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月光下的飞毛腿,方圆上的大黄蜂——简述苏联远程打击火力和伴随防空系统发展史

2020-06-08 10:42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自从捷克胡斯战争第一次把火炮应用在了欧洲的野战战场之后,火力支援就一直是战场上掩护步兵和骑兵冲锋的主要工具。从拿破仑时代的滑膛炮,再到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开花弹,大炮射程越来越远,爆炸力越来越强,到了一战时代,各种火炮、重机枪和地雷阵,在阵地前创造了宽达10公里的无人区,使得徒步步兵根本无法穿越。随着科技的发展,陆军的打击火力从一战前射程不足10公里的榴弹炮,升级到了二战时的20公里射程加榴炮,基本阻断了任何的徒步步兵穿插。为了突破这致命的火力封锁,一战末,英国人率先把坦克用于战场,二战时被苏德发扬光大,造就了闪电战和大纵深突击的辉煌战绩。而比起坦克车的迅猛,仅20公里的ML20又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一方面,面对敌人坚固的坦克冲击时,榴弹炮的远距离拦射火力只能对表面的观察镜和行走机构带来些许伤害,无法把坦克阻断在坦克炮的射程之外;另一方面,当自己的坦克和步战车以每小时数十公里的速度冲击敌人时,很快就会驶出自己的加榴炮掩护范围,无法继续得到双层徐进弹幕的火力掩护。同时,在飞机出现后,攻击机对于无制空权保护的地面部队的杀伤力非常恐怖,1943库尔斯克战役中甚至有一个苏联步兵团在开进途中被德国飞机整建制歼灭。因此,在二战之后,进一步提升远程火力和防空火力的射程和威力就是摆在苏联军事工业前的重要课题。

准备知识:军事编制和进攻纵深

要想了解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的运用,就得先了解“军事编制”和每一层部队的“进攻纵深”的概念。一般而言,装备成本越低,越轻便,越容易维修的武器往往会装备在基层,比如可以单兵操作的步枪,火箭筒等;稍微重一些,威力大一些的武器会放在更高一层,并指派专业人员进行维护使用,如步兵连,营配备的重机枪、迫击炮,无后座炮等;而威力强大,射程远,价格昂贵的重武器,几台就足够掩护一个团乃至一个师的步兵和装甲车前进的武器,就会被配属在师级及以上的单位,归属高级指挥官直接指挥,因此我们看二战苏联的炮兵编制,就会很明显看到这种阶梯式配置:

步兵编制内火炮:

50迫击炮:连级;

82迫击炮:营级;

120迫击炮:团级;

M1927 步兵炮:团级;

以上火炮负责200米-5公里内目标。

反坦克炮兵编制内火炮:

M1937 45mm反坦克炮:营级

ZIS-3 76mm 反坦克炮:团级

高射炮兵编制:

M1939 37mm高射炮:团级

M1939 85mm高射炮:师级下属的高炮团

野战炮兵编制:

F22USV/ZIS-3 76mm加农炮:师级轻炮兵

M1938 122mm 榴弹炮(M30):师级中炮兵

M1930/D-1 152mm 榴弹炮:师级重炮兵

以上火炮负责5-10公里内目标;

喀秋莎火箭炮:突破炮兵军属独立近卫迫击炮师

M1910/30 107mm加农炮:军级轻炮兵

M1931 122mm加农炮(A-19)军级中炮兵

M1937 152mm加榴炮(ML-20)军级重炮兵

以上火炮负责10-20公里内目标。


由此可见,苏联一个军的最大火力支援能力是为20公里内的我方部队提供火力压制,再往上就不适合了。为了提升随行的火力压制,就得需要使用ISU-152这样的自行火炮,为移动中的坦克部队提升火力。但问题是,在那个时代远程火炮发射前需要复杂的计算,也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建立有线通讯(一直到80年代中越战争,无线电既不可靠又很容易被窃听、干扰)。同时,庞大的炮兵队列往往占用巨大的地盘,苏联在44-45年曾经用蔓延20公里的炮军阵对敌人展开大规模火力准备,这种庞大的建制很容易遭遇对方反炮击,飞机轰炸和侧翼埋伏的坦克纵队的突击而损失惨重(早在1939年诺门罕之战中,日本唯一一个坦克营就成功捣毁了苏联一个步兵师的炮兵阵地并摧毁多门122,152大炮)。更糟糕的是,如果不算上方面军管辖内的航空集团军的飞机掩护,仅凭军、师级的牵引式37,57.85/100高射炮无法对行进间的坦克纵队提供防空掩护。所以这就导致了下一个话题:进攻纵深。

