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1“枭龙”的苏联兄弟“米格-33”

“米格-33”是一些媒体和军迷的称呼,实际应叫“项目33”或“Izdeliye 33”
1980年左右,米高扬设计局开始研制一种对标F-16的轻型攻击战斗机“Izdeliye 33”。该机采用单台RD-33引擎,单轮前起落架,最大起飞重量约12吨。该机可供出口和替换米格-21,因为购买苏联战斗机的国家有不少属于第三世界,对他们来说难以承受双发的米格-29的价格。


米格-33与米格-29的设计方向不同,它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气动上,它的边条连接主翼、后收窄直到平尾,边条前端有平滑过渡和缺角两种,平尾前缘也是有平滑过渡和缺角两种,其中缺角的方案优势较大。进气道是中央垂直压缩斜板进气道,正视呈矩形,仰视呈三角形。

米格-33在80年代已进行了大量风洞试验,但进展不快。1986年,苏联空军放弃了该项目,理由是需求变更、经费缺乏和对它的多用途能力仍不满意。还有一大原因是LFI(轻型前线战斗机)项目囊括了它的用途且更强大。


在后来,米高扬公司文件显示米格-33和Izdelije 41的资料被出售给中国,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此基础上,聘请俄罗斯的顾问,结合自己的进一步研究为巴基斯坦打造了FC-1“枭龙”。
气动上,米格-33和枭龙确实有相似之处,不过成飞通过结合新技术研发了双侧进气道,后又改成DSI进气道,机身也有区别,只能说是借鉴了米格-33。

值得一提的是,此米格-33和后来的米格-33“超级支点”(米格-29ME)不是一个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