱他母亲的权威。王子最好的朋友本诺对王子的感情超越了通常亲密朋友之间的信任,他也兴奋地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庆祝活动进行到一半时,齐格弗里德的母亲出现了,随行的还有她的大臣罗特巴尔特。她送给齐格弗里德一支步枪和一枚奖章,以庆祝他的成年礼。
女王结束庆祝活动后,充满热情的本诺宣布狩猎开始。齐格弗里德王子心情忧郁地留在阳台上。庆祝活动再次向他表明,他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王子渴望充实自己,实现独立。
场景三——在湖边
本诺给王子带来了他的枪,但他似乎忘记了。然而,齐格弗里德王子希望独自一人,并告诉本诺他没有去打猎。本诺离开了,但王子并没有被发现。
齐格弗里德遇到了天鹅公主奥吉塔,奥吉塔向他讲述了将她邪恶的咒语使她被监禁成天鹅的形状。对王子来说,她是另一个世界,天堂本身的化身。他觉得自己是唯一可以让他脱离与母亲的亲密关系的人。他发誓永远爱奥吉塔,这将使她摆脱咒语。他终于可以自己承担责任了。
本诺目睹了这次会面。
第二幕
出于嫉妒,本诺把湖边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女王。女王深感不安,觉得自己将失去儿子,于是想出了一个迅速有效的计划,把齐格弗里德和奥吉塔分开。她向大臣吐露了她的计划;她设计了一个阴谋,并发出一份邀请参加舞会的名单。除了邻国的公主可能成为她儿子的新娘,大臣的女儿奥吉莉娅也在宾客名单上。
场景四
在空荡荡的宴会厅里,就在舞会即将开始之前,女王正凝视着儿子的画像,考虑着她将给他带来什么。
场景五——在舞会上
宫廷仪式进行得很顺利,女王和大臣在舞会跳起了舞,目的是引起王子的嫉妒。舞会结束后,公主们被介绍给王子。尽管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吸引他,但在奥吉莉娅出现之前,他还是无动于衷。王子认为他认出了天鹅公主奥吉塔。女王和罗特巴尔特强迫他发誓永远爱这个幻想的奥吉莉娅。然后,白天鹅的形象出现了,王子意识到他承诺爱黑天鹅(奥吉莉娅)的悲剧性错误。齐格弗里德深感羞辱,跟随他的真爱奥吉塔来到湖边。
场景六
在湖边
天鹅们正在等待同伴奥吉塔的归来。她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邪恶的咒语没有被打破。齐格弗里德王子来到湖边,请求奥吉塔的原谅。大臣罗特巴尔特也抵达湖边。齐格弗里德意识到,正是大臣把奥吉塔置于邪恶的咒语之下。他以协助女王为借口,实际上只是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在一场斗争中,齐格弗里德杀死了大臣。
现在,他已经成为一个杀人犯,失去了他的爱,王子意识到他的处境是那样的绝望,以及他的生活是如何由外部力量决定的。在他看来,唯一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湖里淹死。。女王仍然独自一人。
2.作品赏析: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副艺术总监帕特里斯•巴特根据佩蒂帕/伊凡诺夫版本编导的《天鹅湖》于1997年12月首演,当时大约有8万人在100多家法国的电影院里收看了电视实况转播。在此版本中,王子不知自己会真的爱上谁,而来自另一个世界、半人半天鹅的奥杰塔却深深地迷住了他。母后则成为重要的角色,有大段的独舞。此外,此版《天鹅湖》的群舞人数最多时达80多人。第二幕中天鹅群舞的造型变化新颖独特,加之舞台布景全部是实景。这版《天鹅湖》,明显借鉴了95年——英国影画先锋舞蹈团《男天鹅湖》版(Adventures in Motion Pictures)的版本。