如上文所说,部队最理想应该是步步为营地推进,把部队保持在本方火力掩护范围之内,冲锋前就扫清对方反制火力,并以高射炮确保自己的天空不被敌人占领。这样一来,苏联一个军的进攻纵深就只有20公里左右,在历史上虽然有过昼夜推进70公里的战例(如著名的维斯瓦河-奥得河突击,苏联半个月内从华沙打到柏林门口),但这时候德国的空军已经属于几乎瓦解的状态,而且主力坦克部队和大炮都在突出部战役中损失严重而无法阻止苏联的突击。而在库尔斯克,基辅战役和更早的41年,42年的进攻战役中,苏联部队脱离本方火力和航空兵支援后很快就被德国人打烂在路上。所以,最稳妥的还是缩短每日进攻的距离,保证攻下一个据点后就把重武器和至关重要的补给站往前挪动,并保证这个区域的制空权。因此,那时候一个军的进攻纵深仅20公里,师进攻纵深在10公里左右,而且那个时候理想的进攻正面部队相当密集,有时候一个师只会在一公里的宽度展开,这样就能确保在突破时形成数量优势。

这套手段对付1943年后江河日下的德军相当有效,1944年著名的十次打击,1945年的维斯瓦河-奥得河之战中德国几乎无力抵抗如此强悍的火力压制,前线被突破后便一溃千里,只有在布达佩斯、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波森(德国战败后割让给波兰,即波兹南)和柏林还能依托坚固的城防系统坚持一段时间。但在二战之后,苏联面对的假想敌——美国无论是在远程炮兵(如著名的M1 155mm“长臂汤姆”)还是在航空兵(美国的空军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第一)方面都拥有对苏联压倒性的优势,那么仅凭手中这些武器,苏联部队冲锋中很容易重演41年和42年的悲剧,一旦脱离本方火力支援半径,就很可能被对方火力遮断退路,然后被美军航空兵和装甲兵击败。为了对抗美国强大的火炮和航空兵,最安全的手段自然就是增大安全进攻纵深的长度和宽度,这就有了今天的话题:苏联远程压制火力和陆军伴随防空火力的建设。

我一直说讨论军事要从系统的眼光审视装备建设,在这里当然也不例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治愈了二战创伤后,随着冷战加剧,苏联开始认真考虑下一代陆军系统的建设。有鉴于上文提到的美军绝对的火力、航空兵和信息化优势,苏联决定将当时最先进的导弹和液体火箭装备到陆军部队之中,其中地对地导弹和火箭负责对付陆上目标,防空导弹和伴随式高射炮要负责给坦克兵团打伞,和苏联空军的前线战斗机和攻击机一起撕破北约的防线。考虑到当时技术条件的现实水平,苏联能够制造的最远射程的陆军机动式防空导弹就是50公里射程了(毕竟那时候还是驾束制导为主的防空导弹),因此在1957年,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研发两种导弹:50公里射程的方面军/集团军级中远程防空导弹,和20-30公里左右的军级中程防空导弹,以及伴随坦克部队推进的自行高射炮。两种导弹的开发任务交给了著名的留利耶夫设计局和托卡莫夫设计局,即是1967年开始服役的2K11 圆圈(北约代号SA-4“小偷”)和2K12 立方(北约代号SA-6“功利”)(苏联代号既有保密意义也有象征他们是“区域防空导弹”的意义,北约代号奇怪的名称是因为防空导弹GAM的G开头随机单词导致,并无实际意义)。而伴随高射炮也有了成果,即是赫赫有名威震中东的ZSU-23-4高射炮。

2K12 立方 防空导弹
2K11 圆圈防空导弹
ZSU-23-4

根据百科资料:

2K11的介绍:

2K11防空导弹后装备于方面军和集团军属防空导弹旅,下辖3个导弹营,每营有3个发射连,每连装备3辆导弹发射车、一部"拍手"制导雷达、4辆导弹装填车。该旅共装备27辆导弹发射车、9部"拍手"制导雷达、4部"长轨迹"搜索雷达和一部"薄皮"测高雷达。(上述奇怪的雷达名称也都是北约代号随机选择的单词,无意义)

2K11A地对空导弹/SA-4A:1967年定型。发射系统为Krug-A,全系统型号2K11A,导弹为9M8M。最小作战高度降低到250米。巡航动力为Bondaryuk RD-058冲压发动机。

2K11M地对空导弹:1971年定型。发射系统Krug-M。全系统2K11M。导弹9M8M1。 最大射程增加到50公里,低空目标最大射程增加到24.5公里。

2K11M1地对空导弹:1974年定型。发射系统Krug-M1。全系统2K11M1。导弹9M8M2是进一步的现代化改型。能够追击20公里外正在逃逸的目标。最小作战距离减低到6-7公里,最小作战高度降低到150米。

2K12的介绍:

在苏联军队中,2K12编成导弹团作战。每个团辖2部P-40"Long Track"(即2K11的长轨迹"搜索雷达)雷达,一部"Thin Skin"雷达(即2K11的“薄皮”测高雷达),以及五个导弹连。

每个导弹连都可独立完成防空作战,配备1部指挥车、1部履带底盘的1S91制导照射雷达、4辆三联装履带式导弹发射车、 四辆6X6ZIL131卡车每车携带三枚备用导弹,卡车尾部有起重臂,以及1辆电源车、1辆供油车。战斗准备就绪条件下从目标截获到发射导弹反应时间为10-15秒。从卡车向发射车重装填导弹约需10分钟。从设备关机到重新部署阵地需15分钟。

导弹连的履带底盘均为TELAR(ZIS-23-4高炮也用此底盘),乌里扬诺夫斯克机械厂制造,六对负重轮,驱动轮在后,无承重轮,全焊接车身,乘员舱在前,发动机舱在后。有空气滤清设备、超压核生化防护、红外夜视设备,无两栖能力。承载导弹转盘可360度旋转,导弹发射最大仰角85度。行车时导弹指向车后部,保持水平以减小发射车的高度。

2K12系统与2K11系统共享许多部件。从设计来说,二者是互补使用的。2K12在远程高空作战,2K11适用于中程中空作战。

ZSU-23-4自行高炮是ZSU-57-2的换代装备,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装备苏军。战斗全重约20.5吨,地面压力51Kpa,车长6.49米,宽3.08米,高2.63米,乘员4人;车长、驾驶员、搜索瞄准手和测距手。主要武器为4管AZP-23型23毫米高射机关炮,初速930米/秒,有效射程2000-3000米,最大射高5100米,方向射界360度,高低射界-4~85度,单管最大射速达850~1000发/分,弹药基数2000发。它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雷达指挥仪系统,系统反应时间7秒,是世界上最早将雷达装到自行高炮上的车型之一。雷达能搜索、探测和自动跟踪目标,并能测定目标的距离、高低和方位角,雷达跟踪速率(度/秒)20/30(上下/左右),同时还有火控计算机和瞄准线稳定装置这使自行高炮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从射速和火力密集度上看,ZSU-23-4也远远优于ZSU-57-2自行高炮。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ZSU-23-4自行高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自行防空武器"

这样一来,苏联就有了足够保卫头顶和前方50公里的防空武器。不过,由于2K11,2K12巨大的尺寸,还有为数不少的配套雷达、供电、控制车辆,因此苏联决定继续为行进间的机械化部队提供更好的伴随防空系统,在60年代末,他们先后开发了9K31 (SA-9)箭1红外制导短程防空导弹(射程5-10公里)和9K33(SA-8)黄蜂雷达制导防空导弹(射程10-20公里),配属在营级和团级单位,和ZSU-23-4一起作为自行化防空系统。在更低一些连级,苏联除了配置高射机枪(BTR-70上的14.5KPT机枪也能防空)外,还配备了9K32 (SA-7)箭-2 红外制导肩扛防空导弹(射程5公里以内,最好在1-2公里发射,早期版本只能追尾攻击)。

大家能够看到,从2K11,2K12的名称“2K”就知道,它和炮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GARU 2都是炮有关,如2A42为BMP2的机关炮,2A46为T-72的主炮,2S19为152自行榴弹炮),而9K31,32,33都和野战导弹(如9M113反坦克导弹)有关。