德国柏林歌剧院芭蕾舞团上演了此版本 《天鹅湖》并于1998年拍摄成》DVD,由斯特弗•谢泽(Steffi Scherzer)饰演奥吉塔/奥吉莉娅;奥利弗•马兹(Oliver Matz)饰演齐格弗里德王子;贝蒂娜· 泰尔(Bettina Thiel)饰演女王;托斯滕·汉德勒(Torsten Händler)饰演罗特巴尔特和延斯·韦伯(Jens Weber)饰演本诺。
一个在古典剧目中潜藏着诸多现代艺术思维的作品,作品完成之初,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曾激起一场关于芭蕾的讨论,而帕特里斯•巴特也在人们争论的同时,默默完善修改着自己的作品,而支持者们也预言,这将成为一部经典。
这里有三个重要的人物,因为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动机:
1. 女王——在巴特的版本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一切改动都源于编导对剧目的重塑,女王不再是作品的陪衬,而成了故事中的主线,不可缺少的角色,而年轻寡居的她对王子隐约超越母子关系乱伦的感情(有恋母情结),则成为许多评论人对此版《天鹅湖》批评的源头。与罗特巴尔特合谋,不想让齐格弗里德过上自己的生活。
2. 罗特巴尔特(Rotbart德语:红胡子)——穿上了黑色的礼服的罗特巴尔特在这里成女王身边的大臣(和情人?这似乎是他的日常工作;晚上是邪恶的魔王),他参与了女王的计划,以控制她的儿子,利用她的乱伦感情来提升自己的权力。
3. 本诺——许多《天鹅湖》都没有本诺这个角色了,以小丑来替换,他完全脱离了常见版本里由小丑替换插科打诨的风格,他是齐格弗里德最要好的朋友。在过去,王储不会与他人谈论他的私生活或政治有关的一切事情:他需要一个知己。本诺在这里对齐格弗里德不仅仅有友好的感情(俩人的关系疑似同性恋,从俩人的同款服装大概能猜测),嫉妒的他监视着齐格弗里德和奥吉塔,并向女王宫报告了这件事
作品的背景也许是19世纪末的俄罗斯尼古拉斯二世的宫廷(或许是德国爱德华时代的宫廷),人物极具个性化并丰满。大多数好故事都有很多完整角色,实际上让女王,罗特巴尔特和本诺变得更有意义,巴特的作品强调了这个故事,而不是一个男人和一个难以接近的理想女人之间的浪漫故事,就像一部内容丰富的古典芭蕾舞剧。
从序幕开始,齐格弗里德的童年时代,女王总是在他身边,而且非常清楚,齐格弗里德在一位专横的母亲的庇护和教养下长大,她当然没有切断与儿子的脐带。
齐格弗里德王子是一个敏感并有着优柔寡断气质的年轻人(一个双性恋背景下的王子。有着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他被他强势的母亲女王的乱伦欲望和他亲密的朋友本诺渴望的同性恋所包围。她被他迷住了,王子自幼对母亲过分依赖,到成年之后开始要求独立的心理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跳过,在齐格弗里德的二十一岁生日庆典上,王子现在是一个男人了,但女王对此并不特别激动,她不想让的儿子结婚,希望他留在自已身边。女王对她儿子的意图以及她对他的诱惑所产生的麻痹效应,在第一幕中就被展现出来,在此,他们跳了一段充满激情但又不舒服的“双人舞”(为了控制而操纵诱惑和拒绝)。
在王子拒绝邀请本诺加入狩猎之后,他们到了湖畔,而王子跳了他的“祸好就是我”的独舞。本诺到达时找到王子并带上他的生日步枪(而不是弩,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鼓励他去打猎,但被王子推开。这时奥吉塔上场,通常随之而来......男人看到天鹅,天鹅变成了女人,男人宣称爱上了女人,在这里本诺和齐格弗里德之间有短暂互动,这表明本诺实际上已爱上了王子,他解雇了他,并进一步冷冷地拒绝他。无论如何,我们看到在第一幕结尾处留下了通常的“魔法咒语 - 只能被真正的爱情打破”。