9K32 箭-2单兵防空导弹
9K31 箭1防空导弹
9K33防空导弹

9K31和9K33都是使用两栖全地形平台的防空系统,跟踪雷达,火控雷达和发射架在同一辆车上,只要停车(甚至可以飘在江河上),把导弹发射架对准目标即可开火。这样一来,苏联地面部队头顶支起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防空网,加上可以土地跑道起飞的米格21和米格23前线战斗机掩护,可以安心推进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压制住美国的火力系统,如果有条件爆了美国的前线机场就更好了。这就到下一个主题:苏联远程火箭系统。

受制于50-60年代的技术,苏联尚无法开发出固体燃料的远程火箭,因此他们决定为方面军配备液体燃料的远程火箭炮和导弹。这点是苏联独有的,美国,中国和欧洲国家从未给野战部队配备液体燃料导弹,苏联80年代固体燃料成熟后也放弃了这种东西。在他们的努力下,他们开发出了9K52“月光”液体燃料远程火箭(北约代号forg)和R-11/17Elbrus(北约代号“SS-1飞毛腿”A/B)短程弹道导弹。有意思的是,它们虽然是红场阅兵的常客,但大家知晓“飞毛腿”导弹的大名,却是他从苏军全面撤装,卖到伊拉克以后的事情。


9K52没有陀螺仪,依靠自旋稳定,后来的BM-30龙卷风也大致承袭这点
ZIL 135全地形卡车倾斜发射9K52火箭,这也是《红色警戒2》的"V-3火箭”原型
早期使用IS坦克底盘的R-11飞毛腿导弹,这也是《红色警戒3》里V-4导弹的原型,但要注意,它是垂直发射的弹道导弹,拥有陀螺仪
大众更加熟悉的R-17(飞毛腿B)弹道导弹,使用MAZ-543卡车发射,东风11采用的WS-2400即是参考MAZ-543开发

9K52“月光”和R-17“Elbrus都是苏联集团军和方面军一级掌管的武器。虽然精度都不高(旋转稳定的9K53 CEP600,R-17 CEP 300),但是弹头很大,足有1吨重,而且可以使用生化武器和核武器,使得它成为了前线令人生畏的角色。70公里射程的9K52能够有效压制美国M1 155和后来的M109 155榴弹炮的发射阵地,而R-17 的300公里射程足以摧毁后方的美国前线机场,瘫痪美国AH-1武装直升机和A-10攻击机的前线运作。这样一来,苏联就有信心在突击之前用远程火箭和导弹炸毁美国的榴弹炮阵地和前线机场,给自己创造足够安全的攻击纵深。

当然,老美也不是吃素的。为了打倒苏联军队,美国的科技力量很快就有了反制武器:


EB-66电子干扰机,后来被EF-111替代,能够有效对付早期的雷达防空导弹
发射干扰弹的A-10攻击机,在1970至今所有的战争中,因为战斗机广泛使用干扰弹,9K31防空导弹在所有的战场上竟无一斩获
M270多管火箭系统,通过搭配M26,M30,MGM-140等多种火箭弹和导弹,可以覆盖30-300公里的整个战场,弹种也从杀爆弹到反坦克子母弹非常全面,可以给坦克集群下一场“钢雨”

在这样的强强对话之中,苏联的武器也开始不断进步。导弹迅速开始了更新换代。1980年代开始,苏联的9K33“黄蜂”导弹逐渐被9K330 “道尔防空导弹”(SA-15,中国国产化为红旗17)替换,9K31 被9K35箭10 (SS-13金花鼠)替换,9K32 “箭2”被9K38“针”(SA-18)替代,而2K11,2K12合二为一,被9K37“山毛榉”(SA-11)替代。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防空导弹都采用了履带式底盘,再配合可以移动部署的S-300V的履带式远距离防空/反导系统(金刚石·安泰设计局设计,不要和S-300P防空军防空导弹混淆,它们的发射载具,雷达和导弹都不通用,只有名称接近,北约代号SA-12,而S300P是SA-10),ZSU-23-4也升级到了2K22“通古斯卡”弹炮合一系统,防空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导弹通用化也大幅增加,9K330的海军型为3K95(SA-N-9匕首),9K37的海军型为3S90“无风”(SA-N-7灰熊,中国随现代级引进,即海红旗16前身)。