在第二幕的开始,女王有一支令人痛苦对着齐格弗里德画像的独舞,突出对这个角色的心理刻画,这一段无疑是巴特的神来之笔,用了原版黑天鹅的音乐,纠结纷乱的女王舞蹈线条美丽并表演深情,而当音乐结束时,侍女送来了女王的首饰时,重新戴上王冠的女王又恢复了人前高贵稳重的气质,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理解,独特的阐述,至此女王这一角色彻底与其它传统版本区别开来。
女王接到本诺的报告,王子爱上了奥吉塔,她意识到儿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主见要脱离母亲的管辖,对着儿子的画像,女王感到恐慌,因为她无法忍受齐格弗里德离开她的魔掌去爱上奥吉塔的想法。为了将儿子继续的留在身边,在第二天的舞会上,她与罗特巴尔特一起制定计划,决定为儿子选妃,以确保咒语不能被天鹅奥吉塔打破,选一个明媒正娶的千金小姐,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
宫廷舞会,从湖畔归来的王子对女王的舞会大为不解,闻听女王和大臣设计要为他选妃更是怒不可遏——生气地将母亲递过来的手套甩到一边,随便坐在阶梯上,喝着侍从捧来的酒气鼓鼓地生闷气。
不顾儿子的抗议,舞会照常开始,女王和罗特巴尔特在宫廷舞会上仪态万芳地跳起了“俄罗斯舞”, 饰演女王贝蒂娜· 泰尔很注意胯部的动作和神态,高高在上的女王气质一览无余。罗特巴尔特的独舞非常精彩,步法非常灵活。托尔斯滕·汉德勒(Torsten Handler)饰演的这个角色上做得非常出色,他对这个角色性感的诠释令人难以置信,他在最后一个旋转动作中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扑救,这个动作有点不平衡,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他和贝蒂娜·蒂尔饰演的女王在一起翩翩起舞,贝蒂娜·蒂尔的动作极具女王风范。这个舞蹈被推到前台,而一个粗糙的“俄狄浦斯三角恋”正在上演,女王与她的大臣罗和巴特共舞,从而引起齐格弗里德的嫉妒。这个主题并没有以一种连贯的方式发展或整合到这个版本中,但是作为芭蕾作品一部分,他们在舞会场景开始时的舞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班牙舞”,“那不勒斯舞”,“马祖卡舞”被基本保留,前两段遵循传统编排,但“马祖卡舞”被改成了彻底的男子舞,由本诺领舞,特色十足。
“匈牙利舞”本来是性格舞舞者起舞的,可焦点却在女王,王子,大臣三人,女王与大臣始终试图让王子加入舞会中,而王子却百般抗拒,女王苦口婆心一番好意,大臣锋芒毕露动机不纯,王子焦躁叛逆,将所有的冲突编进了舞蹈里,竟然和匈牙利舞的音乐十分贴切,如此大篇幅地交待王子对于女王安排选妃的不满,反而为之后黑天鹅的出现做足了铺垫。
无论如何,这个邪恶的女王和罗特巴尔特有一个更重要的计划,她是“奥吉塔行动”的策划者,而罗特巴尔特是她的邦凶,四位新娘全部身着华丽的各色芭蕾短裙,裙摆上装饰有各封地的旗帜,光彩夺目,很有贵族味道,各国公主或是活泼或是沉静或是优雅或是泼辣,王子却视而不见,于是大臣的女儿奥吉莉娅穿着黑色短裙出场,王子的注意力全被她一个人吸走。她们都参与了这个计划,他们显然已经被罗特巴尔特聘用了,因为她们以阴谋的眼神的方式承认了这一切,这些公主不是可爱害羞的女士,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舞,她们试图给王子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她们站在一条线上,在齐格弗里德走过他们的时候低下头,最后只有奥吉莉娅根本没有低头,这个计划在这个场景结束时上演,最终以一场突然的觉醒告终。这样的效果,它就像一个戏剧性的高潮。宴会厅场景是一场酒神式的爆发,王子无可救药的中了计,彻底忘了与白天鹅的誓言,在大臣的诱导下对黑天鹅起誓,等到真相大白为时已晚,懊恼地一个人冲向湖畔,混乱之中化身魔王的大臣与黑天鹅也消失不见,原本想操纵王子的女王无法预料事态的变化,只能泄怒于本诺。但在这一幕中,这个令人讨厌的女王的统治几乎成了扼杀了近乎狂欢的元素。