9K35 箭10短程红外防空导弹
9K38 针式防空导弹
9K37 山毛榉防空导弹
S-300V防空导弹
2K22通古斯卡,目前的铠甲S1可以理解为其的轮式平台版本

防空这面盾足够强大之后,就是打击的拳头要更加强硬。苏联在80年代退役了所有的R-17飞毛腿导弹(并出口中东),大部分的9K52(2020年仍有部分部队使用),改换为9K79 OTR-21圆点(SS-21圣甲虫)短程弹道导弹,BM-30龙卷风火箭炮(中国相似型号为03式远程火箭炮)和9K714 OTR-23奥卡河(SS-23蜘蛛)短程弹道导弹。不过因为戈尔巴乔夫在《中导条约》的幼稚举措(OTR-23不具备500公里射程,但戈尔巴乔夫主动将其销毁,以显示苏联的“大方”,这种愚蠢并未拖延苏联解体的时间),OTR-23服役仅5年就被全部销毁,戈尔巴乔夫为了阻止它的复活还命令烧毁所有的图纸。但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下台后,OTR-23的已退休的设计师受邀复出,靠自己的记忆恢复了OTR-23导弹,即目前赫赫有名的9K720“伊斯坎达尔”导弹。

OTR-21 圆点,底盘和9K33相同,可以两栖
OTR-23 9K714奥卡河短程导弹
9K720 伊斯坎德尔导弹,注意它的弹体和9K714的相似程度
BM-30龙卷风,替换了陈旧的9K52月光

从BM-30到伊斯坎德尔,上述几种远程火箭炮/导弹分别覆盖了70公里、120公里和400公里的区域,并且把CEP从R-17的300米降低到50米以内,基本上实现了堪比战斧导弹的对点目标的打击(但比起拥有地形匹配雷达和末端控制的潘兴2导弹还有点差距),使得苏联集团军/方面军的远程打击能力进一步增强。不过令这些武器遗憾的是,它们未完全替换掉他们前辈的时候,苏联已经解体成了20多个国家,而它们真正参战的时候,已经是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爆发“内战”的时候了。在车臣、乌克兰的战场上,这些昔日为了对抗北约开发的武器,在兄弟相残的战场上为已经归属不同主权国家的军队互相残杀。

一点启示:

有话说得好:不做好防御,怎么进攻?就像上文所说,一个军队的攻击纵深,不但取决于它攻击的武器的射程,更取决于它能够为部队遮挡敌人打击的范围。因此,中国在军改开始后,第一个优先配备的并不是很多人心目中的300远火,而是红旗16区域防空导弹,红旗17伴随防空导弹,以及09式自行35mm高射炮。在配备了射程40-100公里的红旗16导弹后,中国陆军才具备了真正的区域防空能力,而能够单车作战的红旗17,35mm高射炮也取代了过去需要多个车配合才能使用的红旗7防空导弹,成为伴随坦克突击的重要武器。

红旗16防空导弹是中国陆军第一款区域防空导弹
红旗7导弹类似苏联2K12导弹,需要多辆车才能完成发射、火控和搜索目标任务,不像9K33能够单车独立作战,一旦指挥车或搜索雷达车被毁,整个营就会整体丧失战斗力,如同1982年贝卡谷地的2K12一样遭到覆灭
相比于原版道尔防空导弹,红旗17B改用了更好的平板缝隙雷达
得益于瑞士厄利孔35mm高射炮的强大威力,09式35mm高射炮战斗力并不亚于2K22通古斯卡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当然成本也高于99A坦克

因此,做好防空后,国内就有精力为所有的集团军配齐远火旅。凭借着远火的300公里远程火箭弹,中国模块化远程火箭炮就能像美国M270系统一样,实现“一个平台,多种打击模式”,不再需要苏联那样把远程火箭炮和短程导弹分开设计了。

去年大阅兵出现的模块化远程火箭炮,可以看做“M270和BM30杂交品种”,具备“杂种优势”

希望大家踊跃回复和转发!

月光下的飞毛腿,方圆上的大黄蜂——简述苏联远程打击火力和伴随防空系统发展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