女王和罗特巴尔特当然成功了,奥吉塔出现了,王子困在他的母亲和他的密友本诺之间,当王子意识到女王操纵他以及本诺的背叛时,王子悲痛欲绝,因为作为王子与天鹅奥吉塔相爱的唯一目击者,是他告诉了女王(虽然这在芭蕾舞剧中从未明确描述过)。谈论戏剧性,这是很有趣的,齐格弗里德和奥吉塔的幽会并不像我们想要的那样浪漫......他们是寻求自由的两个灵魂,而他们之间的爱恰好是通往彼此的门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没有把齐格弗里德看作是一个侠义英雄,也没有看到奥吉塔是一个伤心欲绝的善良生物。
第四幕,场景再回湖畔,柏林版的第四幕将大段音乐作为了序曲,王子赶来向白天鹅解释,请求原谅,但一切于事无补,天鹅们的咒语永远存在了,白天鹅无奈地与王子分别,带着群鹅飞离伤心之地,结果无法挽回。
或许巴特想要一个不一样的奥吉塔,因为在这个版本的最后一幕中,奥吉塔对王子表现出很少的同情心,她最后几乎是自私地拒绝与齐格弗里德和解,没有原谅齐格弗里德无心的与奥吉莉娅的调情,在两人最后的“双人舞”中,她一次也没有和他有眼神交流,像他对本诺一样迅速地拒绝了他。奥吉塔在芭蕾舞剧结尾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典型的怜悯之情,本来可以让它变得浪漫,但这部作品却把这一点去掉了,让奥吉塔成为了一个有缺陷的角色,她决绝地其它天鹅一起离开齐格弗里德飞走。
齐格弗里德是一个充满孩子气和困惑的角色,他看到了因为自己伤害了奥吉塔,看到了自己无辜的丧失,或许还看到了奥吉塔与女王一样缺乏同情心的相似之处,正是这种同情心的伤失,让齐格弗里德发疯地意识到罗特巴尔特是他所有麻烦的制造者,一直躲在幕后的大臣终于以魔王的真身相显,王子恼羞成怒与其搏斗,竭尽全力将魔王掐死。和众多大团圆版本中王子杀魔王救公主的结局不同的是,这一版中王子杀掉魔王仅仅是发泄不满,对于天鹅的咒语没有任何作用,当他意识到他已经失去了他的爱,成为一个杀人犯,生无可恋的王子殉情投湖而死。在芭蕾舞剧结束时,女王终于追到湖边的时候,女王悲伤的发现她的儿子和她的情人都死了,已经是一无所有,只能痛不欲生地抱起王子毫无生息的身体。但这不是悲剧的结局;这一切都是女王挑起的,不应该心慌意乱地在舞台中央结束,寻求我们的同情。
我们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为什么不暗示罗持巴特渴望拒绝奥吉塔对他的追求,所以她被置于他的咒语之下作为惩罚?为什么19世纪末的大臣会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为什么不让齐格弗里德和罗特巴尔特一起杀了他自己的母亲,,或者至少在她开始情绪化地阉割他并且在他和他性和情感成熟之间,以满足她自己变态的需求的那一刻,割断她诱人的喉咙,让他在失去一切后留在舞台中央…….)。
由路易莎·斯皮娜黛莉 (Luisa Spinatelli)设计服装和布景并不张扬,它们融合了新艺术风格,舞台布景抛弃了复杂烦琐和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而与剧目设计和服装达成了统一,在细节处表现出了一种低调奢华。在第一幕中,舞者穿着长连衣裙,在舞会场景中散发出冷酷的魅力。甚至营造出了一种阴郁的气氛,西装和燕尾服让宫廷贵族缺乏生命力,却在暗处预示着阴谋即将上演,女士们千层薄纱重叠的裙摆,简洁却不失灵动,为舞蹈增添了飘逸的美感。两场 “白色”湖畔场景的布景和服装和编舞几乎与原作一样,呈现出一种纯粹的冷艳之美。
在音乐上,柏林版是比较忠实于经典的版本,这也是许多现代版作品的特点,从根源接近经典,用新形式体现创意和现代思潮似乎是这些作品的一种追求,值得欣赏的是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的指挥,从音乐上提升了作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